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安科技:大股东手中的玩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第16
24
Investment Fund
:李雪峰E-mail :“资金被长期占用、现金流变化诡异、大客户过度集中……这样的公司,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在阅读了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宜安科技)的招股书后,深圳一名长期“打新”的投资者李先生如是表示,由于近期市场低迷,亦有一些新股上市开盘即破发,因此务必在申购之前做足“功课”。
宜安科技以铝合金、镁合金等轻合金精密压铸件的设计生产为主营业务,本刊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公司此番上市被业界称为“带病上市”。
其存在的种种弊病由来已久,诸如“大股东占款”等被资本市场视为“毒瘤”的现象,在宜安科技内部长期上演,这也使得宜安科技事实上成为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手中的“玩偶”,并演绎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怪现象。
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招股书更多的展示了宜安科技
光鲜的一面,却对诸多弊端叙述模糊,刻意包装的背后,隐
藏着的投资风险不得不引起重视。
“我占你的款,你向我借钱”
事实上,大股东占款在资本市场上并不鲜见,由于该行为直接损害投资者利益,因此也是监管部门重点监管的方向。
在宜安科技身上,大股东占款由于长期存在,因此公司内部习以为常,但颇为奇怪的是,其占款的形成却有违惯常的商业逻辑,让人难以理解。
资料显示,宜安科技的大股东为“宜安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宜安实业),实际控制人为香港人李扬德。
除宜安实业外,李扬德还拥有“德威电工厂有限公司”、“德威度假村有限公司”、“宝迪制品有限公司”等多个实体。
在此背景下,宜安科技与大股东宜安实业之间长期以来有着“算不清的账”,双方资金往来频密,这种资金往来甚至在宜安科技与李扬德控制的其它实体之间也经常发生。
目前从公开数据可获悉的仅仅是宜安科技2009年末的情况,由于在2009年之前,宜安科技曾向实际控制人李扬德、宜安实业和德威电工厂借款,截至2009年末,宜安科技尚欠上述债权人990.76万元、464.1万元和217.49万元。
而同时,在2009年末,宜安实业又欠宜安科技往来款高达3869.17万元。
这种复杂的资金占用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宜安科技在招股书中的解释令人大跌眼镜:由于宜安科技的第二大客户“创新集团”对宜安实业认知度较高,一直将货款支付给宜安实业而非宜安科技。
而宜安实业又并未及时将上述款项支付给宜安科技,造成对其资金的占用。
上述资金直至2010年底全部收回。
更有甚者,创新集团似乎颇为“固执”,一直到2011年6月才意识到自己的付款对象应该是宜安科技而非宜安实业。
本刊记者了解到,这一解释在财务人员看来是颇为牵强的。
首先,大股东对宜安科技的占款并非一个小数字,宜安科技2009年净利润为3843.51万元,占款已超过了当年净利润。
2009年末宜安科技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也只是3138万元,这意味着宜安科技超过一半的资金被大股东占用。
其次,宜安科技自己的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的同时,又向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借款”,结果就形成了“我占你的款,你向我借钱”的诡异局面。
而“借款”在常态下对应的是借款利息,宜安科技应该向大股东支付利息。
但大股东对宜安科技的占款是否支付利息则不得而知。
有接近宜安科技的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上市进程已经开启,上述占款或许并没有那么快的解决。
至于第二大客户的“固执行为”,则与惯常的商业逻辑相悖,使得围绕在宜安科技头上的占款疑云愈发难解。
在公司上市后,由于宜安科技的大股东仍然是宜安实业,实际控制人仍然是李扬德,长期植根于宜安科技的“占款文化”会否暗中再度上演,仍有待未来的观察。
真高新?伪高新?
除了占款疑云外,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宜安科技的科研技术能力也令不少投资者担忧。
尽管宜安科技头顶“国家高新技术企宜安科技:大股东手中的玩偶
●本刊记者王柄根
(下转82页)
64
All Rights Reserved.
