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晋江市养正中学届高三5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正中学2013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6分)
(1)进不入以离尤兮,。
(屈原《离骚》)
(2),钟鸣鼎食之家。
(王勃《滕王阁序》))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6),色愈恭,礼愈至。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小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
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
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
吾方以此为鉴。
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
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
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
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
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
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
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呻佔(zhān):诵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部居类汇,各以其次.次:顺序
B.吾耳目濡染旧.矣。
旧:通“久”
C.而又未必能世宝.也宝:珍宝
D.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顾:不过,却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三组,全部属于作者对于读书的见解的一组是()(3分)
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
③始乎博,终乎约
④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
⑤尊所闻,行所知
⑥患于有书而不能读
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藏书楼的情况,并通过描述徐健庵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
B.楼主本来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给子孙,但又认为将书传给子孙更
有价值,因此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作者认为守书比藏书难,读书又比守书难,最难的是能够从书中取立身处世之道,并身体力行。
D.作者赞扬楼主能运用从书中得到的知识来行事处事,所以上得天子敬重,次为朝中官员敬重。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吾方以此为鉴。
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3分)
译文:
(2)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荻港早行
〔元〕许有壬
水国宜秋晚,羁愁感岁华。
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
涨落高低路,川平远近沙。
炊烟青不断,山崦有人家。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
(2)这首诗颔联的“醉”字和“隐”字有何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5分)
A.晚饭过后,拿侬到葛朗台先生的房里去拿一瓶果子酒,下楼时几乎摔一跤。
葛朗台看到拿侬
面色刷白,就让拿侬喝一小杯果子酒压压惊,然后他到烤面包的小间里去找木板、钉子和木工
工具,亲自修补虫蚀的楼梯。
(《欧也妮·葛朗台》)
B.高老太爷的病给高家带来了很大的骚动,在药没有多大效力的情况下,高家全家人开
始去求神的帮助,先后请来了道士、巫师来捉鬼,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康复。
但是这个做法并没能留住高老太爷的生命,他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家》)
C.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操心、担心,谎说“林妹妹要回自己家里去了”,以此来试探宝玉
是否真心,结果宝玉信以为真,急得几乎疯狂。
深夜,黛玉、紫鹃都睡不着,好心的紫鹃劝黛玉对自己的终身大事要早拿主意。
(《红楼梦》)
D.卡秋莎连夜冒雨赶往火车站,到达车站时,火车快要开了,她没看见车厢内的聂赫柳
朵夫,便大声呼喊对方,但对方没听到。
火车开动后,她追着火车跑个不停,她想自杀,但胎儿的颤动使她打消了这个念头,从此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变。
(《复活》)
E.范博文说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是因为吴老太爷自从二十五年前习武骑
马跌伤了腿,又不幸而渐渐成为半身不遂的毛病后,二十五年来,他就不曾跨出他的书斋半步,也不曾读过《太上感应篇》之外的任何书报。
(《子夜》)
8.简答题。
(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的选段,回答问题。
真(曹真)曰:“他原是魏人,不得已而降蜀,又何疑乎?”耀(费耀)曰:“都督不可轻去,只守定本寨。
某愿引一军接应他。
如成功,尽归都督;倘有奸计,某自支当。
”(《三国演义》)
“他”是谁?此选段说的是孔明攻打陈仓失利,“他”建议去袭祁山。
请简述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2)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的选段,回答问题。
“我收养这个孩子。
”那神甫说道。
他把那孩子裹在自己的长袍里带走了,旁观者用惊讶的眼睛跟踪他,过了一会,他就在当时从圣母院教堂通往修道院的红门里
不见了。
(《巴黎圣母院》)
收养孩子的“神甫”是谁?“这个孩子”是谁,有何来历?请简述。
选做第()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一)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①。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二)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②也!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注】①鄙事:卑贱的事情。
②小人:一般老百姓。
樊须,即樊迟。
③襁:又称被单,背负小孩的布条。
(1)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个小人?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
(3分)
答:
(2)孔子说樊迟“学稼”、“学为圃”是个小人,却又承认自己“多能鄙事”,二者矛盾吗?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
列·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
”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
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
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
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
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
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
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
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
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它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
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
”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最忌理性说教。
C.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所以,从本质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
D.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11.请根据全文,分析“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
(3分)
答:
12.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分别说明什么? 请根据原文内容加以概括。
(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
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
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
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
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
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
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
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
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
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
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
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
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
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
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
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
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
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
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
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
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
