毛概实践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义乌中小企业“用工荒”调研报告
摘要:一方面内地城市发展起来了,“用工荒”已经是全国性的问题了。

现在像安徽这样以前的劳务输出地也都发展起来,开始出现缺工现象。

另一方面,“用工荒”是因为供求的不平衡,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但是新成长的劳动力学历越来越高,首要选择已经不再是生产工。

新生代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仅仅影响着企业的招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逼迫着企业升级换代。

关键词:
用工荒招聘外来劳动力薪水
一、序言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2004年以来,一场与民工潮逆向卷来的“用工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用工荒”首先在珠三角地区凸显,蔓延到长三角地区,现在也有了向中期部地区发展的趋势。

义乌位于长三角地区。

1978—2007年,义乌市GDP由1.28亿元增加到410亿元,增长319倍,年均增幅22%;这种高速增长的经济与产业结构变化相伴而行。

然而,在“用工荒”席卷珠三角的同时,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义乌也感受到了冲击。

1.1.2 研究意义
(1)如今我们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在义乌等地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面对就业难和用工荒这似乎意义上的悖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到底是真的招工难还是伪用工荒,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深入的分析解开迷惑。

(2)通过对义乌市用工荒的调研,将从各个方面了解的信息对他们及时反馈,从而为政府政策制定、产业结构转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调整提供建议,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指导,能有效保障农民工的自身利益和提高其自生综合素质,能对缓解“用工荒”起到帮助。

(3)通过调研,更充分地了解当今社会形势,,并通过调研增强自我社会实践能力,锻炼自己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未来就业积累经验。

1.2对义乌“用工荒”研究的背景
1.2.1国际背景
(1)国际金融危机过后订单增多
早在2004年,沿海地区的用工紧张初现端倪。

自去年夏末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缓解,中国出口贸易回暖,义乌加工出口型企业的订单陆续增加,久违的“招工难”乃至“民工荒”骤然显现。

(2)我国劳动力价格与全球水平相比具有相对优势
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目前的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大约是英国的1/27,德国的1/24,加拿大的1/23,日本的1/22,美国的1/21。

各国制造业雇员工资
单位:美元/小时
国家2002年2003年2004年
中国(B) 0.67 0.75 0.84
美国(A) 15.29 15.74 16.14
日本(B) 16.54 16.55 --
德国(A) 17.74 18.19 18.56
(数据均来自国际劳工组织网站)
(3)我国劳动生产率在全球水平来看处于较低地位
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仅高于印度、巴基斯坦。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是美国的1/18,英国的1/16,日本的1/15,德国的1/13,法国的1/13。

各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
单位:美元/人
国别2003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美元/人)
中国4692.12
美国83985.50
日本70233.77
德国61802.31
(数据均来自国际劳工组织网站)
(3)我国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优势,是以劳动力价格竞争优势为主导力量的。

然而,根深蒂固的劳动力价格竞争不仅会加剧贸易摩擦,而且会使我方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造成相对贫困化增长,阻滞产业结构升级,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2.2 国内背景
(1)东部地区用工需求继续保持旺盛,中西部地区供求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义乌的用工缺口已达到6万人。

目前,“用工荒”从沿海蔓延到中西部城市,如武汉、重庆。

此外,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同时出现这一情况的还有河南等地。

(2)春节后招工人数明显增加
2011年02月08日,浙江义乌,元宵节后,义乌连续出现了数千企业摆摊招工、万余求职大军找工作的壮观景象。

不少企业为解燃眉之急,纷纷打出温情牌,把伙食补贴、工龄补贴、车费补贴、高温补贴、夫妻用房、妇女产假、文体设施等福利搬上招工简章,以吸引更多求职者应聘。

(3)企业对新招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程度均有明确要求
根据记者对义乌企业调查,企业招工岗位中近1/3都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

企业招工要求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要求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暂无要求的占26%。

二、发展状况
2.1 用工荒现象
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

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

义乌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金益民说,春节以来,义乌人力资源市场继续保持供求两旺态势,市场招工企业每日平均达700余家,提供岗位达1.1
万余个,求职人数8000余人,求人倍率为1.38。

用工缺口较大行业仍集中在袜业、服装、饰品等制造业,缺口较大工种则集中在包装工、操作工、挡车工、点钻工等生产岗位。

三、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 存在问题
所谓“用工荒”,其实背后是企业“涨薪荒”、工人“素质荒”、流动人口和劳动用工社会管理“体制荒”等因素的综合反应。

