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梦寻》看张岱的前朝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 o.4,2020G en era.N o.175
2020年第4期(总第175期)
Jo u rn al o f Q iq ih ar Ju n io r T each ers ’C o llege
张岱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位颇负传奇色彩的文人。
他出生于万历二十五年,家世显赫,青年时期的张岱兴趣广泛,结诗社、研制茶饮、斗鸡、看戏、赏雪出游、狩猎,过着富贵公子的逍遥生活。
四十岁前,张岱的生活以读书享乐为主,而在明朝灭亡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他在晚年创作的《自为墓志铭》中写到:“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
”[1]张岱也有过以身殉国的念头,但因《石匮书》未成,便打消此念。
他归隐不仕,从一个贵族公子沦落为普通民户,生活困顿不已,所有家当仅存“破床碎己,折顶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1]张岱在晚年潜心著作,不仅完成了历史著作《石匮书》,同时创作了散文作品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张岱青年时常盘桓于江南繁华之地,西湖自然充满了他旧时的回忆,在晚年之时,他动笔写下这部《西湖梦寻》。
梦境缥缈不可追,张岱自然知道往事如烟散去,无法追回,但或许是过往回忆过于美好,他忍不住回忆起故人故事,寻觅当年在西湖的点滴旧事。
《西湖梦寻》正是这样一部承载着张岱前朝记忆的作品,书中多琐碎之言、感慨之语。
一、熟稔于心的西湖景致
张岱长期寓居钱塘,对于西湖的胜景如数家珍,《西湖梦寻》一书按景物的地理位置进行编排,依照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顺序介绍西湖风光,间或穿插着一些逸闻掌故、市井人情,读起来生动有趣。
《西湖梦寻》堪比是西湖的一张风景名片,书中对西湖景致的描写真实细腻,张岱对于西湖一景一物的描摹反应了其独特的内心感受。
在《明圣二湖》中,张岱将湘湖比作处子,仿佛女子未嫁之时般羞涩含蓄;鉴湖则像名门闺秀,可钦却不可亵渎;西湖则像名妓,声色俱佳,人人都可亲近它。
“人人得而媟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
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清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2]西湖的美不同于湘湖、鉴湖,她美得璀璨夺目,爱她的人自然数不胜数,但世人只欣赏她风姿曼妙的美,却忽略了她洗尽铅华时的景致,张岱因此发出了“深情领略,是在解人”的感叹。
在张岱看来,夜月空明的美毫不逊色于朝花绰约,西湖的美并不只是美在一时,而是美在四季。
张岱将自己与世俗的观赏者区分开,从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欣赏西湖。
他在月夜下的冷泉寺感受到了别样的凄清之美,此时“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溯流,卧醒花影”[2],寥寥几语不仅写景,也渲染了月夜下冷泉寺的静谧氛围,句句清妙可诵,意
收稿日期:2020-04-05
作者简介:林景文(1996——
—),女,福建省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从《西湖梦寻》看张岱的前朝记忆
林景文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
350007)
摘
要:《西湖梦寻》是张岱晚年时的代表作之一,西湖对于张岱而言充满了年少时的美好回忆,经历
朝代更迭后的张岱只能通过梦境重拾前朝记忆。
《西湖梦寻》不仅介绍西湖景致,也讲述逸闻掌故,书中充斥着张岱历经沧桑后的历史兴亡之感。
关键词:《西湖梦寻》;张岱;晚明小品文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58(2020)04-0045-03
Looking for Zhang Dai's Memory of the Past from Search the West Lake in Dreams
