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6上16课《盼》课文原文教案教学设计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盼》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

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2. 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铁凝的图像。


铁凝:1957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疯甩嚷袖筒斗篷情况瓦蓝酱油腥味嘴唇理直气壮(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学写生字词。

师指导难写的字:嚷篷酱唇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爱不释手。

第二部分(3自然段):讲“我”开始盼着雨天,可是一连好多天,天空都是晴朗的。

第三部分(4—17自然段):讲一天放学后,果然掉了雨点儿,“我”找了许多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四部分(18—21自然段):第二天早晨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四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练习写字,使学生掌握字音字形;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第四步分段并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种雨衣的喜爱?
2.交流。

(1)雨衣样子的介绍。

指名朗读: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种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2)“我”对雨衣的喜爱。

“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a.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了吗?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紧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师:“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师:“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说明了什么?
生:“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小结:这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问题,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总结感悟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本课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

雨衣的样子颜色、样式
“我”对雨衣的喜爱动作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指名读。


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第二部分
1.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分析第3自然段。

(1)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


(2)感悟重点句子。

出示: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
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在这一自然段,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内心的情感。

出示: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疑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


(3)指名朗读。

3.师小结。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我”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了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感悟的效果。

(二)研读第三部分
师过渡:接下来,课文又通过哪些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4—17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
(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怎样不同的心情?
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场景的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盼”。

)(2)重点句段分析。

A.雨前场景的描写:
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多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拟人化的手法,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树的动态,烘托了此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

问题2: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路上行人都加快了
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3:找出这一自然段中动作描写的句子,说说作用是什么?
生朗读: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动词: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也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


师: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

B.人物语言描写:
师:指名分角色朗读第4——17自然段。

师: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至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的心情。


C.雨中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这段是对雨中的场景描写,中间同样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问题2: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体会到了:“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

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D.雨后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

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问题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场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出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2:“我”的心理描写说明了什么?
(“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憧憬,烘托出了“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盼。


(3)师梳理小结:
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不同的心情。

第一处写了令“我”兴奋的雨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理由穿上新雨衣了;第二处写了令“我”担心的雨景,因为“我”害怕今天雨下得太大,明天就不会下雨了;第三处写了雨停后的宁静。

这三处的描写都烘托出了“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三)研读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18至21自然段。

2.思考: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3.交流。

4.汇报。

心理描写:
A.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B.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这句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惊喜,和“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写出了“我”终于可以穿上新雨衣的激动心情。


5.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读中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我”对下雨天的渴望,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了研读文本的技巧。

同时,教师适时放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回归整体,归纳写作特点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蕾蕾是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她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想象和憧憬。


2.阅读这篇课文,你在写作特点上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发言,师梳理归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蕾蕾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2)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

作者通过对蕾蕾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3)语言浅显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情节有趣。

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蕾蕾的心情和作者匠心独运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进一步领略作者高超的文学才能。

五、布置作业
1.把本课生字词书写美观。

2.把本课改写成小课本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书写生字词,进一步对生字词的字形加强巩固,通过改写课本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

雨前场景开心
雨中场景担心
雨后场景宁静
“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地展示,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教学反思:
《盼》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作品。

课文讲的是小女孩蕾蕾为了穿上新雨衣对下雨天的渴盼。

教学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朗读,面向全体学生,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中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小女孩对雨天的渴盼;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清晰的感知。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读中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的“我”对下雨天的渴望,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也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研读文本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17课《盼》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2)重点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4)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美。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使用材料的。

2.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你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铁凝,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

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三、预习检测:
1、听写字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我”盼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地盼。

文章是通过哪些事情来i
写“盼”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四、研读课文:
(-)、再读课文,深人探知。

1、“我"得到这样件新雨衣,是多么盼术“我”着穿上它呀!作者又是如何来描述‘的盼望心理的呢?
2、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我”的情感的语句。

分小组交流。

思考:文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新雨衣,如愿以偿穿上新雨衣。

它们具体表达了了“我”怎样的心理
3、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中蕴含的“我”的情感。

a.我的雨衣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地躺在衣柜里。

b.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喀鸣地笑。

c.我不再说话,
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
d.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明确:用衣、盒子的' 安安静静”更村托出“我”盼望下雨的焦急心情。

4、作者原本很讨厌下雨,因为下雨的话完口好校“就是下了课你也出不去,大家只好挤在教室里。

哇啦哇,哇啦哇!好像大雨一-下把我们三年级的教室变成了蛤蟆坑.但是在后来作者却说“雨点儿打在头上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请反复阅读文中作者对雨景的描写,说说作者变化的原因。

5、引导学生明白,写人记事类文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人物的情感很重要,如果只是单纯地记事,文章可能就会略显平淡无味。

6.分角色朗读课文,深人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我”的心理。

7.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改写成小课本剧,并进行排演。

(二)写作特点归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2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作者通过对“我”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3.语言浅显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情节有趣。

五、积累拓展
1下面这段描写富于想象,反复朗读,试着用你自己的语言描写雨后的场景。

写完后与同学交流。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

路灯照着大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_上像铺了一层明晃見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叙事的逻辑性和描写的想象力
——从铁凝小说《盼》谈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詹
正文共:4112字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盼》是铁凝早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时,编者作了较大删改,删除篇幅超过了三分之一。

