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医药学院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一和第二章节绪论和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体液、内环境稳态、负反馈、正反馈、阈电位、兴奋性、兴奋、刺激、阈强度、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兴奋--收缩耦联、局部电位、强直收缩、最适初长度、肌肉收缩能力
二.判断题
1.正反馈的意义是促使某一种活动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有助于某种生理功能的完成。

2.负反馈是维持内环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分娩、排尿、血液凝固、AP去极钠离子的内流等都为负反馈。

3.正反馈调节在体内普遍存在。

4.体液调节可成为反射弧传出途径的中间环节, 形成神经一体液调节。

5.在机体机能调节中, 体液调节一般处于主导地位, 其它调节基本不起作用。

6.对可兴奋组织来说, 如果它的刺激阈值越大, 则表明其兴奋性越低。

7.细胞膜对同一物质的通透性是固定不变的。

8.可兴奋组织发生兴奋的标志是动作电位。

9.在静息状态下, 细胞膜对K不通透、Na+较易通过细胞膜。

10.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

11.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都是耗能过程。

12.骨骼肌收缩时肌小节缩短,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度无变化。

13.若肌肉产生的每个新收缩均落在前一次的舒张期, 则可形成不完全强直收缩。

14.完全强直收缩是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机械收缩波融合的结果。

15.细胞去极化时兴奋性降低
16.单一的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峰电位,但多个阈下刺激通过总和效应使膜电位达到阈值可引起峰电位
17.生物电的产生条件是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和膜内外离子的不均匀分布
三.选择题。

A型选择题
1、神经、肌肉、腺体受阈刺激产生的共同表现是:A 收缩 B 分泌 C 局部电位 D 阈电位 E 动作电位.
2、N-M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中,下面哪个项是错误的:A、ACH是量子式的释放B、N1受体是化学门控通道
C、EPP是局部电位,幅度与ACH量成正比
D、终板膜不能产生AP,因为无电压门控Na+通道
E、前膜传来一次AP,便能引起肌细胞兴奋和收缩一次。

3、水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进入细胞的过程是:
A.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 D 人胞作用E出胞作用
4、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依赖于细胞膜上的
A脂质分双分子 B 紧密连接 C 通道蛋白 D 载体蛋白E钠泵
5、神经未梢释放递质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
A 主动转运
B 单纯扩散
C 易化扩散
D 入胞
E 出胞作用
6、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肌浆中何种离子的浓度升高
A K+
B Na+
C Ca2+
D Mg2+
E Mn2+
7、Na+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的通道是
A电压门控通道 B 化学门控通道 C 电压门控通道或化学门控通道D载体蛋白 E 缝隙连接
8、影响N-M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因素中,错误的是:A、筒箭毒和α银环蛇毒通过与N受体结合阻断兴奋传递
B、有机磷农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而增强传递
C、重症肌无力的病人是由于抗体破坏ACh受体而降低传递过程
D、细胞外Mg2+浓度增加可降低前膜ACH的释放
E、细胞外Ca2+浓度的变化不影响传递过程中
9、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是
A 动作电位
B 局部电位
C 阈电位
D 阈强度
E 强度时间变化率
10、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期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恢复期
E 低常期
11、决定细胞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兴奋的最多次数是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恢复期
E 正常期
12.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对Na+有通透性
C.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D.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对Na+有通透性
E.细胞内高Cl-浓度和安静时膜对Cl-有通透性
13、有关静息电位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由K+外流所致,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B 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
C 各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是不相同的
D 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内外电位差
E 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外的电位
14、神经细胞锋电位值接近于
A 静息电位与负后电位之和
B K+平衡电位与超射值之和
C 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D Na+平衡电位
E K+的平衡电位
15、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
A、Ach释放减少 B 、Ach释放增多C、终板膜上的受体增多 D 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E 胆碱酯酶活性增强
16.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K+ B.Na+ C.Ca2+ D.Cl- E.Mg2+
17、有关局部兴奋的特征中哪项是错误的
A 电位大小随刺激强度而改变
B 可总和
C 无不应期
D 有全或无现象
E 是以电紧张形式扩布
18、有关兴奋在同一细胞内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是由局部电流引起的逐步兴奋过程
B 可兴奋细胞兴奋传导机制基本相同
C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方式为跳跃式
D 局部电流强度数倍于阈强度
E 呈衰减性扩布
19、神经-骨骼肌接送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
A 5-羟色胺
B 乙酰胆碱
C 去甲肾上腺素
D 肾上腺素
E 多巴胺
20、关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哪项是错误的
A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B 横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C 终末池中Ca2+逆浓度差转运
D Ca2+进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
E 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为三联管
21、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中哪一项的兴奋性最低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低常期E静息期
22、下列关于化学门控通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本质为蛋白质
B.具有通道样结构
C.其开关取决于膜内外电位差
D.N型Ach受体属于化学门控通道
E.其开关取决于特定化学信号
23、膜结构中促使磷脂酰肌醇生成IP3和DG的酶为:
A.磷脂酶C
B.腺苷酸环化酶
C.G蛋白
D.蛋白激酶C
E.蛋白激酶A
24.记录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时,加入选择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会出现什么结果。

