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5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倘若(tǎng) 诓骗(kuànɡ) 脊梁(jǐ)
B. 渺茫(miǎo)省悟(shěng)脂粉(zhī)
C. 笼罩(lǒnɡ)抹杀(mǒ)宰相(xiànɡ)
D. 慨叹(ɡài)玄虚(xuán)筋骨(jīn)
【答案】C
【解析】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A“诓”应读作“kuāng”;B“省”应读作“xǐng”;C全部正确;D“慨”应读作“kǎi”。
故选C。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
..之至了。
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前仆后继
....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
....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 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3). 不值得当作凭据。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注意“前仆后继”与“前赴后继”的区别。
“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后面得紧跟上。
形容连续不断地斗争,前进。
“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
形容斗争英勇,不怕牺牲。
相对而言,前者比较具象,比如:抗洪的解放军前赴后继,终于止住了洪水的蔓延。
后者较为抽象,多是形容已经牺牲的同类团体,比如,由于革命先烈们的前仆后继,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3.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 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 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 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答案】A
【解析】A项“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用在“回首往事”的情景中不恰当,不符合语境;B项“前仆后继”指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
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符合语境;C项“地大物博”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符合语境;D项“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符合语境。
根据题意,故选A。
4.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答案】(1)表否定
(2)表引用
(3)表强调
(4)表特殊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作用的把握能力。
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引号的作用有:表示引用的部分;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等。
本题(1)“正史”表否定;(2)“地大物博”表引用;(3) “地”“物”“国联”“自己”表强调;(4)“他信力”表特殊含义。
“他信力”这里有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5. 填空。
①议论有两种方式,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前者是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
②驳论文章围绕批判对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论点,常采用三种方法,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所批驳的敌论点是________。
作者所采取的批驳方法是 ________。
【答案】 (1). 立论 (2). 驳论 (3). 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用事实和道理加以论证,说明它是正确的 (4). 驳斥对方错误的论点,在驳斥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
(5). 驳论点 (6). 驳论据 (7). 驳论证。
(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9). 先驳论据,后驳论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要想解答此题必须先熟知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注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所批驳的敌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阅读理解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 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7. 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8.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9. 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10. 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11.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答案】6. 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
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7.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8. “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9. 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10. 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
11. 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12. 如开头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
作者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始而盲目自夸,妄自尊大;继而依赖国联,仰人鼻息;终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于变化之中揭示出悲观论者在精神上的节节败退,极富有讽刺意味,写得尖锐泼辣。
【解析】
6. 从开头看,本文属于驳论文。
先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作为靶子进行批驳,然后立出正确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破立结合。
先破后立。
7. 可以举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
要有具体事例作为对观点的支撑。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8.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读懂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也可以从作者语言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
比如说有的人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
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
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9. 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人”是指御用文人,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
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
这些批驳性的语言,逻辑性极强,严密地分析了对方论据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所以结论肯定是错误的。
10. 文章通过批驳和立论后,推出自己的结论。
结论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状元宰相”是为一小撮上层统治阶级搞摇旗呐喊的,“地底下”是指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及其正在奋斗的光辉业绩。
这里运用了比喻,含义是: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
11. 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是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也是为了与敌人“摧残”、“抹杀”革命者的罪行形成对比。
要从爱国和民族情感的角度来谈。
《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譬.( )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2)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 )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答案】譬(pì) 妄(wàn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譬”容易读错。
譬如:拼音是pì rú,意思是比如。
虚妄:xū wàng词义:没有事实根据的。
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懒惰锻练折扣不攻自破
B. 盲从迷信流俗辨伪去妄
C. 大儒停滞墨守腐草为莹
D. 步骤修正凶险辩别是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B项正确。
ACD三项修改为:A.锻炼.;C.腐草为萤.;D.辨.别是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 视察只有/才启迪
B. 视察只要/就启发
C. 察看只要/就启发
D. 察看只有/才启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
