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地理高一上学期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地理高一上学期复习试题(答案
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以下哪项不属于我国四大高原?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2、下列哪个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
A、黑龙江
B、海南
C、西藏
D、新疆
3、题干:以下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
B、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南向北
C、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更替
D、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
4、题干: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是平的
B、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圆形的
C、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地球是方的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B、地球自转的周期是365天,自转的方向是自南向北
C、地球自转的速度在赤道处最快,在两极处最慢
D、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赤道处相等
6、下列关于我国地理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
B、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C、我国河流众多,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
D、我国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齐全
7、我国四大高原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
8、以下地理现象中,不属于海陆变迁的是:
A. 沙漠化
B. 冰川退缩
C. 海水侵蚀海岸
D. 地震海啸
9、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一个恒星日
B.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全球各地相等
C.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个恒星年
D. 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在近日点处最快
11、以下哪个地区的气候特征符合“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A. 黄河中下游地区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喜马拉雅山区
D. 塔里木盆地
13、【题目】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西高东低,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B. 南高北低,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
C. 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D. 北高南低,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15、以下哪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符合“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A. 黄山地区
B. 桂林地区
C. 喀纳斯地区
D. 昆明地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我国部分省份2019年人均GDP及人口密度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人均GDP及人口密度分布的总体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我国人均GDP及人口密度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3)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第二题
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一: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该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1)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该地区气候类型对农业的影响。
(3)说明该地区地形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第三题
【地理现象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地区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材料二: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主要地形为山地和丘陵。
材料三:该地区主要农作物有葡萄、橄榄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述该地区夏季和冬季的气候特征。
2.分析材料二中,该地区地势起伏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地理高一上学期复习试题与参考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以下哪项不属于我国四大高原?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答案:B
解析:我国四大高原分别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位于中国北部,因此选项B不属于四大高原。
2、下列哪个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
A、黑龙江
B、海南
C、西藏
D、新疆
答案:B
解析: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因此位于亚热带地区。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西藏位于中国西南,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新疆位于中国西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3、题干:以下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
B、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南向北
C、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更替
D、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
答案:C
解析: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天,选项A 错误;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选项B错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更替,选项C正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不同,选项D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是C。
4、题干: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是平的
B、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圆形的
C、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地球是方的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B
解析: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是平的,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选项A错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圆形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选项B正确;我国古代
学者认为地球是方的,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选项C错误;由于选项B是正确的,所以选项D也不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是B。
5、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B、地球自转的周期是365天,自转的方向是自南向北
C、地球自转的速度在赤道处最快,在两极处最慢
D、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赤道处相等
答案:A
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即一天。
这是地球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
选项A描述正确。
6、下列关于我国地理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
B、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C、我国河流众多,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
D、我国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齐全
答案:B
解析: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但并没有寒带气候。
我国最北端的漠河位于寒带,但整个国家并没有寒带气候。
选项B描述不正确。
7、我国四大高原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
答案:A
解析: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
因此,正确答案是A。
8、以下地理现象中,不属于海陆变迁的是:
A. 沙漠化
B. 冰川退缩
C. 海水侵蚀海岸
D. 地震海啸
答案:D
解析: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相互转化现象。
沙漠化、冰川退缩和海水侵蚀海岸都属于海陆变迁的范畴。
而地震海啸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不属于海陆变迁。
因此,正确答案是D。
9、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一个恒星日
B.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全球各地相等
C.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个恒星年
D. 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在近日点处最快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选项A,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A正确。
选项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全球各地都相等,约为15°/小时,但极点处角速度为0,B错误。
选项C,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个恒星年,但通常所说的公转周期为一个回归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C错误。
选项D,地球公转线速度在远日点(7月初)处最慢,在近日点(1月初)处最快,D错误。
10、下列关于经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B.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C. 纬度的最大值为90°,经度的最大值为180°
D. 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经纬度的相关知识。
选项A,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A错误。
选项B,所有经线都呈半圆状且长度相等,B正确。
选项C,纬度的变化规律为:以赤道为界,向北向南度数逐渐增大到90°,经度的变化规律为: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向西度数逐渐增大到180°,C错误。
选项D,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远,D错误。
11、以下哪个地区的气候特征符合“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A. 黄河中下游地区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喜马拉雅山区
D. 塔里木盆地
答案:A
解析: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也是季风气候,但雨季相对较长,与“雨热同期”不完全一致。
喜马拉雅山区气候复杂多样,而塔里木盆地则属于干旱气候,与题目描述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是A。
12、下列哪种地形对河流的流速和流量影响最小?