A 静息电位变小
B 静息电位变大C除极相不出现 D 超射不出现E复极相延缓
25、在对枪乌贼巨大轴突进行实验时,改变标本浸浴液中的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产生影响。

A、Na+浓度
B、K+浓度 C 、温度D、pH E、缺氧
26.就绝对值而言,静息电位的实验测值与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
A.前者约大10%
B.前者大
C.前者小
D.两者相等等
E.以上都不对
[B1型题]
A.化学门控通道
B.电压门控通道
C.机械门控通道
D.细胞间通道
E.电突触
27、在神经-骨骼肌接头部位释放Ach产生终板电位的过程中,有何种通道参与
28、神经细胞动作电位除极相的产生与Na+通道开放有关,这种Na+通道属于
A 脂质双分层
B 载体蛋白
C 通道蛋白
D 钠泵
E 钙泵
29、肌细胞兴奋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通过什么机制回到肌质网终末池。

30、神经纤维兴奋时所产生的Na+内流K+外流,通过什么机制得以恢复静息状态。

参考答案:
二.判断题1.√ 2.× 3.√ 4.√ 5.× 6.√7.×8.√9.×10.√11.√12.√13.√14.× 15. × 16.√ 17. √
三,选择题1.E 2.B 3.B 4.D 5.E 6.C 7.C 8.E 9.D 10.D 11.A 12.A 13.E 14.D 15.D 16.B 17.D 18.E 19.B 20.C 21.A 22.C 23.A 24.C 25.A 26.C 27.A 28.B 29.E 30.D
问答题:答案要点
1.内环境的作用和维持稳定的机制,举例说明内环境不稳态会出现什么?
作用:为机体细胞的提供必要的理化条件,内稳态是体内组织器官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各种细胞,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果。

举例:省略,自己写。

2.易化扩散的特点,试举一例说明某个特点: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

载体转运:1.特异性;2.饱和性;
3.竞争性抑制。

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

(2)通道转运:特异性,门控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通道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离子物质。

试例:饱和性,在葡萄糖在近曲小管的吸收量有限度,血糖浓度太高,引起尿糖。

3.简述钠泵的作用和生理意义。

逆浓度梯度转运用个Na+2个K+,以维持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高Na+
钠泵活动的意义:建立势能贮备,是生物电产生的条件,是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4.何谓第二信使,第二信使物质包括那些?
激素、递质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细胞内产生的信号因子,间接地把细胞外信号转入细胞内。

cAMP, IP3, DG, cGMP, Ca2+等.
5.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神经递质、激素等作用于Gs或Gi蛋白偶联的受体,激活Gs或Gi蛋白,激活或抑制AC,ATP生成cAMP过程增强或减弱,至cAMP增加或减少,激活或抑制PKA,细胞内生物效应。