要求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分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视察:指察看;审察;考察;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
察看:意思是细看以求了解情况。
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启迪:开导,启发。
一般的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用“启发”。
而正规的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用“启迪”。
结合语境分析,(1)填写“视察”即可。
(2)是条件关系的复句,是必要条件。
填“只有/才”。
“只要/就”是充分条件。
(3)启迪用语正规场合。
故选A。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把握。
ACD三项正确。
B项“学士词”前的“句号”应改为“分号”。
5.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 ③⑥⑤②④①
B. ⑤①⑥③②④
C. ①⑥③⑤②④
D. ②④⑥③⑤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排列句序的能力。
阅读可知,句①是作者关于“心理活动”和“创作活动”的观点,其他各句则是论证观点的论据。
②④说的是心理活动,④的“甚至”表明应在②之后;③⑥说的是创作活动,⑥是依据,③是推断,其顺序为⑥③;⑤是一句哲理名言。
按照论证的一般结构进行组合,6个句子的逻辑顺序可以是:先说心理活动②④,后谈创作活动⑥③,再用哲理名言⑤加以佐证,最后得出观点①。
排序为:②④⑥③⑤①。
选:D。
6.文学常识填空。
(1)顾颉刚,字_____,著名的____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三皇指的是伏羲、_____、____,五帝指的是_____、颛顼、帝喾、______、______。
【答案】 (1). 铭坚 (2). 历史 (3). 神农 (4). 女娲 (5). 黄帝 (6). 唐尧 (7). 虞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把握。
要求学生牢记相关常识。
顾颉刚,字铭坚,号颉刚。
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三皇出自《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二、阅读理解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小题。
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 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9.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10.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7.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8. 提出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以及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9. 不能。
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0. 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分析判断能力。
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论点的提取方法有多种:有些议论文的题目就是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在文章中间;在文章结尾。
另外还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往往是一个判断句,是
明确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
阅读文本,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
根据这一论题,结合“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这些内容可提炼出本文的论点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分论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在议论文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在议论文中,分论点也很重要,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通读全文,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以及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
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
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所以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据此理解作答。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做这类题,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模式:不能+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词语在文中含义(扣住论点和分论点)+去掉的后果+准确周密。
结合文章中的这个句子分析作答。
本题的解答可以概括为:不能。
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如果去掉这些词则变成必须的,与客观事实不符,这些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据此作答。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根据具体内容判断。
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阐述论证方法的作用,即阐述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
这个句子通过“否则”一词就可以看出,语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据此理解作答。
专题19《谈创造性思维》同步练习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模式(mó) 渊博(yuān) 孜孜不倦(zī)
B. 汲取(jī) 压榨(zhà) 持之以恒(héng)
C. 机械(jiè) 路径(jìnɡ) 根深蒂固(dì)
D. 探求(qiú) 典型(xín) 锲而不舍(qiè)
【答案】A
【解析】B.“汲”应读作“jí”;C.“械”应读作“xiè”;D.“型”应读作“xíng”。
故选A。
2.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1)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________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A. 放弃探求缺乏
B. 丢弃探求缺少
C. 抛弃探究缺乏
D. 放弃探索缺欠
【答案】A
【解析】“抛弃”是指丢掉不要了,没有一丝的不舍。
“丢弃”指放弃实施、实行或运用。
“放弃”是指你得不到的只能放开的。
根据语境可知,(1)空应填写“放弃”。
“探求”指探索寻求,泛指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并试图找寻到答案的行为。
“探究”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
“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根据语境可知,(2)空应填写“探求”。
“缺少”指在数量上不足,有时也指没有,宾语多是具体事务。
“缺乏”指(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
“缺欠”指不足之处。
根据语境可知,(3)空应填写“缺乏”。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
....的,但凡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 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
....了。
C.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仍然根深蒂固
....。
D. 武大靖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
....得来的。
【答案】B
【解析】A项,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使用恰当。
B项,不言而喻:
是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浅显。
使用不恰当;C项,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使用恰当;D项,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
使用恰当。
故选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 通过交流借鉴和创造性发展,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C. 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2 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D. 《红楼梦》高居“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榜首的主要原因是学界对《红楼梦》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曲折探索太多了造成的。
【答案】B
【解析】A.两面对一面,把“兴衰”改为“兴盛”;B.正确;C.语义重复,把“左右”去掉;D.语义赘余,把“造成的”去掉。
故选B。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
,。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②麻烦的是③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④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⑤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 ①②⑤③④
B. ③②④①⑤
C. ⑤③②①④
D. ③②⑤①④
【答案】B
【解析】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承接上文“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②句引出下文对生活问题的介绍;⑤为总结句。
二、阅读理解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