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
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
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
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
还好,那个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
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
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
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
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
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
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后是平扑在地。
13.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这篇作品写战场交锋,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双方的对峙与两个人的交
手,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可谓别出心裁。
B.年仅23岁的“他”,将“河”想象成恋人,对其神往之情就不再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
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们,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
在,作品
通过大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表现出界河带给将士们的痛苦与折磨。
D.作品善于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中去塑造,以“他”为代表的士兵,徘徊在军纪与人
愿之间,既有普通人的情感,又须履行军人的职责,人物形象丰满,富于感染力。
E.这篇作品最大的悲剧性在于,这名战士赤裸游泳后,便脱掉了国籍,他因为对河的依
恋而犹豫是否开枪,以至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最后为自身酿成灾难。
14.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5.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
哪一种结尾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梁启超
叶兆言
康有为是块顽固不化的老石头,他是个认死理的家伙,一意孤行,一条路走到黑。
他的弟子梁启超正好相反,是灵活机动,说变就变,所谓见异思迁,看谁好就跟谁学。
从运气上来说,梁启超也更好一些,他十七岁就中了举人,少年得意,而他的恩师中举却要晚得多。
梁启超是识时务的俊杰,活到老,学到老,他拜康有为为师的时候,康还没有中举,在科举时代,一个有功名的人,能拜无功名的布衣为师,其好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梁启超尊师,并不说明他没有自己的思想。
早在戊戌变法前,他和康有为在学术上,就有一些分歧。
到后来,分歧越来越大,他们的政治理想南辕北辙,但是他从来不敢忘本,仍
然执弟子礼甚恭。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两点都在梁启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梁启超的书法不能和乃师相比,他的字出自张迁碑,拙而敦厚,明澈见底,和他为人一样。
康梁的共同点,都是国学功底深厚,不排斥外国的东西,不仅不排斥,而且拼命吸收。
和同时代人相比,康梁对夷的关注,确实超乎寻常,说他们赞成全盘西化,未必有什么大错。
我不知道梁启超的外语水平究竟如何,读他的文字,屡屡觉得他孜孜不倦正在学外语。
梁启超的虚心善学,在同时期实属罕见,尤其是在功名显赫的前提下,他仍然像一个好学的小学生。
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去欧洲游历考察,在船上,他开始发愤学法语,这次出远门,是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学法语,而且学英文。
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件大事,戊戌变法,护国反袁,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都是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或是台前活动,或是幕后奔走。
多年来,很少有人提及他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其实当年学生所以能闹起来,并且惊天动地,和正在巴黎的梁启超向国内致函报告和会消息有直接关系,青岛问题成了事件的导火索,梁启超警告政府,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在不平等和约上签字。
说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在政坛上,他不止一次有过机会,但是仕途得意不是他的人生目的。
辛亥革命之后,也就是民国元年,他到达北京,“都人士之欢迎,几于举国若狂,每日所赴集会,平均三处,来访之客,平均百人”,在给女儿的信中,梁按捺不住得意心情,说自己“日来所受欢迎,视孙黄过数倍”。
孙黄是指孙中山和黄兴,和这些职业的革命家相比,书生梁启超显得十分幼稚。
在当时,革命党人和袁世凯既斗争又统一,处于中间位置的梁启超因此成为双方拉拢的焦点。
凭他的资格和声望,捞个大官做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他的性格不适合做官。
作为国内温和派的代表人物,他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他的受欢迎也说明当时确实存在着深得民心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能否走通是另外一回事。
梁启超当过司法总长,好像还当过财政总长,都是很快就辞职,官场之黑暗,不是他这种书生可以忍受的。
梁启超晚年是清华四大教授之一,他的兴趣广泛,学问渊博,各大学都竞相聘请他去讲课。
一些学校为了竞争,竟开出千元一月的高价,按当时的生活水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特殊的人才,通常都有异秉,有人问梁启超信仰什么主义,他想了想,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又问他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他回答说:“拿趣味做根底。
”这种直率通俗的话,康有为绝对不会说。
梁启超说自己做事总是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在他信奉的词汇里,什么悲观,什么厌世,一概不存在。
他曾坦白说,自己所做的事,大都是失败,或者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然而总是可以一边失败,一边继续做,他不仅能从成功中获得乐趣,更能从失败中获得乐趣。
人生不仅仅为了成功,他坦言自己生活的每一分钟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因为积极向上,所以活得有滋有味。
(摘自叶兆言《陈旧人物》)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两项是()()(5分)A.梁启超虽然与康有为在政治、学术上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不影响他拜康有为为师,以及对他的敬重。
B.梁启超既精通国学又关注外夷,虽功名显赫却好学外语,体现了他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和虚心善学的治学精神。
C.梁启超凭他的资格和声望,成为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双方拉拢的对象,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可见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D.梁启超说“趣味”是他人生观的根底,体现他乐观的性格;而观其一生所做的事,无论成败,他都是乐在其中的。
E.文章在选材上既不热衷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无意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捕捉人物的意蕴,以自然轻松的笔调娓娓道来。
14.文章还写到康有为,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5.文中说“说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古埃及文字和巴比伦楔形文字虽然比汉字来源可能更远,但早在纪元前就已经不再通行,而汉字延续至今仍然是正式通行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B.奥地利科学家是在阿尔卑斯山山脚下对云层中的降雨进行冷冻、收集、分析和提炼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C.她从《羊城晚报》上看到了南方医院采用新技术,为小儿麻痹后遗症、两腿长度不一的患者施行肌骨一次延长手术。
D.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17.请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句子填入横线处。
(填序号即可)(2分)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
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A ,一连好几天,B,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①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②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A. B.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2分)
相传金圣叹之子自幼聪慧,擅长对对子。
一次他去参加童子试,途中采得鲜花一朵,边走边闻,不知不觉到了考场。
老宗师(主考官)坐在堂上,他赶紧将鲜花藏入袖中。
谁知主考官早已看到,随口①(xì xuè)道:“小童子暗藏春色。
”他一听,知道事情已无法隐瞒,于是就对道:老宗师②。
”老宗师听了,大笑了起来。
(1)根据拼音在①处写出汉字。
_(1分)
(2)请在②处填上一个成语,使之与“小童子暗藏春色。
”形成一个对子。
(1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7分)
北大点评昆曲,于丹被轰下台
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中国昆曲名家年度雅集”国宝级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当主办方邀请北师大教授于丹上台点评整场演出做最后发言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
在众人的“于丹下去吧!”和集体“嘘”声中,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摘自2012年11月19日《西
安日报》)于丹北大被轰下台引发网上热议,有人认为北大学生做得对;有人认为北大学生没有涵养,不懂得尊重……各种声音都有。
针对此事,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