神经递质、激素等作用于Gq 偶联受体,激活Gq蛋白,PLC,使PIP2生成IP3和DG,IP3作用于内质网上受体,内质网释放Ca2+,DG激活PKC,引起细胞内出现生物效应
6.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改变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RP和AP幅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RP: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K+顺浓度梯度内流。

升高细胞外K+浓度,静息电位差值降低,推动K+外流的动力降低,外流的K+减少。

AP:去极化,细胞受刺激,膜对Na+通透性增大, Na+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内流,膜内电位升高。

2.复极化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

升高细胞外Na+浓度,AP幅度增加,推动Na+内流的动力增加,内流的Na+增多。

7.试述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

试说明应用于何种药物可阻断AP的传导
无髓神经纤维:膜外正电荷由未兴奋段移向兴奋段,膜内正电荷由已兴奋段移向未兴奋段—局部电流,使未兴奋段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引起未兴奋段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而产生AP。

有髓神经纤维:为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传导为跨越髓鞘,在相邻的朗飞氏结相继出现。

Na通道阻断剂,┉。

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神经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 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Ch释放→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
终板膜→与终板膜N2结合→终板膜处Na+内流大于K+外流→终板电位→使周围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ACh被终板膜的胆碱酯酶迅速分解。

举例见选择题8。

9.试述如何影响肌肉收缩能力。

试举例说明之。

定义,是指与负荷无关、决定肌缩效应的内在特性。

胞浆内Ca2+的水平:胞内Ca2+浓度越高,有更多的Ca2+可与肌钙蛋白相结合,收缩力越强。

ATP酶活性:活性越强,释放的能量越多,收缩力越强。

运动改变ATP酶活力增加,Ca2+与肌钙蛋白的亲合力:亲合力强,收缩力大。

反之收缩力降低。

血液
一.选择题
1、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A 8% B 15% C 20% D 60% E 40%
2、血浆与组织液各种成分浓度的主要区别是:A Na+ B K+ C 蛋白质 D 有机酸 E 血细胞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可引起 A 组织液减少 B 组织液增多 C 尿少 D 红细胞萎缩 E 红细胞膨胀和破裂
4、当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大时 A 红细胞不易破裂 B 对高渗盐溶液抵抗力增大
C 对高渗盐溶液抵抗力减少
D 对低渗盐溶液抵抗力减少
E 对低渗盐溶液抵抗力增加
5、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不取决于红细胞的 A 数量 B 比重 C 体积 D 表面积 E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6、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可引起 A组织液减少 B组织液增加 C尿少 D红细胞萎缩 E红细胞膨胀和破裂
7、血浆的pH值主要取决于下列哪个缓冲对
A KHCO3/H2CO3
B K2HPO4/KH2PO4
C NHCO3/H2CO3
D NaHPO4/NaH2PO4
E 蛋白质-Na/蛋白质
8、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提供营养 B 缓冲温度 C 运输激素 D 运输O2和CO2 E 提供铁
9、小血管损伤后止血栓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是由于血小板的哪种生理特征
A 吸附
B 粘附
C 聚集
D 收缩
E 释放
10、对于血小板的聚集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是
A 纤维蛋白原
B 凝血酶
C Ca2+
D ADP与血栓素A2
E 花生四烯酸
11、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A 因子XII B 因子II C 因子X D 因子III E 因子VII
12、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A 因子XII B 因子II C 因子X D 因子III E 因子VII
13、血液凝固的内源性与外源性途径的最主要差别在于
A 因子X的激活过程
B 凝血酶激活过程
C 凝血速度快慢
D 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E 是否有血板参与
14、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
A A型
B B型
C O型
D AB型
E Rh型
15、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B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C 抑制因子X的激活
D 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E 增强抗凝血酶III活性
