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县下仓中学高考语文复习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素材不分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蓟县下仓中学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素材不
分版本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解析]
角度〔1〕: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
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
那么人们做事要认清自己,不能盲目效仿别人。
角度〔2〕: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
问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
可立意为:勇于超越,敢于挑战。
例②: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萝卜,一路长途跋涉到了遥远的埃及。
那里的人们从来没见过萝卜,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聪明的商人,临别赠给他两袋金子作为酬谢。
另一位商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不禁为之心动,他想:胡萝卜的味道不也很好吗?于是,他带着胡萝卜也来到了那个地方。
那里的人们同样也没有见过胡萝卜甚至觉得胡萝卜的味道比萝卜的味道还要好!他们更加盛情地款待了这个商人,并且一致认为,用金子远不能表达他们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感谢之情。
经过再三商议,他们决定赠给这位朋友两袋萝卜!
[解析]
为什么第二位商人的胡萝卜更好,确得非所愿,最后没得到想得到的金子?是因为他带的东西不受欢送吗?是因为埃及人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吗?显然都不是,而是因为埃及人贵重的东西发生了变化,是因为第一个商人带来的东西改变了人们对人的热情方式的标准。
如果第二个商人是第一个带胡萝卜去的,它同样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金子。
从商人的角度说,是因为先后不同,才导致了获得不同。
立意:抓住时机,抢先一步,就会占尽先机,得到金子;步人后尘,盲目追随,得到的可能就是萝卜。
例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准备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衣钵传人,他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
两个徒弟去了,不久,二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比拟漂亮的树叶,对师傅说,这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最好的、最完整的树叶。
大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却空手而归,对师傅说,我见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
[解析]
立意〔1〕:二徒弟之所以很快找到,是因为他不苛求、不挑剔,而把标准定为不完美,但是自己看到的是
最好、最完美的树叶。
立意:不要求全责备。
立意〔2〕:大徒弟之所以空手而归,是因为他把标准定在了“最完美〞的层次上,而是界上是没有最完美的东西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想,是因为他找不到完美的就不迁就、不凑和,而通力到达完美,作为一种人生精神的追求,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立意: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要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完美,走向更好。
例④:《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狼和羊终于握手言和了。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
为了促使信任,两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那么拿出了狼崽。
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
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
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解析]
从羊被吃的“结果〞和“言和〞的现象去思考,是因为“言和〞只是一种手段,而狼的本性是要吃羊的。
羊之所以被吃,是相信了狼的所谓诚意,而没有看透狼终究要吃羊的本质。
立意:平安、和平是值得珍视的,但与不讲信义的人只能针锋相对,决不能被其假象所迷惑。
〔信任是被迷惑所致〕
由这几那么材料作文的审题,我们可以看出“由果朔因法〞立意是把握材料主旨的根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甚至可以按照议论文行文的思路来规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思路。
即审题立意可按此过程进行: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办〕
具体操作如下:
a.“是什么〞——原材料内容:主要对象、态度倾向、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等。
〔羊和狼言和,最后落得被吃掉的下场〕
b.“为什么〞——通过现象、时间看本质,探究因果、条件、事件本身反映的问题。
(本质:认错了对象,把敌人当朋友,是因为被狼的所谓诚意的假想所迷惑,没认清狼是要吃羊的本质)
c.“怎么样〔办〕〞——针对本质、原因,提出认识和看法。
〔不要轻信;认识事物,不要被表象所蒙蔽;和平值得珍视,但与不讲信义的人只能针锋相对,不能被其假想所迷惑。
〕
有的同学审题不深入、浅尝辄止,关键是不到位。
如:从“是什么〞只审到“为什么〞而没到“怎么办〞。
羊终被吃→因为狼本性难移→展开论述,举出很多本性难移的例子。
立意至此,可以说所论的都是真理,也是公理,还不是自己的认识或主张,只是就事论事。
因为“本性难移〞是一种客观存在,不需要论证,失去论证的意义。
关键是针对狼的本性难移,羊该怎么办?即认清本性,不被迷惑,针锋相对,而不能握手言和。
有的同学甚至由“本性难移〞转过头来论“本性〞,进而偷换到“个性〞的坚持上,更是南辕北辙,离材料固有的寓意十万八千里。
如:举屈原,遂九死其犹未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性本爱丘山。
这就是学生由审题→扣题→偏题→跑题的心路历程。
2.抓关键〔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例①: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答复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答复:“下一个!〞
[解析]
读这那么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答复“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例②: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解析]
“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
假设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偏题了
3、明关系〔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
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开展到四万只。
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
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
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解析]
角度〔1〕: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
角度〔2〕: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
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危机与忧患催人奋进,狼带来的生机,人要有压力。
4.辨是非〔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表达、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例: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假设鹜。
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清楚显。
“好事之徒〞、“趋之假设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
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认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
就明显偏离题意。
二、多项材料
5.求异同
例⑴: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解析]
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假设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决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例⑵: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那么敢于走过去甚少,但假设横木置于地,那么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解析]
⑵中两那么材料,一那么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那么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
两那么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6.寻互补
例: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解析]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决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假设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
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决
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
不能另搞一套。
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
每那么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另外,作为怎样才能得高分呢?
切合题意、有思想、有新意、有文采,是高考作文得分的总体要求。
具体来说,首先要选好写作角度。
角度要小,不要老生常谈,要有话可说,有理可论;高考作文题,总是提供了可供写作的角度,例如《面对大海》,要有宽广胸怀,要做生活强者,要有平常的心态,要有探究精神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角度;哪些角度自己有真情实感,能写出新意来,就应遴选;其次,联想材料不可或缺。
贴切的联想材料是使文章内容厚实、主旨有说服力的保证;再次,要注重针对性,阐述见解时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认识,针对时弊进行分析,给人以启迪;针对性是文章的亮点,也是文章价值的表达。
当然,语言表达应准确简明,有思想容量,力求有文采,因为文章毕竟是语言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