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宜春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1. (6分) (2016高一上·龙江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论是“五线谱”还是“数字简谱”,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复杂的音乐作品既不能创作,也难以演出。
从这一意义上讲,正如数学是所有科学中最为抽象的科学一样,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它们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
所以,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指出:“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的。
”而西方人所要做的,就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
于是,西方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一起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在西方13世纪,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数学,还是宗教,因为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
音乐不是数学,我们不能指望将一组数学公式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我们也不能指望将一个哲学命题直接转变为交响乐。
然而,一方面,音乐和数学存在着类似,因为数学和音乐具有抽象探索方案的特征,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另一方面,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生活态度、共同的信仰模式。
最初,西方人对数字的崇拜、对音乐的崇拜、对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
从“数字本质主义”的观点出发,西方人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音乐家发现,任何单一数字所对应的音响都不能产生美,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
这个观点显然比以往的“数字拜物教”有更大的进步,其意义相当于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然而,数学是发展的,音乐是发展的,哲学也是发展的。
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
这个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比我们期望的更为深远更为神秘。
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被人们同样地判断:人们认为它们都在可允许的界限之外。
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被认为不仅不使人愉快,而且是危险的,不仅有威胁,而且是魔鬼性的。
这种数学家对无理数的恐惧、音乐家对不和谐音程的恐惧,犹如哲学家对非理性世界的恐惧。
然而,无论数学家是否喜欢,无理数确实是存在的;无论哲学家是否高兴,这个世界确实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无论音乐家是否愿意,不和谐的音响也确实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
于是,正像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哲学家必须正视非理性一样,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
(摘编自陈炎《科学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五线谱”和“数字简谱”都是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这种记录和描述是复杂的音乐作品创作和演出的前提。
B . 数学和音乐分别是科学和艺术中最为抽象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和音乐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
C . 音乐的基础是数学,它是以直觉出现的,西方人所要做的,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
D . 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所以,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在西方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音乐不是数学,一组数学公式不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一个哲学命题不能直接转变为交响乐。
B . 数学和音乐都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
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生活态度、信仰模式。
C . 音乐家发现,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个观点导致了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D . 西方人对数字、音乐、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数学的发展推动了音乐、哲学的发展。
因为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所以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
B . 如果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超出了可允许的界限,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被认为是危险的,有威胁且是魔鬼性的。
C . 世界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不和谐的音响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不以数学
家、哲学家、音乐家的意志而转移。
D . 尽管数学家和音乐家分别对无理数和不和谐音程感到恐惧,但是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
2. (12分)(2018·黄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悟九华