破解“用工荒”,要用老办法,更要有新思路。

3.2 原因分析
3.2.1 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专家称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是“民工荒”根本原因,工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直接造成“民工荒”。

工人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工资待遇太低是造成劳动者主动辞职的重要原因。

3.2.2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即劳动者技能与用工方要求不匹配,这一问题确实存在,而且它是双重的。

一方面,很多尚未填补的职位空缺缘于中国出口行业在价值链中攀升的过程中技术工人的缺乏,例如义乌市较为发达的纺织业仍有大量的岗位无人应聘,而订单饱满更使用工荒这一情况加剧;另一方面,一些工厂普遍抱怨现在的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有兴趣从事建筑等艰苦的基础性工作。

3.2.3 南下北上已经不是唯一挣钱诉求
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富裕沿海地区当前用工荒的部分原因还在于,二线内陆城市的建筑热和快速经济增长,如重庆、武汉、南昌等。

许多农民工更愿意去这些地方,因为那儿的薪水有时差不多向上海看齐,而且离家更近。

3.2.4 新一代的价值观的改变
还有一个决定性的重要现象是,跟中国城市地区一样,农村地区的年轻一代似乎也有着不同的世界观。

在这一代人的父母──50岁上下的一代农民工──逐渐回到家乡,淡出人们的视线时,在相对较好的条件下长大的年轻一代养活自己或支撑(规模更小的)家庭的压力要小得多。

一位年轻人对一家地方报纸说,我不想再像父亲一样在城里吃苦。

凭借父母几十年在城里打拼攒下的钱,他们家在农村修了宽敞的房子,买了不少家电,生活很不错。

3.2.5 农民工开始择业
最后,对前几年进城的农民工来说,没知识,没技术,有份工作就算幸运。

而今随着新生带农民工文化水平提高,职业选择意识增强。

案例一:义乌新华服装机械厂门口仍然挂着招工的牌子,我向该厂老板就用工荒的问题进行了访谈,他解释道:“现在的民工想法多了,会提很多要求。

工资、工作环境及成长规划等,他们都有个人主张,一项达不到要求,就不愿意进厂。


案例二:我还找了家附近暂住的外来务工人员湖南的小刘,他其他的理由。

虽然仅有20岁,但他已在外面闯荡了三年。

“去年我在一家袜子厂打工,但学不到什么技术,所以辞掉了。

”他说,想找电焊类的工作,能一直做下去,学到一门手艺。

“有了技术后,企业自然会给我高工资。

”小刘言语中也流露出些许担心,“许多企业在招电焊工,但它们都只招熟练工。

”正月初十便从老家出来的他,已寻工十余天尚无结果。

二、主要建议
4.1 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
从内部来看,企业要想解决“用工荒”,最直接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劳动者开出更高的薪水。

照理说,“用工荒”就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的价值规律会起作用,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当然,这只是一种最简单的理想状态,忽略了其中许许多多复杂的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都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结构瓶颈以及财富分配的调整,有重大而深刻的联系。

但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仍不失为一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4.2 企业要人性化重沟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再看看来自企业之外的外因。

“用工荒”也是劳动力的供需信息不灵、劳动力流动不畅、社会公共权益保障不力造成的。

以上三条原因,每一条都够深刻,但每一条都不是不能解决的:信息不灵的问题,可以通过强化媒体的作用,流动不畅的问题,可以通过逐步放开户籍限制、减弱城乡二元化机制、打破地区垄断、方便交通条件等来改善。

公共权益保障不力的问题,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正在努力强化,从农民工的医疗、住房、子女的入学等问题入手,直至使其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权利。

4.3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城市化
从实质来看,户口不过是一张“纸”,重要的是户口后面承载的“市民待遇”的内容,一个劳动者有没有归属感,问题关键不在于户口,而在于城市有没有给予他们市民待遇,在于行使公民权利时,会不会受到户口限制。

所以,户籍改革关键还要实现人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还要以公民权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前提。

只有实现了均等化,各地户口的“身价”才不会天差地别,外来务工人员才会安定下来,进而为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问题。

参考文献:
/view/3278489.htm
《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杨云善、时明德著2007.3
《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钱文荣、黄辉祖著2007.11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蔡昉主编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