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三五”期间畜间包虫病防治回顾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
作者简介:袁东波(1980—),男,四川南充人,高级兽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包虫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治和研究。
E-mail :yuandongbo80@ 。
*通讯作者:阳爱国,E-mail :285689114@ 。
四川省“十三五”期间畜间包虫病防治回顾与思考
袁东波1,郝力力2,周明忠1,李春隆3,杨天俊4,侯巍1,莫茜1,尹杰1,李盛琼1,阳爱国1*(1.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成都610041;3.四川省仪陇县农业农村局四川南充637600;4.四川省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四川自贡643200
)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包虫病的防治。
四川省于2015年10月启动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并在“十三五”期间向全省大力推广畜间包虫病防治“238”石渠模式。
石渠县及全省35个疫区县犬只平均感染率分别由初期的35.0%和25.4%下降到目前的0.9%和4.1%,牛羊等家畜患病率分别由初期的45.0%和4.8%下降到目前的8.5%和3.5%;畜间包虫病防治专业人员技能合格率分别由初期的45.3%和52.6%上升到目前的93.3%和90.1%,群众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由初期的31.2%和35.8%上升到目前的88.9%和86.7%。
全省所有疫区县均达到部省下达的防治目标要求。
“十三五”;包虫病;犬驱虫;羊免疫;
综合防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0.11.001
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是由棘球蚴属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或动物的肝、肺等组织器官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川西
高原藏区是全国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囊型和泡型包
虫病混合流行区,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影响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十三五”期间,按照《中共四
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
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川委〔2015〕514号),《国家卫计委、中央统战部、农业部等12部门关于印发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6〕58号)等文件要求,四川省于2015年10月启动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并在“十三五”期间向全省大力推广畜间包虫病防治“238”石渠模式,狠抓包虫病动物源头防治。
1防治成效
1.1石渠县防治试点情况
五年间,石渠县登记家犬由1.9万只下降到1.5万只,犬只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累计犬只驱虫100.3万只(次),驱虫覆盖率为99.8%;累计开展犬粪无害化处理239.8万次,处理率为99.3%;累计扑灭无主犬、流浪犬和疑似染疫犬等3.2万只;犬只平均感染率由试点前的35.0%下降到目前的0.9%。
累计免疫存栏羊及新生羔羊44.6万只(次),实现应免尽免;目前羊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92.7%。
累计无害化处理家畜病变脏器0.4万份,处理率为100%。
牛羊等家畜患病率由试点前的45.0%降到目前的8.5%。
全县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次),开展宣传活动33次,发放培训资料4万份,培训人员达1.3万人(次);畜间包虫病防治专业人员技能合格率由试点前45.3%上升到目前的93.3%,群众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试点前的31.2%上升到目前的88.9%。
1.2四川省防治情况
五年间,全省35个包虫病疫区县(市)登记家犬由34.2万只下降到21.1万只,犬只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累计开展犬只驱虫1,506.8万只(次),犬只驱虫覆盖率为95.6%;累计扑灭无主犬、流浪犬和疑似染疫犬8.8万只;全省犬只平均感染率由初期的25.4%下降到目前的4.1%。
累计免疫存栏羊及新生羔羊1,711.2万只(次),实现应免尽免;目前羊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91.8%,所有县(市)均达到国家规定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0%以上的目标要求。
累计无害化处理家畜病变脏器1.3万份;牛羊等家畜平均患病率由期初的4.8%下降到目前的3.5%。
全省疫区县累计举办培训班601期,开展宣传活动986次,发放培训资料38.6万份,培训人员达7.2万人(次);畜间包虫病防治专业人员技能合格率由初期的52.6%上升到目前的90.1%,群众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初期的35.8%上升到目前的86.7%。
2防治措施
2.1高度重视,组织有力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包虫病防治工作,一把手厅长亲自主抓,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和落实防治任务;并成立由分管副厅长任组长,兽医行政、动物疫控、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管理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州县主管畜牧兽医工作领导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将包虫病防治纳入四川省农业农村工作和川西高原藏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并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全面抓,部门领导具体抓,地方领导亲自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防治局面。
同时,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四川省动物疫控中心和四川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等具体安排部署防治工作,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全省包虫病综合防治重点工作推进会”、“全省动物包虫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动物保健
2020.11