L I N Jin g-w e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 :Search th e W est L ak e in D ream s is on e of th e rep resen tative work s of Z h an g D ai in h is later years.T h e W est L ak e is fu ll of b eau tifu l m em ories in h is you th for Z h an g D ai.A fter exp erien cin g th e ch an ge of d yn asties,Z h an g D ai can on ly regain th e m em ories of th e p ast th rou gh d ream s.Search th e W est L ak e in D ream s n ot on ly in trod u ces th e scen ery of th e W est L ak e b u t also tells an ecd otes an d sto-ries.T h e b ook is fu ll of Z h an g D ai's sen se of h istorical rise an d fall after th e vicissitu d es of life.Key Words :Search th e W est L ak e in D ream s ;Z h an g D ai ;essays of late M in g D yn asty
45--
境超然。
而张岱笔下的北高峰则气势磅礴,“郡城正值江潮之间,委蛇曲折,左右映带,屋宇鳞次,竹木云蓊,郁郁葱葱,凤舞龙盘,真有王气蓬勃。
”[2]北高峰三十六湾,随作者性灵之笔曲至,渔舟若鸥凫,钱塘江似匹练,城垣雄踞其间,有王者气象,一幅北高峰的画像缓缓在眼前展开。
张岱对于西湖各处的景色了然于心,他对景物的描写仿佛水墨画般,只需淡淡勾勒几笔,就能跃然纸上。
而他对于动景的描写也十分生动有趣,他笔下的玉泉寺如一块凝固之白玉,池底却有五色鱼“奋鬐鼓鬣,欔夺盘旋”,鱼儿们夺食的情态宛现眼前。
张岱在描写西湖各处的景物时,不仅描摹自然山水,亦写人文景观,张岱在写到西湖的建筑时,往往谈及其逸闻掌故,涉笔成趣。
他在写到呼猿洞这一平凡的景观时,提及了呼猿洞名称的由来,原来是晋时的慧理禅师,曾在武功山中养了黑白二猿,后六朝宋时,僧人智一模仿慧理禅师的做法,也在山中养了数只猿猴,群猿在月明时常临涧长啸,故而有“呼猿洞”之名。
平凡的一处景点顿时生动起来,全凭背后的逸闻异迹之妙。
又如《孤山》一文,张岱描写了四面岩峦的梅花坞,因无所依附,故名孤山。
林逋曾隐居此,孤山的山麓多梅花,是林逋的放鹤之地,有客来时,童子开笼放鹤,双鹤纵入云霄,林逋知是客至便泛舟而归。
虽写孤山,但以林逋为主角,以清丽之笔写清绝之人,手法绝妙。
而在写到飞来峰时,则痛斥杨髡凿佛像、开古冢的恶行,后寺僧奋击,愤恨之外亦见出惩恶之快意。
在《西湖梦寻》中,张岱也对西湖的市井人情做出了描写。
如《昭庆寺》中写到了西湖香市的盛况,“春时有香市,与南海、天竺、山东香客及乡村父女儿童,往来交易,人声嘈杂,舌敝耳聋,抵夏方止。
”[2]昭庆寺数次毁于火灾,又数次重修,但它依然有过繁华之时,游人一边赏西湖,一边赶庙会,热闹非凡。
昭庆寺里香火鼎盛,充满了俗世的烟火气,而苏公堤上的集会则多了些文人雅趣。
崇祯初年,太守刘梦谦与青年一辈会于苏堤,城中将几万盏羊角灯、纱灯遍挂桃柳树上下,夜晚时分犹如白昼,从湖中遥望堤上,影影绰绰,灯火通明。
张岱又接着想起苏东坡在杭州当太守时,春天每逢休假定要约上客人泛舟湖上,于山水佳处用餐,之后再给每位客人一只船,各领数妓,任他们四处游逛,至傍晚再到望湖亭或竹阁聚会,极尽欢乐才结束。
张岱由眼前的苏公堤遥想到当时桃柳满堤、盛会高歌之景,将苏堤的历史与景致呈现于眼前,不负苏堤“西湖十景”之首的盛名。
二、魂牵梦萦的旧事故人
张岱是浙江绍兴人,青年时常盘桓于江南繁华之地,在三十岁出头时离开他熟悉的江南,前往华北。
在二十八年之后才又回到西湖,却早已物是人非,他在熟悉的景致中想起了过往种种。
在《西湖梦寻》中,他叙写了许多年少时的旧事。
他在写到冷泉亭时,回忆到自己天启年间曾在岣嵝山房读书,那时冷泉亭后有十余株栗子树,秋初栗子成熟,大若樱桃,色如蜜珀,香若莲房,芡实也不如其松脆。
夏天的夜晚在冷泉亭中乘凉,流水淙淙,仿若丝竹之声,对着山间之月,其乐无穷。
张岱曾在岣嵝山房中读书,他对此处充满了感情,在《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中均提及了岣嵝山房这一清幽之处。
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回忆到:“天启甲子,余与赵介臣、陈章侯、颜叙伯、卓珂月、余弟平子读书其中。
主僧自超,园蔬山蔌,淡薄凄清。
但恨名利之心未净,未免唐突山灵,至今犹有愧色。
”[2]张岱在岣嵝山房中学习的时日仅七月有余,但却留给了他深刻的印象。
好友相伴,溪水潺潺声充盈于耳,清越景色充盈于眼,枯燥的读书时光也变得丰盈起来。
时光流转,张岱在经历了家国之变后再回首往日的青葱岁月,想必感慨良多。
张岱在西湖留下的回忆不胜繁多,他曾在幼时到灵芝寺中看牡丹,花蕊烂熳,花开数千朵;也曾在少时与母亲到高丽寺烧香,命人推转轮藏,轮藏愈转愈急,推者竟跟不上其速度;他看到西溪,想起友人江道闇曾邀请他一起隐居于此,自己却因为风尘劳扰未能赴之,至今为憾;他看到西湖的放生池,不忍池中的鱼鳖虾蟹受到人力之缚,故再三恳请莲师撤除锁禁……西湖对于张岱来说并非只是单纯的自然山水,其中的一景一物皆充满了张岱少年时的回忆。
《西湖梦寻》除了回忆张岱少年时在西湖的种种往事外,也记叙了不少故人。
他在《灵隐寺》一文中提及自己的族弟具德和尚,灵隐寺自晋咸和元年建立以来,几经兴毁,具和尚为灵隐寺住持时辛劳操持,三年之后终将灵隐寺大殿建成。
张岱在《灵隐寺》一文中记下了具和尚的功劳,写完犹觉不够,再用诗句一一敷衍,足见张岱对他的崇敬感佩之情。
在写到小蓬莱时忆及黄汝亨先生,张岱细致地描写了黄贞父的音容样貌,写到自己年幼时拜访他的经历,借此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之情。
三、挥散不去的历史兴亡之感
