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第45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5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A组2018-2019年é
1.(2018北京文综,19,4分)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2018广东文综,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则何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
(2)刘锡鸿与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10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B组2018-2019年é
1.(2018江苏单科,11,3分)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2.(2018课标Ⅱ,31,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3.(2018四川文综,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6分)
材料二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材料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
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
(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8分)
A组2018-2019年高考·基础题组
1.A 抓住时间信息“1977年”和历史事件信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可分析得出A项正确。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B项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在1978年,C项错误。
“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D项错误。
2.答案(1)中体西用。
(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
(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5分)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分)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3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准确作答即可。
第(2)问首先要明确材料体现出的二人的主张,
再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说明二人主张的不同。
第(3)问首先依据材料确定对洋务运动的不同态度,再从两个时期国内中心任务的变化和文化方针的变化来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4)问注意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和当时影响其观点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可从认识者的立场、认识问题的角度、时代变迁的影响等方面归纳答案。
B组2018-2019年高考·提升题组
1.C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图片中的“科教”这一限制词,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文革’后”这一时间限制词。
A项发生在“文革”期间,从时间上排除;B项中创办“特区”和D项中发表“南方谈话”都属于邓小平在经济领域的活动,与“科教”这一限制词不符,可排除B、D 两项。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C项符合题意。
2.A 材料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的特点。
各高校以《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为指定教科书与文化部举办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教育,构建适应新中国政权的意识形态,故选A项。
B项中的“全党”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并非其主要目的;D项中的“全新形式”表述不当。
3.答案(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2分)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4分)
(2)“文革”时期;(2分)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4分)
(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
(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2分,任答其一即可)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8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近现代中小学课程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
第(1)问,“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可从民国建立前后社会思想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积极作用”可从国家和国民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教材的封面和目录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原因”可结合“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背景和图片内容进行归纳。
第(3)问,联系材料与相关历史观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时代要求”,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政治上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上科学化和理性化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进行思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