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汤姆·琼斯》中人物形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汤姆·琼斯》中人物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07T05:34:02.776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中35期作者:贾越
[导读] 菲尔丁是十八世纪英国的“小说之父”,《汤姆·琼斯》是他的巅峰之作。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两种女性的形象,一种是完美的女性索菲亚,一个屈从于社会标准的女人,而另一个则是“妖妇”,一个敢于反叛传统社会观念的新女性。
其实,在父权制社会文化下,无论是完美的索菲亚还是“妖妇”都歪曲的,都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在各个方面歧视的产物。
西安外事学院贾越
摘要:菲尔丁是十八世纪英国的“小说之父”,《汤姆·琼斯》是他的巅峰之作。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两种女性的形象,一种是完美的女性索菲亚,一个屈从于社会标准的女人,而另一个则是“妖妇”,一个敢于反叛传统社会观念的新女性。
其实,在父权制社会文化下,无论是完美的索菲亚还是“妖妇”都歪曲的,都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在各个方面歧视的产物。
关键词:《汤姆.琼斯》;人物;歧视
引言
英国的小说在十八世纪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现代小说在这个时期出现,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代笔性人物如:理查森、菲尔丁、斯摩莱特和斯特恩等,他们是英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大师级人物。
在这四人当中,菲尔丁的赞誉最高,他被称为是英国十八世纪最为杰出的小说家,《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即《汤姆·琼斯》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顶峰,被后世称为一首描写十八世纪英国的散文诗。
一、遗失的母亲形象
《汤姆·琼斯》是一副社会全景图,是十八世纪英国的社会百态全书,作者在小说中设置了三个故事,将这个中心思想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许多人认为,《汤姆·琼斯》与《圣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寓意是非常相似的,如小说的第一个场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天堂府”,在这里,上帝就是那位主人阿尔渥西,是父权制社会中权力的象征,他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德高望重的阿尔渥西不仅富有,还是当地的最高官员。
他所管辖的地区,成为了“天堂府”,成了一个父权制社会的典型代表。
“天堂府”是一个理想中的父权制社会,这里的女性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权利,甚至没有生存的地方。
她们在家庭中也是一无所有,即使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也被压缩到了最小化,父权制社会中的女人只是生育的工具,只是给予生命的承担者。
所有关于男性化的文化,她们都允许给孩子提供。
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只一个符号而已,当男性不需要他在身上的时候,就会将她们赶到一个安全区域,任由她们自生自灭。
当需要她们出现时,她们就必须立刻出现在需要的地方。
其实,有三个女性有望成为汤姆的母亲,但是他们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和时间,于是,他们被隐藏、被驱逐或者是杀死,总而言之,消失出了这个世界。
阿尔渥西将汤姆捡了回来,当做自己的养子。
在这个理想的世界中,他的亲生母亲白丽洁小姐是不允许被公开身份,虽然她一直在汤姆的身边,但是她从不被允许公开自己的身份,一直到死亡。
她的存在,只能证明汤姆血统的高贵,或者是给阿尔渥西把汤姆收做儿子一个合适的理由。
她只赋予了汤姆生命,然后再也没有其他的权利了。
她是个自私的人,她成功地掩饰了自己是汤姆亲生母亲的身份。
虽然在她的内心一直关注着汤姆,但是长大成人的汤姆并没有认同这种来自血缘的母爱,只以为这是一种异性之间的爱慕。
阿尔渥西的妻子早在汤姆被收养前五年就离开了人世,所以,詹妮就成了汤姆母亲的替罪羊,但是她很快就被驱逐了,在这个世界消失了。
父权制社会的文化认为,女性是想象界的,而男性是象征界的,一个婴儿只有进入男性的世界,并彻底摆脱女性的世界,才能长大成人。
但是,这里还需要摆脱吗,《汤姆·琼斯》中给了一个更加方便的方式让男权在文化与法律的地位上得以加强。
二、“完美”的索菲亚
作者菲尔丁以自己离开人世的爱琴为原形,在《汤姆·琼斯》中塑造出了索菲亚这个“完美”的形象。
但是很多人对这个形象并不认同,觉得索菲亚过于完美而失去了真实的存在,刘意青教授甚至认为这个形象是一种概念性的模型。
其实,在作者的思想中,就要通过索菲亚这个极端概念化的角色,来体现十八世纪父权制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与压迫。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作者塑造了一个美到极致的索菲亚,优雅的身段,四肢的比例是那么地匀称,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红得发嫩的嘴唇,洁白的牙齿……构成了一个完美到没有缺陷的索菲亚,就连女神维纳斯都要让她三分。
她是所有男子心目最美的那个人,不,是神。
她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还拥有完美的内心,她知书达理,有品位又有气质。
受过良好教育的她心地善良,智慧超群,善解人意。