张岱见证了明王朝的覆灭,他从一代名士变成了明朝的遗民,心理落差可谓巨大。
他沉浸在家国破灭的悲痛之中,似乎至死也没有从这种伤痛中走出来,正如他在《自为墓志铭》中所说:“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蔬茛,常至断饮。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1]明王朝的覆灭是张岱人生中的一道分水岭,他的前半生逍遥自在,而清兵的入关却将他锦衣玉食的生活彻底粉碎。
顺治三年,张岱拒绝臣服于清朝,携家逃往嵊县西白山中。
此后张岱的物质生活条件一落千丈,他的前半生尽是鲜衣美食,从未为钱发过愁,而避世后,他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只能艰难维持。
物质上的窘迫没有压垮张岱,但精神上的痛苦似乎让他更难以承受。
张岱晚年的两部主要作品《陶庵梦忆》及《西湖梦寻》,文笔里皆是挥散不去的历史兴亡之感。
西湖对于张岱而言像是精神家园般的存在,他一生中多次在此游览、寓居、学习,关于西湖的回忆是如此美好珍贵,以至于他在75岁时写下这部关于西湖的专著。
张岱在《西湖梦寻·自序》的第一句话就写到:“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2]张岱虽与西湖阔别数十年,但在过往的悠悠岁月中却从未遗忘过西湖,梦中的西湖如旧时般美好,但二十八载后的西湖早已发生了巨变,作者熟悉的庄园仅剩下少许瓦砾,昔日的弱柳夭桃,歌楼舞榭,也所剩无几。
眼前的西湖与梦中的西湖可谓是天差地别,张岱无法接受,于是他急急避开,让西湖保持他梦中那个美好的样子。
从张岱对于西湖的态度或许可以窥见在明亡之后他选择避世的心理,张岱自知历史不可逆,明王朝的颠覆已是事实,他无力改变却又不想面对,因
46 --
此选择隐居避世,远离外界的纷纷扰扰。
《西湖梦寻》虽是写西湖的名胜古迹和逸闻掌故,但不少文章中充斥着他对故国的哀思。
在《西湖香市记》一文中,张岱借西湖香市的繁盛与衰败寄寓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西湖香市一向受到百姓们的热捧,从三月的春天开始,一直持续到端午。
此时的西湖春暖花开,柳条飘飘,鼓乐悠扬,岸边没有空船,旅店没有闲客,期间数百十万的男女老少簇拥于昭庆寺,热闹非凡。
但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因战乱遭遇大火,西湖香市不复存在。
“是岁及辛巳、壬午岁洊饥,民强半饿死。
壬午道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
”[2]西湖香市盛极一时,最后却废败,明王朝同样如此,张岱在冷静表述的背后暗含着对明朝覆灭这一史实的痛惜之情。
而在湖心亭的今昔对比之中,同样可以察觉到张岱在明亡后心境的变化。
张岱早年间曾写下《湖心亭看雪》,呈现出了雪中美景以及与友人对酌之乐,但在二十八年后重返湖心亭,张岱只觉得“阒寂凄凉,如入鲛宫海藏。
月光晶沁,水气滃之,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2]同样是月夜登湖心亭,但张岱的心境早已不复当年,二十八年后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湖心亭的美,片刻也不想停留。
这种历史兴亡之感在《柳洲亭》一文中达到了高潮。
昔日的柳洲亭园亭鳞集,人声鼎沸,“今当兵燹之后,半椽不剩,瓦砾齐肩,蓬蒿满目。
”[2]张岱不由得想到李文叔的《洛阳名园记》,从名园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而洛阳的盛衰则预示着天下的兴亡。
思绪及此,张岱心中的悲慨彻底爆发,“故
宫离黍,荆棘铜驼,感慨悲伤,几效桑苎翁之游笤溪,夜必恸哭而返。
”[2]张岱二十八年后重返西湖,他一开始逃避着眼前这个与梦境中截然不同的西湖,在一次又一次的故地重游后,终于确认过去的西湖早已不复存在,正如早已覆灭的明王朝一般,他望着西湖如今的衰败景象,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悲凉却又无可奈何的历史兴亡之感,从前的西湖只能出现在梦境中,而明王朝也只可能在梦中再次出现。
参考文献:
[1]张岱.《琅嬛文集·自为墓志铭》[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2]俞琼颖.《西湖梦寻评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4:3,71,80,19,88,1,21,150,163,163.
[3]史景迁(美).《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周海涛.从“名士”到“遗民”[D].长沙:中南大学,2007.
[5]夏咸淳.论张岱及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J].天府新论,2000(02):68-73.
[6]刘桂兰.精神家园的梦忆与梦寻:解读张岱小品文的“西湖情结”[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1):53-56.
□编辑/王红梅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