A. 山地
B. 高原
C. 盆地
D. 平原
答案:D
解析: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河流流速较慢,且流量稳定,受地形影响较小。
山地和高原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河流流速快,流量受地形影响较大。
盆地地形虽然相对封闭,但仍然存在地形起伏,对河流流速和流量有一定影响。
因此,正确答案是D。
13、【题目】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西高东低,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B. 南高北低,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
C. 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D. 北高南低,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答案】D
【解析】我国地形特点是:北高南低,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选项A、B、C描述
的地形特点与实际不符,因此正确答案是D。
14、【题目】下列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A. 四季分明
B. 昼夜平分
C. 五带划分
D. 潮汐现象
【答案】A
【解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有:四季分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五带划分等。
选项B、C、D描述的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因此正确答案是A。
15、以下哪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符合“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A. 黄山地区
B. 桂林地区
C. 喀纳斯地区
D. 昆明地区
答案:A
解析:黄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量充沛,符合“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
桂林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温差不大;喀纳斯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较大,雨量分布不均;昆明地区属于亚热带高原气候,四季如春,雨量适中。
16、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
B. 地球自转速度与公转速度相同
C. 地球自转和公转都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D. 地球自转和公转都产生了四季变化现象
答案:A
解析: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因此A选项正确。
地球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而公转速度约为每小时29.78公里,所以B选项错误。
昼夜更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因此C、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我国部分省份2019年人均GDP及人口密度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人均GDP及人口密度分布的总体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我国人均GDP及人口密度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3)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答案:
(1)总体趋势:东部地区人均GDP较高,人口密度较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人均GDP较低,人口密度较小。
(2)主要原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水平先进,教育资源丰富;中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西部地区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
劣,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建议:
①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西部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
②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④提高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升级;
⑤加强区域间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均GDP及人口密度分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材料一的分析,学生需要总结出我国人均GDP及人口密度分布的总体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后,学生需要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这些建议应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第二题
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一: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该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1)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该地区气候类型对农业的影响。
(3)说明该地区地形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答案:
(1)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植被类型丰富,水资源充足。
(2)该地区气候类型对农业的影响有:
a.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b.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水稻等喜温作物的种植;
c.冬季温和少雨,有利于冬季作物的生长。
(3)该地区地形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有:
a.山地丘陵地区,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平原或盆地边缘,便于交通运输和水源利用;
b.地形起伏较大,城市空间布局受地形限制,可能导致城市扩展受限;
c.山地丘陵地区,城市绿地和公园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特征、气候类型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地形对城市布局的影响的理解。
在解答时,首先要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描述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农业和城市布局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注意,在解答过程中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第三题
【地理现象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地区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材料二: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主要地形为山地和丘陵。
材料三:该地区主要农作物有葡萄、橄榄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述该地区夏季和冬季的气候特征。
2.分析材料二中,该地区地势起伏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
1.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解析:
根据材料一,地中海气候的典型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这是因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气温高,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气候温和,降水较多。
2.该地区地势起伏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山地阻挡了夏季的东南信风,使得山地东西两侧气候差异明显;二是山地对气流有抬升作用,导致山地降水较多,形成地形雨。
解析:
根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原理,山地对气流有阻挡和抬升作用。
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有利于形成地形雨,增加山地降水量。
同时,山地阻挡了夏季的东南信风,使得山地东西两侧的气候特征有所不同。
3.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一是地中海气候适宜葡萄、橄榄等作物的生长;二是地形起伏较大,有利于形成不同的微气候,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三是地形起伏形成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有利于排水,减少农作物病害。
解析:
地中海气候适宜葡萄、橄榄等作物的生长,这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地形起伏较大,有利于形成多样的微气候,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
此外,山地和丘陵地带排水良好,有利于减少农作物病害,提高农业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