梁衡
①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
②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有巨石,石间有古松,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石壁上有摩崖大字“一线天”。
侧身从石缝中穿过,又豁然一平台。
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
偶有杜鹃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
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
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
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
③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刹祗园寺。
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奔走情。
如有军情。
一队老僧身披袈裟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
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
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
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
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
我搬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两位中年妇女。
一个掩不住地激动,怯生生又急慌慌地拉着那位同伴要去入列诵经,那一位却挣开她的手不去。
要去的这位回望一眼佛友,又睁大眼晴扫视一下这神秘、庄严又有几分恐惧的殿堂,三宝大佛身坐在半空,双目微睁,俯瞰人间。
她终于经不住这种压力,提起宽大的尼袍,加入了那二等诵经的行列。
我便揶动一下身子,乘机与留下的这位聊了起来。
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她说:“人家是为自己的先人做道场,我去给他念什么经。
”“这个道场要多少钱?”“少说也得有几十万。
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富商,为自己所有的先人做超度,念大悲咒。
”我大吃一惊,做一场佛事竟能收这么多的钱!她说:“便宜一点也行,出十元写个死者的牌位,可在殿里放七天。
”她顺手指指大殿的左后角,我才发现那里有一堆牌位叠成的小山。
我说:“看样子你是在家的居士吧。
”她说才入佛门,知之不多。
问及身上的尼姑黑袍,她说是在庙上买来的,三十五元一件,凡入这个大殿的信徒,必须穿僧衣,庙上有供应。
我这才明白,刚才那帮俗家弟子为什么到客堂里去,专门来一次金蝉脱壳。
这有点像学校里统一制作校服,是规矩但也是一笔可观的生意。
从祗园寺出来我们拾级而上去看上顶上的百岁宫,实际上是一个山洞。
相传明代有一无暇和尚来此修行,积28年刺舌血写得一部华严经。
我们到时,这里也正在做道场,问及价目,约每场20万元。
庙门前空地上几个石匠正在叮叮当当地刻功德牌。
④我们缓缓下山,走几步就会碰到扛着木头或担着砖瓦的山民,这些苦力不时停下来将木料拄地,擦着汗水。
但是他们不肯静下来休息,而是向每一个擦身而过的游客伸出手:“菩萨保佑,行个好,给个茶水钱。
钱给了修庙人比买了香火还灵。
”这种层层的堵截使人大为扫兴。
我立即想起在印度访问时的情景,回国后愤而写了一篇《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想不到今天在国内的圣地名山又重陷那时的窘境。
⑤下山后又接着看了地藏王殿,这是九华山的主供菩萨,殿内经声嗡嗡,木鱼声声。
门口有一位边吃饭边当值的小僧,我问这里可做道场,他翻我一眼说:“这是地藏王亲自住的地方,怎么会不做?”很怪我的无知。
问及价码,700元到20万元不等。
下山时我们从九华街穿过,路过两间储蓄所,见柜上都有和尚在存钱。
中午吃饭时我心里总是不悦。
我突然感到昨天在山顶所陶醉的一湾山树,一湾翠竹,竟是一湾欲海。
在薄暮时分于茂林修竹间所用心体会的淙淙细泉,原来都向着这个大海流了过来。
⑥午饭后我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下山。
车到山口,闪过一湾翠竹和一棵枝叶如冠遮着半天的大树。
树下露出了一座黄墙青瓦的古寺。
这也是一座上了九华名刹榜的大庙,叫甘露寺,同时也是九华山佛学院。
肃穆之象不由我驻车凭吊。
正当中午,僧人午休,整座大庙寂然如灭,使人顿生忽入空门之感。
大殿上杳无一人,惟几炷香缈缈自燃,几排坐禅的蒲团静列成行。
佛祖端坐半空,目澄如水,静观大千。
右侧为饭堂,十数排桌凳,原木原色,古拙简朴。
桌上每隔二尺之远反扣两个碗,清洁照人。
墙上有许多戒条都是当思一餐不易,一粒难得之语。
饭厅之侧有平台,上植花木,红花绿叶。
我们这样穿堂入室在大庙中随意行走,偶遇一二僧人也目不斜视,既不怕我们为偷为盗,也不把我们看作上门的财神,心情比在山上时愉悦多了。
⑦从庙里出来继续下山,车子弯过一弯又一弯,峰峦叠翠,竹影绵绵。
我想九华也可以说是一本令人参悟的哲学书。
(选自《梁衡散文选读》,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篇文章取材平实中见深刻,别具慧眼,针砭时弊,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 这篇文章以“感悟九华”为中心展开,按照游览的顺序来依次写自己的感悟,层次明晰。
C . 作者在文末记叙了自己在甘露寺游览的见闻,把甘露寺与前面的游览经历作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名山名寺应能让人静心感受它的自然山水之美,应保留它原有的肃穆、庄重和古朴的特点。
D . 本文叙事、描写、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叙事充满理性、冷静客观;情感丰富,有感染力;说理精辟,切中时弊。
(2)本文意蕴丰富,试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在薄暮时分于茂林修竹间所用心体会的淙淙细泉,原来都向着这个大海流了过来。
(3)梁衡散文的语言独具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3. (10分) (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
(选自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
《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
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
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
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
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