16、血清与血浆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 纤维蛋白 B 纤维蛋白原 C 凝血酶 D 血小板 E 凝血因子
17、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
A 激活因子XII
B 激活补体系统
C 抑制激肽系统
D 水解凝血酶及因子V、VII
E 水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
18.关于输血的原则,错误的是 A 必须保证ABO血型相合 B 输同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次侧均不凝集为首选
C 紧急时O型血可少量缓慢接受其他型血液
D AB型人可少量缓慢接受其他型血液
E 反复输血病人必须保证Rh血型相合
19、A型标准血清与B型血液混和时可引起 A 血液凝固 B 红细胞凝集 C 红细胞叠连 D 红细胞收缩 E 无反应
20、输血时主要考虑: A 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B 给血者血浆不使受血者血浆发生凝集
C 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
D 给血者血浆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
E 受血者红细胞不与其血浆发生凝集
21、小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于体内缺少: A、铁 B、蛋白质 C、维生素B12 D、叶酸 E、维生素B12和叶酸
22、能促进红系集落形成单位分化及增殖的调节因子主要是:
A、雄激素
B、雌激素
C、甲状腺素
D、生长素
E、促红细胞生成素
23、枸橼酸钠抗凝的机制为:
A、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B阻碍凝血的基本过程 C、络合Ca2+ D、增加纤溶酶的活性 E、抑制因子Ⅹ
24、下列关于肝素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在体内有抗凝作用
B 在体外有抗凝作用
C 由肥大细胞产生
D 是一种蛋白质
E 能结合血浆中的抗凝蛋白
25、ABO血型系统的血型抗体是 A、IgA B、IgM C、IgE D、IgD E、IgG
26、Rh血型系统的血型抗体是: A、IgA B、IgM C、IgE D、IgD E、IgG
27、正常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是
A 正常
B 先膨胀后破裂
C 缩小
D 破裂
E 先缩小后破裂
28、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则其血沉速度将
A 正常
B 下降
C 增快
D 无变化
E 以上都不是
29.下列哪种情况不能延缓和防止凝血 A 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 B 血液置于硅胶管中 C 血液中加入肝素
D 血液中加入vitK
E 血液放在较低的温度下保存
30.血浆渗透压 A近似0.9%NaCl B近似0.9%glucose C近似0.9%尿素 D近似血浆胶体渗透压 E人体各部位不一样
[B1型题]
A NaCl
B 葡萄糖
C 白蛋白
D 球蛋白
E 纤维蛋
3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的
32、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的
一.名词解释
等渗溶液、血液的粘度、生理止血、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型、血清、交叉配血试验
二.判断题
1.血液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氧合程度。

2.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越强, 说明红细胞的脆性越大。

3.血氧分压降低, 可使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4.使血液接触粗糙面可加速血液凝固。

5.溶血实际是指纤维蛋白溶解。

6.血清中不含同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应的凝集素
7.同型血之间进行输血不需作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8.红细胞含有A凝集原的血液一定是A型。

9.Rh 阴性率越高的民族, 输血时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的可能性越小。

10.抽出的血液在试管内凝固属于外源性凝血
11.成年雄性动物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一般均较雌性动物多,主要是由于雄激素的作用
答 案
选择题 1.A 2.C 3.B 4.D 5.E 6.E 7.C 8.D 9.B 10.D 11.A 12.D 13.A 14.D 15.E 16.B 17.E 18.C 19.B 20.C 21.A 22.E 23.C
24.D 25.B 26.E 27.B 28.D 29.D 30.A 31.C 32.A
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问答
1, 血液有哪些重要生理功能: 运输功能、缓冲功能、调节体温、生理止血、防御功能、胶体渗透压、血凝、抗凝、纤溶。

2, 红细胞为何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 何因素可影响血沉?
双凹圆碟,红细胞膜表面带负电荷,白蛋白(带负电荷)增加,ESR 减慢;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增加(带正电荷),易于叠连,
ESR 加快。

3,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那些?
铁: 合成Hb 、 5%由食物补充,铁少,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叶酸和VitB12:四氢叶酸是合成DNA 的辅酶,叶酸转化成四氢叶酸,其转化过程需VitB12 。

