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全部高考专题生物高考模拟(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广东全部高考专题生物高考模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黄鼬主要捕食鼠类,它们体内有臭腺,在遇到威胁时可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可
排出臭气麻痹敌人,鼠类闻到臭气时往往选择逃离。

下列有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A. 释放的臭气是一种化学信息
B. 释放臭气有利于黄鼬躲避危险
C. 这种气味信息只对黄鼬有利
D. 臭气作为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C
【解析】
2.对一个基因的正确描述是()
①基因是DNA分子上特定的片段②它的分子结构首先由摩尔根发现
③它决定某一遗传性状或功能④它的化学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答案】B
【解析】①基因是DNA分子上特定的片段,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①正确;
②它的分子结构首先由沃森和克里克发现,②错误;
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决定某一遗传性状或功能,③正确;
④它的化学结构会由于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④错误。

则正确的描述是①和③。

3.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过程
B. 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 M、N、P分别代表16、9、3
D. 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答案】D
【解析】解:A: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形成时期,即图中①过程,A正确;
B: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正确;
C:①过程产生4种配子,则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的方式是4x4=16种,基因型
=3×3=9种,表现型为3种,C正确;
D:根据 F_2的3种表现型比例为12:3:1,得出A_B_个体表现型与A_bb个体或aaB_个体相同,该植株测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1(AaBb):1(Aabb):1(aaBb):1(aabb),则表现型的
比例为2:1:1,D错误。

故选D。

4.下列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中,是1+ 1\gt 2的是()
A. 物种多样性原理
B. 系统整体性原理
C. 协调与平衡原理
D. 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答案】B
【解析】解: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 1\gt 2”.故选:B.
5.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A. 刺激X处,可引起a发生反应并使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B. 刺激Y处,电流表指针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兴奋在Z处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 Z处的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激素和呼吸酶等
【答案】B
【解析】解:分析图示可知,a为效应器,b为神经中枢,c为感受器,X为传出神经,Y为传入神经,Z为突触。

A.刺激X处,可引起a发生反应,但不能使大脑皮层产生痛觉,A错误;
B.刺激Y处产生的兴奋,先到达电流表的右电极,后到达电流表的左电极,因此电流
表的指针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兴奋在Z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D.Z突触处的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激素等,但不含有呼吸酶,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D错误。

故选:B。

6.某同学通过实验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的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 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C. 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 CO_2
D. 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灰绿色
【答案】C
【解析】A、B. 澄清石灰水、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都是用来检测二氧化碳的,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一种呼吸,A、B错误;
C. 酵母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C正确;
D. 酵母菌发酵时能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C。

7.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胞嘧啶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A. 7(a-m)
B. 8(a-m)
C. 7(1/2)a-m
D. 8(2a-m)
【答案】C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该DNA分子含有a个碱基,其中C有m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C=m,则A=T=1/2a-m,该DNA连续复制3次,共得到 2^3=8个DNA 分子,所以在复制过程中,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2a-m) × (8-1)=7 (1/2a-m)个,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对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表示DNA复制过程
②表示DNA转录过程
③共有5种碱基
④共有8种核苷酸
⑤共有5种核苷酸
⑥A均表示同一种核苷酸
⑦共有4个遗传密码
⑧经过翻译可形成二肽
A. ①②③⑦
B. ④⑤⑥⑦
C. ②③④⑧
D. ①③⑤⑧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一条链是DNA链,一条链是RNA链,因此图示可以表示转录或逆
转录过程,但不能表示DNA复制过程,①错误、②正确;
图中共有5种碱基,即A、C、G、T和U,③正确;
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和四种核糖核苷酸),④正确、⑤错误;
A表示两种核苷酸,即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⑥错误;
RNA上有6个碱基,因此共有2个遗传密码,可以决定2个氨基酸,因此经过翻译可形成二肽,⑦错误、⑧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②③④⑧。

故选C。

9.下列有关生命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 鱼在夏季的黎明时分常常浮头,原因是黎明时分水中溶解氧不足
B. 微生物难以在腌制的肉上繁殖,原因是死亡的肌细胞不能为微生物提供养分
C. 带芽插条比无芽插条容易生根,原因是插条上的芽能够产生生长素
D. 破伤风杆菌易在锈钉扎过的伤口深处繁殖,原因是伤口深处氧气缺乏
【答案】B
【解析】解:A.晚上水中的植物和动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夏季气温很高,该作用进行得更快,导致水中缺乏氧气,所以鱼在黎明时分常常浮头,A正确;
B.腌制的肉中盐浓度比较高,会导致微生物失水而死亡,B错误;
C.插条上的芽能够产生生长素,而生长素能促进插条生根,C正确;
D.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型微生物,所以容易在锈钉扎过的伤口深处繁殖,D正确。

