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暴力行为时应怎样护理甘晓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暴力行为时应怎样护理甘晓珊
发布时间:2023-06-14T03:40:57.865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7期作者:甘晓珊
[导读] 精神分裂症是当下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类型。
富顺县精神病医院四川自贡 643203
前言
精神分裂症是当下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类型。
患者在情感障碍、认知障碍等因素影响下,精神世界和现实产生严重偏差。
在通俗观念里精神分裂往往有着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冲动、毁物伤人的特点。
所以这类患者往往被归类为暴力型精神分裂。
从医疗专业角度来说并没有暴力型精神分裂这一分类,精神分裂症主要分为单纯型精神分裂、青春型精神病、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和精神分裂后抑郁几个方面。
有暴力倾向的病人主要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
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存在有一定的敌对性和猜忌因子。
由于周遭环境与精神世界的不协调,患者存在对周遭一切的不信任甚至是恐惧。
在不断地自我防护本能暗示之下患者开始通过暴力来满足自身缺乏安全的心理状态。
二、自身经历
患者既往有暴力史和相关经历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由于患者产生精神障碍,并且还会伴随着记忆紊乱等情况的发生,此时患者对新的环境新的信息不具备判断能力,只能依靠旧有的经验和记忆。
如果患者有暴力史就会潜意识将暴力行为合理化。
三、反抗性暴力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医护人员的暴力控制和强制行为是违反精神自由的。
一旦强制措施出现,患者就会出现反抗性暴力,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都没有认识到自己患病,强制措施在患者看来就是伤害他的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如何护理
一,做足前期准备
俗话说,“料敌先机,百战不怠”。
患者在入院时要先对患者进行评估,预估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几率,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患者的干预措施。
保证医护人员应对突发状况时准备充足。
二、注意日常维护
一定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定时巡查、及时反馈、形成安全检查的闭环。
通过不停的巡查详细的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捕捉患者潜在的暴力倾向。
日常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行为表示理解并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适当方式情绪发泄。
在不断释放精神压力和情绪压力的过程中引导患者完成自制力训练,提高自我控制水平。
在整个自制力训练引导过程中,随时关注患者状态,必要时采取相关防范措施。
三、暴力行为的应对方法
当病人有暴力行为发生时,第一步要对患者进行隔离。
通过隔离保证其他病人的安全,并且给予有暴力行为患者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来恢复正常。
医生尽量用简单直接的言语提醒患者继续的后果,并制止患者进一步产生暴力伤害。
过程中可尽量与患者达成沟通,了解需求,如果必要可以尽量满足患者。
当患者认知障碍严重到无法说服时,要采取强制约束并且单独隔离管理。
此环节要注意患者感受,保证患者被约束期间身体舒适,基本生活条件健全。
同时看护环节要形成闭环,保证患者恢复到安静可沟通的状态后及时解除约束。
对进行过拘束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
加强心理疏导。
让患者明白约束的意义,正确认知自身的情况
每一次发病的状况都是医生深刻理解病患的机会。
医护人员要总结其发病根源,找到患者的发病规律。
同时借助治疗的机会强化患者求助意识,引导患者在情绪难以控制时向医护人员求助。
指导患者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重新学习正常的自我情绪管理。
四、纠正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误解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并不存在普遍性。
大众要正确看待精神分裂症患者,推己及人的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苦衷。
社会宣传方面,相关渠道应当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让普通百姓开始认知精神伤害的严重性,正视心理压力等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形成不歧视病人,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及其家属的良好社会风气。
好的风气的形成也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再产生暴力行为。
小结
最后倡导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精神健康,平时规律生活。
要尽量做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
在面对日常压力、情绪等精神因素时,学会及时疏通情绪并自我开导。
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卑不亢的处理日常生活问题。
可以适当采取运动、爬山等锻炼意志力的休闲方式来释放心理压力。
学会转移注意力,通过类似乐器等相关爱好的培养来转移自身对坏情绪的注意,完成对自己的精神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