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短篇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欢迎查阅。

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1
宋朝时候,契丹发来二十万辽兵犯境,边关吃紧。

那工夫六郎杨延昭正在遂城。

遂城,就是现在徐水县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

它北临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长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军只有三千人。

辽兵来得很快,然间兵临城下,将城围住,并且一连几天数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

可是遂城的守军和老百姓好象与平常一样没有任何不安。

六郎感到奇怪,他问老百姓:“辽兵这么攻城,你们不害怕吗?”老百姓回答:“有杨将军在此镇守,辽兵是攻不破的!”
杨六郎一听老百姓对自己是这样的信任,更感到责任的重大。

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壮年召集起来,发给他们刀枪剑戟,动员他们配合军队一起上阵护城。

军队和老百姓个个摩拳擦掌,誓死与遂城共存亡。

这时候正是十月,天气突然变冷。

六郎杨延昭见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军民汲水灌城。

晚上,往城墙上浇一遍水,马上就结成一层冰,浇了一夜水,结了一夜冰。

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墙白闪闪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长城,又坚又滑,不可攀登。

辽兵冲到城下,前来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

伏在城上的宋军趁机滚木雷石万箭齐发,杀死杀伤辽兵不计其数。

辽兵数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

杨六郎趁机,将城门大开,亲率大军冲杀出,只杀得辽兵丢盔掉甲狼狈而逃。

这一仗,生擒辽兵上千,马匹近万,还获得了大批武器。

杨六郎因为这次战,被宋真宗加官进级,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调升莫州(今河北任邱县鄚州)刺史。

契丹犯边,一路烧杀抢掠,人民深受其苦。

六郎杨延昭先后率兵打退辽兵一百多次进攻,使边关一度安宁,因而深受人民的爱戴。

杨六郎五十七岁那年,病故于鄚州。

皇帝派专使陪同六郎的长子杨文广(戏剧中写杨延昭的儿子叫宗保,宗保的儿子叫文广)前来护送灵枢回他的原籍太原。

郑州人民顷城出动,跪围着灵车失声恸哭,要求将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灵,警戒边防。

杨文广和皇帝的专使感到众情难却,便让马童驰报佘太君裁定。

佘君提出
另做一口棺椁,把六郎的衣冠和宝刀放在里边,于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当地人民。

从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为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纪念地。

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百姓逢节敬拜。

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2
在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经常受到洪涝的侵害。

在尧帝当政的时候,又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洪水灾害:大地上一片,房屋被冲塌,田地被淹没,死人成堆;人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泊逃难。

尧看到人民如此受苦,心里忧虑不安,就派鲧去治理洪水。

鲧带领大家治水,采用挡阻的办法,哪个堤岸冲了补哪个,结果挡来挡去,这边的挡住了,那边的又冲垮了,劳民伤财了9年,一无所成。

尧以后舜做了部落的首领,他看鲧治水毫无起色,耽误了大事,就下令处死了鲧,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深知治水的事事关重大,治不好也会丢掉身家性命。

可是,眼看着洪水如此肆虐,人们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接受了这个重任。

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感到用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大胆地设想了一个与父亲背道而驰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顺其流势,将水引走。

方案制定后,禹决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势,探明河道,引水下流。

他带领大批助手,踏遍了闹水灾的9个州,测量好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

那时,大多数地方荒无人烟,禹风餐露宿,经常冒着大风大雨,在恶劣的环境中奔走。

然后,禹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从水灾最严重的地区开始治水。

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简陋的工具挖河修堤。

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长满了脚垫,脸也顾不得洗,经常蓬头垢面。

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脚指甲都脱落了,人们看到了都感动得落泪。

为了治水,禹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后来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婚后刚4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经过家门都没顾得上进门看一看。

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

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

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

第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
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

13年后,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终于战胜了洪水的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居乐业。

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称他为夏禹或大禹。

大禹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仍然不贪图享乐,他不辞辛苦地到各地去巡视,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3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

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

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象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

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

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

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

”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

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

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

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

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

”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

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鲁班
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

官员们按鲁班吩咐,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4
武松在离景阳冈不远的酒店里,喝下了十八碗酒,倒提着哨棒,脚步不稳地正想向景阳冈走去。

店家追出来喊道:“走不得!走不得!最近冈上有只老虎,已经伤害了二三十条人命。

”武松听了,笑了笑说:“你休来吓我,便真个有,我也不怕!”
武松乘着酒兴,大步走到景阳冈下,看见一棵大树,刮去了一块树皮,上面写着两行字:“最近景阳冈出现了老虎,凡是来往行人,在中午时分成群结队过冈。

”武松看了,笑着说:“这准是酒店老板吓人的玩意儿,好让人们到他酒店住宿。

我怕什么!”于是,对告示置之不理,依旧拖着哨棒走上山冈。

走不到半里路,看见一座破庙。

庙门上贴着一张县衙门的布告。

武松看了这才相信有虎。

他本想转身回去,但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自言自语:“怕什么!既然来了,倒要上去看看。