就原作而言,固然也写小女孩蕾蕾为穿新雨衣而盼下雨,但目的则是为了向同学显摆。

不过,等到下雨那天,有机会穿上新雨衣的她,路上碰见学校传达室张伯伯送孙女赶火车,两人都没打伞,还得知张伯伯是因为半路上把伞塞给了拿着一摞作业本的老师,就果断把自己的雨衣借给了他们。

原作的这些助人内容,在收入统编教材时,一概被删除。

小说主题,也因此发生了改变,着重反映的是儿童迫切穿新雨衣的心理和近乎反常的言行。

而这种看似反常的言行和心理状态,恰恰是较能体现儿童生活情趣的,所以,即便删改后的课文没有了原作那种道德教育意义,但自身的价值,仍不容忽视。

下面对课文作初步分析,并适当对照《教师教学用书》收录的原文及其他创作,希望能有助于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


叙事推进的反常与正常
小说标题《盼》,指小女孩蕾蕾盼望变天,希望能够下雨。

这一盼望本身是反常的、不合常理的。

但这一不合常理的心态,起始于对自己不合常理行为的校正。

小说开始,写母亲给蕾蕾买来新雨衣,蕾蕾迫不及待地穿上,兴奋地在屋里走来走去,结果弄得身上汗淋淋的,也遭到了妈妈的指责。

这段描写,表面看似乎是采用先声夺人的方法,强调蕾蕾对新雨衣的喜爱,要迫不及待地穿上它。

但深一层含义是为了说明新雨衣不同于一般新衣服、平日里不应该穿,只能在变天下雨时、到户外活动才需要穿。

这样,开头描写的深一层用意,就是从主人公行为的反常入笔,作为一种叙事动力,把此后围绕着“盼”的叙事,纳入小女孩自认为的合乎常理常情的轨道中。

由此引出了蕾蕾盼变天、盼下雨的一条主线,因为只有雨天,她才有了穿雨衣的合理性。

问题是,雨天和穿雨衣虽然前后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逻辑关系,但不是雨天而盼望下雨,则又是违反常情常理的。

因为日常
生活中希望有一个好天气是人之常情,结果是,从穿雨衣的不合理中,发展出要求下雨这一似乎合乎内在逻辑的期盼,而从生活常识来说,又是反常的。

蕾蕾行为的展开过程,也因此在不同层面的理解上导致了正常与反常的互相逆转,产生了叙事的戏剧色彩。

穿雨衣需要在雨天,这是外界的客观原因,虽然这构成蕾蕾期盼的主要对象,但除此之外,她还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走向户外的理由。

特别是当蕾蕾放学回家后才遇到天下雨时,怎么盼着家人给她一个出门机会,就构成了一个大“盼”前提下的小“盼”,是天时(下雨天)、地利(到户外),以及人和(母亲提供机会)三者的统一。

如果到户外不能如愿时,那么,怎么让雨暂时停下,攒积起来,让明天自己出门上学时再下雨,又成了一个新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盼”。

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盼望下雨,而是恰好在她出门上学走到街上的那个时段里才下雨,这成了蕾蕾的又一种“盼”,是对“盼”的心理在遭遇实际情况后的一次深化。

但如果事后的发展,只是延续了这一点而顺势走下去,让当天晚上暂停下雨后,第二天蕾蕾上学前又重新下起来,她终于如愿以偿穿上新雨衣上学了,由此结束课文,这样写,虽然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难以形成小说的一个高潮。

所以,作者在这里作了一个新设计,让“盼”的心理戛然而止。

文中写道:“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

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

”好像已经根本不在意下雨和穿新雨衣的问题,已经把这件事丢在脑后了。

课文在“四周还是静悄悄的”后面删除了原文中的几句,即“虽然静悄悄的大街使我伤心,但我并没有哭,我决心长些志气”。

这些描写,其实是为了给蕾蕾突然不再盼望下雨提供逻辑支撑的。

有了所谓的“不再想雨不雨的”,那么,她背起书包走上大街突然发现下雨了,这种意外的惊喜感才变得十分强烈。

当她激动地奔回家对妈妈叫嚷着“下呢,还在下呢!”其省略的一个“雨”字,就变得耐人寻味。

这说明,尽管表面上,她宣称不在意雨不雨了,但这不过把这种期盼的念头藏到了内心深处,其实雨在她心里,一直是念念不忘的,所以,在她脱口而出陈述“雨”下还是不下的状况时,“雨”这个字始终是在场的,是完全可以省略的。

而她之所以宣称不再想,不过是说明她担心再次遭受失望的打击,不自觉采取的心理保护。

而雨的不期而至,还是把她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盼”的念头,充分表露了出来,从而在小说结尾形成了令其激动的一幕。

这样,由“盼”引出的心理期待,终于在表面的不“盼”中得到安慰,而所谓的反常与正常的叙事推进线索,在儿童心理层面来分析,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当然,这里所谓“盼”的线索推进,主要是就整体结构而言的,不等同于对具体内容的价值判断,进入到具体,则需要分析作者的一些细节描写,分析这些描写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力。


描写中体现的想象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