故选:B。

10.哺乳动物细胞在 0.9\% 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

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高于\ 0.9% 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
B. 在\ 0.9% 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 在低于\ 0.9% 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或者发生细胞破裂
D.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高的一侧向溶液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扩散
【答案】C
【解析】解: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但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在0.9%NaCl溶液中,水分子进出红细胞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

C.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C正确。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低处向溶液浓度较高处进行的扩散,即水分子多的一侧运输到水分子少的一侧,D错误。

故选:C。

11.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解:A.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因此,图中兴奋部位是A,而B、C是未兴奋部位,A错误;
B.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膜外和膜内均存在电位差,因此,在膜外和膜内均会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方向是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因此,图中弧线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
C.兴奋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其方向为C←A→B,C错误;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而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联会后含有23个四分体
B. 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C. 四分体包括由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D. 四分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间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
【答案】A
【解析】解:A.人的精原细胞中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人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联会后含有23个四分体,A正确;
B.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错误;
C.四分体包括由一对同源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C错误;
D.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D错误。

故选:A。

13.沟酸浆属植物中有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一种开粉红花,被红色的蜂鸟传粉,另一种开黄花,被大黄蜂传粉.将两物种控制花色的一对基因互换,两物种的传粉者也会随之互换.由此无法推断出的是()
A. 花色是其传粉者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传粉者在传粉时被捕食的概率较低
C. 传粉者不同是两种植物间隔离的形式之一
D. 两物种的性状差异一定不是少数基因决定的
【答案】D
【解析】解:A、亲缘关系很近但花色不同,而基因互换后传粉者也随之互换,所以花色是传粉者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该物种能够长期存活下来是依赖其传粉者来进行受精以繁衍后代,故推测传粉者在传粉时被捕食的概率较低,否则该植物后代会极少,B正确;
C 、传粉者不同是两种植物间产生生殖隔离的形式之一,C正确;
D、由题干意思可知该两物种性状的差异最可能是一对基因控制的,D错误.
故选:D.
14.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的最小阈值。

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位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
B. 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
C. 生态位相似但有地理隔离的生物会进化出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D. 生态位宽度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增大或减小
【答案】B
【解析】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同,会影响物种的分布,A正确;
B、生态系统的处于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生物之中,有的仅仅处于一个营养级,有的处于
多个营养级,那么处于营养级多的个体生
态位会更大,因此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生态位可能不同,B错误;
C、生态位相似的生物比如草,不同的物种也会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C正确;
D、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增大或减小,D正确。

故选B.
15.如图是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的图解,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一生物的同一细胞中\ M_1、\ M_2可同时发生
B. ①②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C. 白化病的成因是酪氨酸酶活性低导致黑色素不能合成
D. ③④性状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
【答案】B
【解析】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表达,酪氨酸酶基因在皮肤细胞中表达,即由于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1、M2的发生不可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A错误;
B.①是转录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②是翻译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B正确;
C.白化病的成因是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合成黑色素,C错误;
D.③、④性状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指\ F_1产生的雌、雄配子之间自由组合
C. 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的两亲本基因型不一定是AaBb和aabb
D.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 F_1产生4个比例为1∶1∶1∶1的配子
【答案】C
【解析】解:A.两对等位基因只有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时才遵循自由组合
定律,A错误;
B.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B错误;
C.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杂交要产生性状分离比为1∶1∶1∶1的后代,这
样的杂交组合可以是AaBb×aabb或者Aabb×aaBb,C正确;
D.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 F_1减数分裂时,自由组合产生了雌雄配子各4种,
且数量比为1∶1∶1∶1,而不是4个,具体的数量无法确定,D错误。

故选:C。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7.(1)番茄叶片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的,番茄液泡中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的。

实验中可用________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利用层析液来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所得
四种色素中,________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17.(2)据图分析,盛花期的第6~8d,番茄在40%的遮阴情况下,其净光合速率增加
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实验中不同花期的番茄在75%遮阴条件下,虽然气孔开度较大,但光合速率
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4)虽然开花后期老叶的光合作用与气孔开闭能力随生育时期减弱,但因开花后
期适度遮阴避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老叶的光合作用加强,干
物质积累量增加。