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 .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
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 .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 .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 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 .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 .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共4题;共46分)
4. (11分) (2017高三上·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大防,字微仲,其先汲郡人。
大防进士及第,调永寿令。
县无井,远汲于涧,大防行近境,得二泉,欲导而入县,地势高下,众疑无成理。
大防用《考工》水地置泉之法以准之,不旬日,果疏为渠,民赖之,号曰“吕公泉”。
迁著作佐郎、知青城县。
故时,圭田[注]粟入以大斗而出以公斗,获利三倍,民虽病不敢诉。
大防始均出纳以平其直,事转闻,诏立法禁。
青城外控汶川,与敌相接。
大防据要置逻,密为之防,禁山之樵采,以严障蔽。
韩绛镇蜀,称其有王佐才。
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丞,封汲郡公。
三年,吕公著告老,超拜大防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提举修《神宗实录》。
大防见哲宗年益壮,日以进学为急,请敕讲读官取仁宗迩英御书解释上之,置于坐右。
又摭乾兴以来四十一事足以为劝戒者,分上下篇,标曰《仁祖圣学》,使人主有欣慕不
足之意。
大防立朝挺挺,进退百官,不可干以私,不市恩嫁怨以邀声誉,凡八年,始终如一。
宣仁后崩,寻改永兴军。
未几,左正言上官均论其隳坏役法,右正言张商英、御史周秩、刘拯相继攻之,夺学士,知随州,贬秘书监。
言者又以修《神宗实录》直书其事为诬诋,徙安州。
兄大忠自渭入对,哲宗询大防安否,且曰:“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为朕寄声问之大防朴直为人所卖三二年可复相见也”大忠泄其语于章惇,惇惧,绳之愈力。
绍圣四年,遂贬舒州团练副使,安置循州。
至虔州信丰而病,遂薨,年七十一,谥曰正愍。
大防身长七尺,眉目秀发,声音如钟。
自少持重,无嗜好,过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对宾客。
每朝会,威仪翼如,神宗常目送之。
(选自《宋史·吕大防传》,有删节)
【注】圭田,古代卿、大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为朕寄声问之/大防朴直/为人所卖三二年/可复相见也/
B . 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为朕寄声问之/大防朴直为人/所卖三二年/可复相见也/
C . 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为朕寄声问之大防/朴直为人所卖/三二年可复相见也/
D . 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为朕寄声问之/大防朴直/为人所卖/三二年可复相见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迁、权、夺在文中分别是指官职提升、暂时代理官职和削除官职。
B . 告老,古代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与之意思相近的还有“致仕”、“下车”等。
C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
吕大防曾被封为汲郡公,故称之。
D . 谥,古代帝王或高官死后的封号。
吕大防为官清正,仕途遭忧,故谥“正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吕大防有经世致用之才。
他采用水地置泉之法,为永寿县百姓成功解决了汲水不便的问题。
B . 吕大防有公正为民之心。
他主政青城时,改革旧弊,统一粟米出入的量具,还百姓以公平。
C . 吕大防精心辅佐皇上。
他摘录乾兴以来四十一事,编成《仁祖圣学》一书,使哲宗自感不足。
D . 吕大防为官有劣迹。
他曾经毁坏役法,还在主修《神宗实录》时直书其事,有污神宗圣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进退百官,不可干以私,不市恩嫁怨以邀声誉。
②自少持重,无嗜好,过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对宾客。
5. (10分)翻译下列各题
(1)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2)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6. (15分) (2017高三上·和平期末)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常怀愤邑。
(2)执政每裁量不尽与。
(3)五月,皆至建康,以废立之谋告之。
7. (10分)翻译下列各题
(1)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2)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7高一上·玉溪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
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
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 . 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 . “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 . 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E . 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2)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四、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7高三上·贵阳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人的感受来侧面描写蜀道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欧词表达了自己不被朝廷赏识的幽怨情怀。
(3)《曹刿论战》的战争场面描写极简省,只用了“齐人三鼓”“________”和“齐师败绩”三句,就概括出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击败齐军的全过程。
五、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