这时候正是初冬,昼短夜长,天很快就黑了。

武松一路上并没有发现什么,又喃喃自语:“明明是人们自己害怕,不敢上山,哪里有什么老虎!”
武松走了一阵,觉得酒力发作,浑身燥热,便一手把胸前的衣服敞开,直朝乱树林子走去。

他看见一块十分光滑的大青石,板索性把哨棒放在一旁,正想要躺下入睡,忽然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扑”的一声,从乱石丛林后面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来。

武松不由“哎呀”一声,连忙从青石板上翻身下来,拿起了哨棒,闪在一旁。

那老虎又饥又渴,两只前爪在地上轻轻一按,朝着武松纵身扑来。

武松吃了一惊,出了一身冷汗,酒也醒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老虎扑过来,只一闪,就闪在老虎背后。

老虎往背后看人是很困难的,于是便把前爪搭在地上,腰身一掀,掀了起来。

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

老虎没有掀着武松,大吼一声,就像半空里打了个霹雳,震得地动山摇。

接着它倒竖起铁棒似的尾巴一扫,武松急忙又闪在另一旁。

原来老虎伤人,就是这一扑、一掀、一扫;这三下子不成,气焰也就减了大半。

那老虎没扫着武松,又大吼一声,一兜扑了过来。

武松见那老虎转回身扑来,
于是双手挥起哨棒,用尽全身力气,从半空中劈下来。

只听见“啪”的一声响,竟把一根手臂般粗大的树枝劈了下。

来原来武松打得慌了,没打着老虎,却打在枯树上,那条哨棒折成了两截,只剩半截拿在手里。

老虎更急了,咆哮着,张开大口又扑过来。

武松一跳,退了十几步远。

那老虎两只前爪正好落在武松跟前。

武松索性把手里的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手就势抓住老虎的头皮使劲往地上按。

老虎拼命挣扎,武松用脚朝老虎脸上、眼睛乱踢。

老虎疼得吼叫着,身子底下扒起两堆黄土,扒成了一个坑。

武松把老虎的嘴按到黄土坑里,又乱踢了一阵子。

那老虎已没多大气力了。

这时,武松左手紧紧地按住老虎,右手举起铁锤般的拳头,用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了六七十拳,老虎眼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都喷出鲜血来,只剩下了一口气,再也动弹不得了。

武松担心老虎不死,找到那根断了的哨棒,又打了一阵。

眼看老虎连气都没有了,这才扔了哨棒,过冈去了。

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5
清末年间,滕县有个名叫姚诗志的县令。

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

这位县令很有学问,写得一手好字。

据说他是坐着二把手来滕县上任的。

车子除了少量行李衣物外,全是书籍和字帖什么的。

滕县南门里有家卖粥的小市民,一天,五更头,两口子抬着粥缸子、碗架去摆摊儿卖粥。

不巧,被一块大石头绊倒,摔烂了粥缸子和卖粥用的碗。

小本营生,这一下,去了半个家当,两口子就坐在地上哭起来。

这天早晨,县令姚诗志,出了公馆,准备到南门城外游逛,正好碰上卖粥的两口子在痛哭。

他看了看泼得满地的粥和碎缸,又问了问卖粥的家境,就对卖粥的两口子说:“这样办吧,你俩把这块石头抬到衙门里去,老爷我要审问这块石头,叫他赔你的粥缸子。


卖粥的心里话:俺这就够倒霉的啦,您这位大老爷还开个什么玩笑?!可不抬不行啊,县太爷的命令,谁敢不听!没法,两口子就顺起扁担,用抬粥缸子的架,抬起那块石头,朝县衙门走去。

人们见卖粥的两口子抬着块石头,跟在县太爷后面,朝衙门里去,都感到很稀奇,有的说:“八成大老爷要审石头,这一叽咕,一街两巷的人都跟着去看稀罕,
呼啦一下子就挤满了大堂前的院子。


县太爷命令衙役,看守好衙门口,只许进,不许出。

然后,他就站在大堂前开了腔:“乡亲们,今天本县令遇上这块石头绊了人,砸破了缸。

害得卖粥的两口子哭哭啼啼。

本打算审审这块顽石,估计它不会开口。

可它毕竟引来了众乡亲,这算它将功补过吧。

没说的,请大伙凑个份子,最少一文钱,多者不限,算是大伙周济卖粥的夫妇吧。


听了县太爷这番话,看热闹的人,纷纷掏钱捐献,功夫不大,就凑了足足有二十多吊铜钱。

县太爷让看热闹的人走了以后,自己又拿来五两散碎银子,连同二十多吊铜钱,一起交给了卖粥的,说:“这足够你的粥和粥缸子钱啦,回家去吧。

”卖粥的千恩万谢回了家。

从此,姚县令为小民分忧的事,一直传到今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