内因子促VitB12吸收,引起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的分裂增殖,雄激素
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试举例说明血小板减少会出现何症状。

参与生理止血:粘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修复损伤血管。

举例:自已写。

5试述血液凝固过程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血液凝固过程见教材,

内源性凝血•
负电荷的异物•
激活因子Ⅻ•
凝血因子全在血中•
参与酶数量多•
VIII •
时间慢、数分钟,•
放大、维持和巩固•IXa 也可反馈激活Ⅶ•外源性凝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结合因子Ⅶ•凝血因子在组织和血中•参与酶数量少•Ⅶ•快、•十几秒钟•启动,Xa 可激活ⅤⅧⅪ活化血小板形成截短的
内源性途径

Ⅶ-Ⅲ激活IX
6输血的原则是什么?血型相合为何还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血型相合、交叉配血、切勿太快、太多,密切观察受血者反应。

因为存在亚型和RH 血型。

7ABO 血型凝集素的特点?
正常人的抗原性终生不变。

出生后2~8个月产生凝集素,IgM ,免疫产生的抗体为IgG 。

8.血管内的血液为何不凝固?
血管内皮光滑无损、抗凝系统存在、血液在流动、有纤溶系统。

9.小血管损伤后, 不给任何处理, 血流是怎样停止的, 说明其机理。

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小板粘附聚集成血小板止血栓子、血液凝固于破口。

第四章 血 液
循 环 一、选择题
A1型题
1 关于心动周期的论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舒张期比收缩期长 房、室有共同收缩的时期
C 房室有共同的舒张期
D 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 E
心率对舒张期的影响更明显
2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升高速度最快的是:
A 心房收缩期
B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D 减慢射血期 E
等容舒张期
3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 等容收缩期末
B 等容舒张期末 减慢射血期末 D 快速充盈期末 减慢充盈期末
4房室瓣开放见于:A 等容收缩期末 B 心室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初 D 等容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末
5主动脉瓣关闭见于: 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B 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等容舒张期开始时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6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A 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回流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 7正常人心率超过180/min
,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快速充盈期缩短 B 减慢充盈期缩短
等容收缩期缩短
快速射血期缩短 减慢射血期缩短 8左心室的搏功比右心室的大,其主要原因是:
A 每搏输出量不同 左、右心室血流容积速度不同 C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速度不同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动脉血压不同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途径长短不同 9
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下列哪项来间接表示?收缩末期容积或压力 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 C
等容收缩期容积或压力 等容舒张期容积或压力舒张末期动脉压 10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心房压力 大动脉血压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
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 等容收缩期初心室内压
1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半月瓣关闭 B 半月瓣开放 房室瓣开放
D 房室瓣关闭 E
心室射血入大动脉,引起动脉管壁振动 1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
+内流,Cl -外流 +内流,K +外流+内流,Cl -内流 2+内流,K +外流 +内流,Ca 2+外流 13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 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B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 2+贮存少 C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D 心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收缩 E 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14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
静息电位仅为- 阈电位为-
期去极速度快 动作电位没有明显的平台期 期电位去极速率快 15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B 增强心肌收缩力
C 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16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
持续时间短去极幅度小复极速度与去极速度相等开支与降支对称复极有平台期
17下列关于窦房结细胞生物电活动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期去极化由Ca2+内流形成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
有明显的平台期期自动去极化主要由K+外流进行性减少所致
18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顺序是:
A 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心室肌
B 窦房结→房室交界→心室肌→普肯耶纤维
C 窦房结→心房肌→心室肌→普肯耶纤维
D 窦房结→心房肌→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
