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初中语文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初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7小题,每题3分,共计21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D. 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答案】B
【解析】B项,“子”指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可用以尊称对方。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

B. 《老山界》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

本文用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大有所益”,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答案】D
【解析】D项,“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错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B. 就连那手指头也像一面胜利的旗帜。

C.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D. 牛马们还卧在地下,皮肉抖动,半个钟头立不起来。

【答案】D
【解析】A项,将“马帮”比作“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项,将“手指头”比作“旗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项,“无精打采地”将门拟人化,将“门”比作“嘴巴”,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回忆录。

B. 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作者开头说阎振三失踪,后来说在军警中间看到了阎振三,这种写法是前后照应。

C. 《为人民服务》是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习精兵简政和搞好团结三个方面来论证
观点的。

D. 《金色的鱼钩》主要写了老班长为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而牺牲的事,表现了老班长
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答案】C
【解析】C项,《为人民服务》是从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和团结互助这三个方面来论
证观点的。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朔气传金柝”中的“金柝”指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B. 《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
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诗集。

C.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中作者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叶
圣陶的“待人厚,律己严”的精神品德。

D.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答案】B
【解析】B项,“散文诗集”错误,《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6.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
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这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

B.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陌上桑》并称“乐府双璧”。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C. 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西游记》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D. 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母爱和童真是泰戈尔
诗歌的重要主题,如《新月集》,爱情和人生也是泰戈尔歌咏的对象,如《园丁集》。

【答案】B
【解析】B项,“与《陌上桑》并称‘乐府双璧’”错误,《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7.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草原》的作者是老舍。

他的代表作有《家》《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B. 《宿建德江》这首诗是宋朝诗人孟浩然写的。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C.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生动地写出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
征的艰难历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穷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桑娜和渔夫在自己生活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主动收养孤
儿的故事。

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都是很善良的人。

【答案】C
【解析】A项,《家》的作者是巴金。

B项,孟浩然是唐朝诗人。

D项,桑娜和渔夫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越,他们的生活也很贫困。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8.(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点的词。

①其道维何()
②一宜勤读()
③胆欲大()
④而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8.(2)下列选项中画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8.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宜铭诸肺腑,时时以之教诲三子。

②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8.(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学习问题。

从【乙】文的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
启示?
【答案】(1)①什么, ②应该, ③要, ④擅长,善于
【解析】(1)①句意为:教育子女应有哪些原则呢?何:什么。

②句意为:一应该勤读苦学。

宜:应该。

③句意为:一个人做事要胆大。

欲:要。

④句意为:不善于做官、不善于做人的人就太多了。

善:擅长,善于。

【答案】A
【解析】(2)A项,都是代词,这;
B项,按照/用;
C项,表转折/表修饰;
D项,是/接受。

故选A。

【答案】(3)①你应该牢记在心,时时用它来教育三个孩子。

②大的志向没有才干不会取得成就,大的才干没有勤学苦练也是不成的。

【解析】(3)①尔:你。

宜:应该。

铭:牢记。

肺腑:心。

以:用。

②志:志向。

才:才干。

就:成就。

学:勤学苦练。

【答案】(4)①读书学习要刨根问底,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

②学习要融会贯通。

【解析】(4)【乙】文是郑晓尚书训诫他的儿子履淳的话,“学非记诵云尔,当究事所
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的意思是“读书并不是能记能背,而要探究事物的原因,融会贯通,如亲身实践”,是告诫儿子不能读死书,要刨根问底,学会融会贯通。

据此
写出所获得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9.(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9.(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首联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
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B. 颔联紧承首联,写出了水汽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洁白的水汽缥缈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也是以乐景写哀情,妙不可言。

C.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

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

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D. 尾联间接抒情,且用了反问的手法。

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
映衬,更写出一种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案】D
【解析】(1)D项,尾联不是间接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答案】(2)原因:沉醉山寺夜景;自己为“无家客”,因思家而难以入眠。

情感:抒发了作者孤独与羁旅思乡之情。

【解析】(2)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想起了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

诗人不眠有两个原因:一是喜爱山
中的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10.(1)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②那洁白的梨花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10.
(2)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10.(3)简析选文第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0.(4)结合全文,理解选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解析】(1)作答本题要考虑情节的发展,是情节的发展赋予了“梨花”不同的含义。

①一开始“我”以为只有那个名为“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才会用为人民服务精神帮助路人,但是这个小姑娘不是“梨花”,“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指的是哈尼姑娘梨花。