她能一下看穿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
索菲亚的出身也非常尊贵,并且她拥有无尽的财富,她的家庭是当地最为富裕的。
所以,她完完全全配的上那个阿尔渥西。
他们的结合就是典型的门当户对,而且,这场婚姻不仅是爱情的结晶,更是两大财团和势力的联合,汤姆因此而更加富有。
在十八世纪的父权制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森严,汤姆这个男性在父权制社会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但是,如此完美的索菲亚仍然没有独立性,无非就是把自己从父亲的财产转变成了丈夫的私有。
在很多评论者的眼中,索菲亚是一个贞洁的女人,也是一个敢于反抗父权的新女性的代表。
她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去追求出身卑微的汤姆,她敢爱敢恨,敢于对抗父亲的尊严,敢于为了爱情逃婚。
如同小说中我们无法理解,正直的汤姆为什么总是在性上面犯错,索菲
亚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索菲亚真的敢于反抗父权,那么当汤姆屡屡在性上面犯错的时候,她为什么就那么容易原谅他呢?并且还十分愿意与汤姆结婚。
我们无法理解的是,在她的眼中,汤姆在性方面的犯错好像跟她没有太大的关系,她并没有重视汤姆是否尊重她的爱和人格尊严,这并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新女性的形象。
索菲亚的所作所为和她完美形象完全不一致,我们无法将她看做是一位新女性的代表。
她对汤姆的屈从实际上就是屈从于父权制社会,也是对这种社会制度下,歧视女性,压迫女性的屈从。
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屈从,对于当时的索菲亚来说,可能早已经是习以为常的,是存在于她思想深处的认同。
三、三个放荡的“妖妇”
《汤姆·琼斯》发表后,其中展现出的道德问题受到了各界学者及文学评论家的广发关注,汤姆成了最具争议性的人物。
对于深爱着索菲亚的汤姆又与其他三个女人纠缠不清我们感到深深的不解。
父权制社会对于夏娃在伊甸园中诱惑亚当偷吃禁果表示强烈的谴责。
那么这三个“妖妇”在小说中也体现了沉降完美男主人公的作用。
所以这三个敢于对社会进行反叛的女性,就被作者塑造成了妖妇的形象。
莫莉是一个女性中的另类,她一点都不端庄,这是作者对于父权制社会中男女角色定义的一个颠覆。
精力充沛的她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打架斗殴,她不守妇道,经常抛头露面,还敢于穿着有钱小姐的服饰出现了教堂,而完全不顾及自己卑微的身份,在她的身上,处处可见对传统社会和世俗的不屑一顾。
而且,她还未婚先孕,打破了父权制社会中一个女人的道德底线,这彻底颠覆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形象和所处的地位标准。
彻底对这个社会发出了挑战。
年轻时的詹妮,也就是后来的沃尔特夫人,同样代表了父权制社会最底层饱受压迫的女性形象。
父权制社会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詹妮爱好学习,直接犯社会之大忌。
而且她学习的不是女性应该学的东西——代表着男性权力和地位的拉丁文,并且学得相当好,甚至超越了当时上流社会的男性。
这完全不是父权制社会设立的标准。
贫寒的家庭使她无法获得女性应有的地位,于是她出卖贞洁和名誉成了汤姆母亲的替罪羊,做了一个受社会唾弃的未婚母亲。
父权制社会对她这种出格的行为,敢于挑战男性权威的表现进行了无情的迫害。
于是她从天堂府消失了,在屈辱与困境的双重逼迫下,最后走向了出卖灵魂与肉体的深渊,沦为娼妓,通过放荡的行为在自己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获取一点点的依靠和保护。
这充分展现出了十八世纪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四、结语
众多的女性角色是构成《汤姆·琼斯》的基础,但是在十八世纪的父权制社会中,这些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或者是经济地位都是处于一种被歧视的状态。
她们的角色身上深深烙上了歧视的印记。
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在家庭和教育上甚至没有立锥之地,即使有一些贡献,也被无视了。
父权制的文化标准和对女性贞洁的要求,需要一位像天使索菲亚这样的人物来投射。
而三个“妖妇”则是从反面衬托出父权制文化对男女的双重性别标准以及对她们反抗行为的迫害。
索菲亚的“完美”需要三个“妖妇”来衬托,在父权制社会的男性眼中,只有索菲亚的“完美”才是他们想要的标准。
但是索菲亚的“完美”恰恰体现了她的悲哀,她是依附于男性的基础上得到这个“完美”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幸福。
最后她屈从于男性主导地位和权威之下,对男人的不轨无限容忍,这是最为可悲的地方。
因此,菲尔丁笔下的女性,无一不是社会的牺牲品,悲剧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人们,这种悲剧的根源就是当时英国社会本身。
在《汤姆·琼斯》中,菲尔丁生动地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也深刻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善恶的爱与恨,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著。
参考文献:
[1]汤海冰.??对比中折射出的人性——浅论《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的人物刻画[J]. 怀化学院学报. 2008(07)
[2]蔡圣勤.??从解构主义看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创作[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3]杨建华.??从《汤姆·琼斯》看菲尔丁小说的结构[J]. 许昌师专学报. 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