E 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和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心室肌
19兴奋在心脏内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A 窦房结 B 房室束左右束支 D 普肯耶纤维房室交界
20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主要靠的是: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
牵张反射C心、血管反射 D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脑血管反射
21在心肌的前负荷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后负荷可使:
A 等容收缩期延长
B 射血期延长等容舒张期延长 D 心室充盈期延长每搏输出量增加
22心肌的异长调节是指心脏每搏输出量取决于:
A 平均动脉压高低
B 心率贮备大小心力贮备大小 D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大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大小
23心肌的等长调节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A 心肌初长度
B 肌小节的初长度横桥联结的数目 D 心肌收缩能力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24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主要取决于:
外周阻力 B 大动脉压力肌小节长度 D 右心房压力循环血量
2心室肌细胞与普肯耶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期去极化的速度与幅度期复极化的速度
平台期受极化的机制期复极化的机制期自动去极化的有无
2区分心肌快、慢反应细胞的依据是:静息电位的大小 B 0期去极化的速率
平台期的长短期复极化的快慢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27正常的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明显降支,这是由于:心肌细胞抵抗过度延伸能力强
B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心力贮备能力强 D 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心肌初长度与最适初长度距离大
28正常心电图描述,错误的是:A.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S-T段表明心室各部位间没有电位差存在
C.P-R间期表示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
D.QRS波代表两心室去极化
E.心电图是心肌兴奋与收缩过程的反应
29窦房结细胞的起搏活动是由于: A K+递减性外流+递增性内流
C K+递减性外流与Na+递增性内流
D Ca2+递增性内流
E K+递减性外流与Ca2+递增性内流
30下列关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离子基础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期主要是Na+内流 B 1期主要是Cl-内流 C 2期主要是Ca2+内流与K+外流
期主要是K+外流期主要是K+外流
31衡量心肌自律性高低的主要指标是:动作电位的幅值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期膜电位自动去极化速率阈电位水平期去极化速度
32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持续到:
A 收缩期开始
B 收缩期中间
C 舒张期开始
D 舒张中后期
E 舒张期结束
33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C 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D 动作电位3期的长短
E 钠-钾泵功能
34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 窦房结少发放一次兴奋
C 窦房结兴奋传出速度大大减慢
D 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窦房结一次节律兴奋落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
35在下述关于心肌传导性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心肌细胞直径细小,传导速度慢
B 动作电位幅度大,传导速度快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率慢,传导速度慢
D 阈电位水平下移,传导速度快
E 心肌处在超常期内,传导速度快
36当血钾逐步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
逐步升高逐步降低先升高后降低先降低后升高不变
37轻度高血钾引起心肌兴奋性升高的原因是: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导致距阈电位水平的差距缩小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导致距阈电位水平的差距增大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减小
细胞膜对钙的通透性增大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增大
3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可引起心率减慢是由于:窦房结细胞对K+通透性降低窦房结细胞对K+通透性增加窦房结细胞对Ca2+通透性增加
窦房结细胞对Na+通透性增加窦房结细胞对Cl-通透性增加
39当血流通过下列哪一部位时,血压的降落最大?
A 主A和大A
B 小A和微A
C 毛细血管
D 微V和小V
E 大V和腔V
40老年人,主动脉弹性减退,并伴有小动脉硬化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
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变化不大,舒张压升高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
41 阻力血管主要是指:大动脉 B 小动脉及微动脉 C 毛细血管 D 小静脉 E 大静脉
42老年人的脉压比年轻人大,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心输出量较小老年人的循环血量较少
C 老年人的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降低老年人的小动脉硬化 E 老年人的血液粘滞性高
43静脉系统成为外周的血液贮存库,主要是由于:
静脉管壁有可扩张性静脉管壁平滑肌少许多静脉位于皮下组织中
静脉系统的容积大静脉血液的氧饱和度低
44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A 心率减慢,传导加快,而不应期缩短 B 心率减慢,传导慢,而不应期延长
C 心率减慢,传导慢,而不应期缩短心率快,传导慢,而不应期缩短心率快,传导加快,而不应期缩短
45肺循环和体循环有相同的:收缩压 B 脉压 C 每搏输出量 D 外周阻力舒张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