②“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是“我”被哈尼小姑娘助人为乐
的精神打动了,望着山中的梨花,那种洁白与小姑娘的气质相映成趣,“那洁白的梨花”指的是自然界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出自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原意为: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在此处用“梨花”的盛开来
比喻哈尼姑娘们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能够世代相传。

【答案】(2)①一个“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尼小姑娘动作的轻快,表现了小姑娘
的活泼可爱。

②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解析】(2)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因素,联系具体语境作答。

①“闪”有“突然出现”的意思,将这个字用在哈尼小姑娘身上,形象地描绘出小姑娘从
梨树丛中突然出现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小姑娘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②用“深深”一词来修饰“弯下腰去”这一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的感谢之情。

【答案】(3)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进一步歌
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或者代代相传的精神),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

【解析】(3)这句话的情节是: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起路
人并且为过路人改了一座小茅屋。

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
照料这小茅屋。

这是对全文内容的补充,所以说这段是插叙。

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进一步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或者代代相传的精神),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

【答案】(4)结构上:篇末点题、照应文章开头。

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歌颂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4)记叙文文段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最后一段以诗句“驿
路梨花处处开”结尾,增强了文学气息,同时照应题目“驿路梨花”,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内容上用“梨花处处开”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的传递,歌颂了边区军民互帮互助
的奉献、友爱之情。

11.(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

11.(2)本文以“一碗入梦”为题有哪些作用?
11.(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中“挑逗”一词的表达效果。

11.(4)请概述本文行文思路,围绕蟹主要写了哪些事情,并简析其效果。

【答案】(1)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在山里捉毛蟹、吃毛蟹的往事,抒发了“我”对童年
生活的留恋和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1)解答本题需理解文中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概括回答。

文中从儿子
问蟹引出“我”回忆童年时与父亲在森林里开山的一段生活。

文中④⑤⑥⑦段详细写
了捉毛蟹、炸毛蟹、吃毛蟹的情景,最后借“毛蟹”表达了对逝去的童年的留恋和对父
母的思念之情。

【答案】(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碗入梦”是文章的叙事抒情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同时,以“一碗入梦” 为标题,想象奇特,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2)解答本题,需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回答。

文中围绕着毛蟹展开来写,
先写妻子从网上买螃蟹,然后儿子问螃蟹,接着写我回忆童年时与父亲捉螃蟹、炸螃
蟹和吃螃蟹,最后写了承载着深情的“螃蟹如梦”。

由此可见“一碗入梦”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同时以“一碗入梦” 为标题,能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答案】(3)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昏黄油灯下的那一大碗色美、味更美
的毛蟹对孩子们的的诱惑。

【解析】(3)“挑逗着我们的味蕾”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毛蟹等物赋予人的动作和
情感,写出了孩子们极喜欢吃这些。

表达了对童年回忆和父母的怀念之情。

【答案】(4)行文思路:①妻子买蟹,儿子问蟹;②童年捉蟹、炸蟹、吃蟹;③思
念父母,回味毛蟹。

效果:先引入,再插叙,后抒情,使文章脉络分明,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解析】(4)解答本题需阅读全文,根据文中内容概括回答。

文章首先写妻子买蟹,
与儿子一起吃蟹,然后由儿子的问题引出我对童年时捉蟹、炸蟹和吃蟹的回忆,最后
表达了对童年的留恋和对父母的思念。

使文章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12.
(1)本文记叙了小鹰学习飞翔的艰难历程。

请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小鹰学习飞翔
的其余两个阶段。

(每处用8个字加以概括)
________→扑打翅膀,画出弧线→________
12.(2)文本第④、⑥段中反复刻画小鹰“抬头望着天空”这一神情,请结合上下文细
读,说说你能从中读出它怎样的心思?
12.(3)第⑩段中写道:“它更理解了父亲所说的‘勋章’的含义”,你怎样理解这个“含义”?
12.(4)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你从这只小鹰“带着伤痕飞翔”的历练中获得的感悟。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3.(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

题目
中“红星”象征着_______________。

13.(2)他仇视有钱人。

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菜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他”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解析】(1)《红星照耀中国》刚出版时为了避免国民党的清查,取名《西行漫记》。

作者是美国人埃德加·斯诺。

题目中的“红星”本指红军战士帽子上的五角星,这里象征
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答案】(2)贺龙
【解析】(2)根据“仇视有钱人”“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菜刀宰了他们,
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可知“他”是贺龙。

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是早在一九二八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
国民党收税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他自己的一把刀宰了他们,
解除了他们卫队的武装。

从这一事件中,他缴获了足够的手枪和步枪来武装他的第一
支农民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