11第1624
业”
的光环,但其实际的研发能力却备受质疑,其中一个原因即在于公司的发明专利数量。
宜安科技在招股书中列示了所拥有的50项专利,但倘若仔细审读这些专利的性质,则会发现“发明专利”仅仅只有2项,其余47项均是“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有业内人士指出,外观专利虽然具备外观上的“排他性”,但却不足以说明公司在技术上具备垄断性,投资者应仔细分析公司所拥有的专利性质。
仅仅拥有2项发明专利的宜安科技是真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伪高新”?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宜安科技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多达14项,但这些“发明专利”都只是处于实质审查阶段,并且长期无法取得进展。
以宜安科技2006年2月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养殖专用风能增氧机”为例,在时间过去6年后,该发明专利依然仍是处于“实质审查阶段”状态,毫无进展。
姻
(上接64页)宅销售面积为109.5万平方米,同比上涨107.8%,环比上涨29.6%。
同时,1至5月,北京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40.9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1至4月提高1.4个百分点。
其实,早在去年10月下旬,温总理在天津就讲过宏观调控要“预调微调”,这应该是银根、流动性将要宽松的最早及最清晰的政策信号。
其后虽然央行“放水”的过程较慢,但一直有乐观的预期在支撑及发酵。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下调银行存准率已经三次,还有一次降息,股市的多头由此欢呼雀跃。
但最应该偷笑的,肯定必属楼市无疑。
央行在今年第二次下调存准率之际,就有银行界人士指出,该次放水的4千多亿流动性中,进入楼市的,应该占到4成。
事实上,即便现在地产板快已经上涨35.60%(年初至周四),但其整体的平均市盈率也才不过16倍多一点。
虽然比银行板块是要高出不少,但相比其他板块,依然还是具有低估值优势。
只要调控政策不再加码、流动性宽松的预期依然在持续,地产板快继续震荡向上,还是可以预估的。
在这一轮楼市调控中,有极度看淡楼市的大空头曾经放出狠话称,主要城市楼价(均价)要跌5成;地产企业多半要“执笠(倒闭)”;还有更加荒诞的预言:这一次调控结束后,看谁还敢再炒楼?但到目前为止,这三大很吓
人的“预见”迟迟未能应验,或者根本就看不到。
在5月下旬,《2012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研究报告》发布。
2011年度地产商的前10强,依旧有8席还是老面孔,万科、恒大、中海、保利再次雄居前四,“四大天王”座席企稳;华润置地、龙湖、碧桂园、世茂、富力、金地位列十强。
其中,港股7家,A 股3家。
与2010年相比,前五位席次保持不变。
2010年排在第11名的碧桂园和第14名的金地两家后来居上,跻身10强。
显示出,尽管全国有五、六万家
地产商,但在前100强,尤其是前10强企业的经营业绩还算较为稳定,没有出现大幅震荡。
高负债也好、现金流捉襟见肘也罢,包括地产商拿地的劲头或疾或徐。
但到目前为止,暂时依然没有实质性危及这些企业的“命根”。
在大型房企中,市场不时能够听到麻烦不断,甚至岌岌可危的资讯,多半与绿城有关。
其他的大公司,似乎没有这么多“绯闻”。
当然不能说地产商还在尽享“好日子”,全行业其实早就是“一片惨淡”。
以行业营收增幅来看,从2009年的78%,到2010年的58%,再到去年的2.49%,完全就是“王小二过年”,全行业营收最近10年来首次仅现个位数增长。
包括A 股和境外上市的176家地产商,2011年营收均值为55.91亿元,同比略增2.49%,与2010年相比大幅减少了56个百分点;上市房企营业利润均值15.56亿元,同比下降3.90%;2011年全年首次出现上市房企总体利润负增长。
进入5月份以后,各地有关楼市销售再现火爆的新闻不绝于耳。
什么“小阳春”、红五月、“千人抢购”之类的新闻和图片又在接踵而至。
“四大天王”居然破天荒的首次出现5月单月销售成交同时突破百亿元的盛况,既是严厉调控之下的新景观,又在说明,这四大天王已明显形成标杆房企的第一梯队,在此轮调控之后,房企的分化将更加严重。
已公布5月份月报的15家上市房企,当月的销售额环比增长22.55%。
1至5月,15家标杆房企销售金额同比上涨7.15%。
上述销售数据显示,一、即便全部都是由符合限购条件的刚需在出手、绝无炒家,也足以支撑这些地产商的苦日子不再那么难捱;二、集体突围、以价换量等已经成为标杆地产商的普遍共识,前提当然无可避免都是以牺牲、放弃利润为代价。
据称,业内今年只做而不说的要诀是:“业绩达标、利润减少”。
也在说明,红五月和楼市回暖等,至
少又可以让一批地产商高兴一阵,又可让其好过一阵。
■
:蔡晓铭E-mail :**************
Financial ·Wealth
8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