热点
病防治技术专题培训会”、“全省动物包虫病疫情会商会”等会议,着力分解细化和落实防治任务。
2.2专家引领,科学防治
1)建立健全畜间包虫病防治方案。
制定了《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动物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动物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技术实施方案》《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动物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草原鼠害控制实施方案》《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动物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动物卫生监督实施方案》———“1+3”畜间包虫病防治工作方案,并根据畜间包虫病防治新科技攻关需要,制定完善了《动物包虫病联合科技攻关“1+4”方案》和《四川省动物包虫病控制传播途径技术措施与工作方案》。
2)成立专家服务队深入疫区开展技术指导。
抽调四川省动物疫控中心、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有关市(州)、县(市、区)专家共计60余人,组成四川省畜间包虫病防治专家服务队,共计约30余次赴石渠县、色达县、甘孜县、红原县、壤塘县、若尔盖县等地开展畜间包虫病防治技术指导和定居点周边草场鼠类泡球蚴感染情况调查,及时了解掌握石渠县等重疫区畜间泡型包虫病的感染流行情况,现场督查犬驱虫、羊免疫、牲畜集中屠宰场和犬粪无害化处理点建设等情况。
3)及时总结推广石渠防治成果与经验。
提炼了动物包虫病综合防治“双灭源三切断八举措”的“238”石渠模式,共编印《畜间包
虫病防治“238”石渠模式》挂图20,000张及挂历2,000册,并由中
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动物包虫病防治新策略———石渠“238”模式》手册,向全省其他34个包虫病疫区县大力推广石渠防治试点成果和经验。
4)深入开展防治科技攻关。
四川省动物疫控中心联合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了《四川省动物包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基于POCKIT 平台的犬包虫病现场快速诊断技术应用推广》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环境包虫病虫卵检测及灭原技术研究》等科技项目攻关,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等两项省部级奖励。
2.3主动作为,落实措施
1)规范犬只管理与驱虫。
全面落实农区限养1条犬,牧区限养2条犬,寺庙限养3条犬的“123”犬只限养政策。
坚决扑灭无主和疑似染疫等犬只。
坚持“犬犬投药、月月驱虫”,并按规程对犬粪做无害化处理。
2)全面开展包虫病疫苗免疫和推进牛羊健康养殖。
按照动物免疫“五统一、五不漏、五到位”的要求,及时采购疫苗,全面对羊只开展强制免疫,并在部分地区试点牦牛免疫,降低家畜包虫病感染几率。
着力推进高原藏区牛羊健康养殖,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3)加强动物包虫病流调监测和检疫监管。
着重对流行地区、重点环节的动物包虫病感染流行情况进行监测,严格牛羊脏器无害化处理,按5%~8%的比例对跨区域调运家畜进行包虫病专项抽检,禁止调运阳性畜群,同时加强公路监督检查,坚决防止疫病传
播扩散。
2.4突出宣教,强化培训
1)狠抓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
采取“重点培训+全面推进”的精准培训策略进行差异化教学和分类培训。
省、州、县专家通过深入基层,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人员,以藏汉双语方式进行现场教学,开展实地演练,让基层技术人员人人弄懂包虫病防治知识和技能,个个主动参与防治工作。
2)突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
针对屠宰人员、畜禽产品加工经营者和牲畜贩运户等从业人员,着重进行《家畜病变脏器的危害》《家畜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理要求》《动物包虫病防治新技术》等培训,切实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和参与包虫病防治的自觉性。
3)配合开展全民健康教育。
采取开设包虫病健康教育课,向学生发放包虫病防治知识宣传读物,教学《包虫病防治儿歌》,落实“小手拉大手”活动,开展防治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牧农村、进社区、进寺庙、进家庭“七进”活动,形成全民健康生活行为。
2.5严格考核,落实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和农牧部门将动物包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畴,组织专家通过现场查看、工作汇报、走访群众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18次。
对工作不到位,考核不达标的地方提出严厉批评,及时通报和整改,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
3防治思考
3.1畜间包虫病防治体系建设与专业人才队伍薄弱
部分市(州)、县(市)动物包虫病专门防治设施设备不足或陈旧老化,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不高,兽医实验室专项工作经费不足,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防治人员断层等问题突出。
3.2畜间包虫病防治工作激励机制仍不够健全
包虫病防治工作面宽、量大,条件艰苦,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广大兽医工作者长期抗战在畜间包虫病防治一线,任劳任怨,当前的工作激励机制总体不够健全,在政治、物质、精神和职称等待遇上都需进一步提高,切实增强防治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3畜间包虫病防治难度依然较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四川省包虫病流行区草原面积辽阔,牛羊等家畜数量庞大,部分流行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很低下,农牧区群众特有的生产生活习惯和观念,以及草原鼠害猖獗等情况短时间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包虫病反复感染和持续感染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3.4下一步仍需加大畜间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力度
应继续加大畜间包虫病防治新模式、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为基层提供快捷简便和准确可靠的检疫检测和诊断新技术。
着力推进环境包虫病消毒灭源和牦牛免疫试点工作。
积极探索包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机制,采取多种有益方式落实包虫病防治措施,有效提升防治能力。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