【答案】(1)无水乙醇, 胡萝卜素
【解析】解:(1)番茄叶片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的,实验中可用无水乙醇来提取
叶绿体中的色素,利用层析液来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
最高。

【答案】(2)遮阴增大了气孔开度,增加了参加光合作用暗反应的\ CO_2浓度,提高
了光合速率
【解析】(2)在不同花期,遮阴增大了气孔开度,使胞间 CO_2浓度增加,提高了光合速率。

【答案】(3)除\ CO_2外,光照也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重度遮阴条件下光合
作用的能量来源大大减少
【解析】(3)在重度遮阴条件下,虽然气孔开度较大,但光照也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
要因素,重度遮阴条件下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大大减少。

【答案】(4)强光和高温对老叶光合能力的抑制
【解析】(4)老叶的光合作用与气孔开闭能力随生育时期减弱,最容易受到强光和高
温的直接伤害,开花后期遮阴避免了强光和高温对老叶光合能力的抑制,故老叶的光
合作用加强,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18.(1)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由________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
类细胞,在功能上具有________,即可以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

18.(2)ES细胞是研究体外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ES细胞在________细胞上能维持不
分化的状态。

在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可诱导ES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

18.(3)ES细胞的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前景为体外诱导分化,从而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进而解决临床上存在供体器官不足和________问题。

此外科学家还试图用基因工程的
方法对动物器官进行改造:向器官________(供体/受体)基因组中导入某种调节因子,以抑制________(抗原/抗体)决定基因的表达或设法除去该基因,再结合________技术,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动物器官。

【答案】(1)早期胚胎, 发育的全能性
【解析】解:(1)胚胎干细胞来自早期胚胎(从动物胚胎发育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
和胎儿的原始性腺。

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答案】(2)饲养层, (分化)诱导因子
【解析】(2)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能维持不分化的状态;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培养
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可诱导该种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

【答案】(3)免疫排斥, 供体, 抗原, 克隆
【解析】(3)ES细胞的另一个应用前景为体外诱导分化,从而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
进而解决临床上存在的供体器官不足和免疫排斥问题。

此外,科学家还试图用基因工
程方法对动物器官进行改造:向器官供体基因组中导入某种调节因子,以抑制抗原决
定基因的表达,或设法除去该基因,再结合克隆技术,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
基因动物器官。

19.(1)利用高产、不抗盐碱水稻和低产、抗盐碱水稻杂交,在经过几代优劣留良选
择过程。

培育出高产、抗盐碱海水稻的育种方法叫________育种,其原理是________。

19.(2)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 4% 、Aa 6%、 aa 90%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到20世纪中叶黑色类型占多数,说明桦尺蠖
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19.(3)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
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
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

【答案】(1)杂交, 基因重组
【解析】解:(1)利用高产、不抗盐碱水稻和低产、抗盐碱水稻杂交,培育出高产、
抗盐碱海水稻的育种方法叫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2)93%, 是, 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解析】(2)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 4%、Aa 6%、aa 90%,则A基因频率为4%+6%÷2=7%,则a基因频率为100%-7%=93%。

到20世纪中叶黑色类型占多数,说明桦尺蠖发生了进化,判断理由是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答案】(3)定向的, 表现型
【解析】(3)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
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20.(1)稻—鸭—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群落水平上对稻—鸭—萍共作生
态农业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

20.(2)研究表明,与传统稻田相比,稻—鸭—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可显著抑制虫害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进行不断循环。

传统稻田中往往需要施加氮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稻—鸭—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可有效减少氮肥
的使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入饲料中的能量, 丰富度、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
【解析】解:(1)稻一鸭一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入该生态系统
的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包括投入饲料中的能量。

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
的所有生物或各种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等属于
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

【答案】(2)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
定性更强
【解析】(2)由于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
力稳定性更强,所以该生态农业模式可显著抑制虫害发生。

【答案】(3)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 农产品从生态系统中不断输出,
土壤中的氮不能满足稻田生产所需, 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中,绿萍与固氮菜类共生,增加了土壤中氮含量
【解析】(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在无机环
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不断循环。

传统稻田中,农产品从生态系统中不断输出,土壤中的氮不能满足稻田生产所需,所以往往需要施加氮肥。

由题干信息可知,稻—鸭—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中绿萍与固氮藻类共生,增加了土壤中氮含量,可有效减少氮肥的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