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与布局嬗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与布局嬗变
区域发展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对区域发展战略的研究尤为重要。

首先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回顾,指出了我国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依据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

标签: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1 理论基础综述
1.1 区域经济均衡(平衡)增长理论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1.1.1 区域经济均衡(平衡)增长理论
罗森斯坦·罗丹(1943)提出大推进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纳克斯(1953)提出贫困恶性循环论,认为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需的方法。

索罗和斯旺(1956)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开放区域经济的假设下,认为各国或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会呈收敛之势。

上述理论,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么不具备均衡发展的资源条件,要么缺乏空间均衡理论所需的完善市场机制,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

1.1.2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佩鲁(1950)提出的增长极理论。

缪尔达尔(1957)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认为市场力作用倾向于扩大区域差距而不是缩小区域差距;赫希曼(1958)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认为增长在区际间不均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区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区的发展;但同时,通过极化效应,扩大区域差距。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展经济学家P·弗里德曼从国家角度提出“中心-外围理论”对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进行补充。

有时间变量的的非均衡理论以威廉姆逊(1965)的倒“U”型理论为代表,其理论的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

1.2 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1.2.1 前苏联的生产力布局理论
在建国后的30年里,我国对区域发展及生产力布局理论的研究是围绕前苏联生产布局原则进行的。

我国的产业布局在建国初期偏重于内地,东北区和西南区成为当时建设的重点。

1.2.2 1979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侧重于以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区域分工理论为支柱,其中以梯度推移理论最具代表性
此外还有优区位开发和点轴开发理论等。

梯度推移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首先提出。

以梯度来表示区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该理论被引入我国生产力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中。

该理论在我国的“七五”计划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2 中国经济区域的划分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经济区划分基本框架因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生了多次变更。

三线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期间按照国防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作的地区布局调整。

一线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和中苏边境;三线地区主要是云、贵、川、陕、甘、晋西、豫西、湘西等;其他地区被划入二线地区。

“七五”计划正式把我国区域经济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

在2004年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的提法。

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综述
以改革开放为分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分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

3.1 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国家开始实行均衡发展战略。

举措主要是一五时期开始建设的156个重大项目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三线建设。

这一时期的内陆地区投资额为沿海地区的2.4倍。

我国所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缓解了建国初区域经济极不平衡的状况,而且为中西部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此均衡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以牺牲沿海发展及效率为代价的,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

3.2 改革開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演变历程
3.2.1 非平衡发展战略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支持发展条件相对优越的东部地区优先发展。

这一战略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

但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如果任其扩大,将对区际间的产业分工格局及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必须要进行调整。

3.2.2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我国长时间所采用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我国区域差距日益加剧,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随着区域差异的持续扩大,我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区
域间的分工与合作累积了很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开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1999年9月,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我国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序幕。

2003年,开始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4年中部崛起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此,我国的区域格局发展进入了四大板块统筹协调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王新安.城乡边缘区促成与西部城市化空间发展模式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