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进诗的世界
尝试给诗下定义的人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为所有诗人和读者所公认的定义还没有出现。
在此,我只是指出某些关于诗的认识,廓清一下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
首先,所有的现代诗在外形上的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分行。
还有一种不分行的诗体叫散文诗,但它与一般意义的诗不大一样。
现代诗有时行数多了还要分节,这主要是根据内容需要而安排的。
它依据人们呼吸的休止,把空间间隔转化为时间间隔,使小的停顿与大的间歇更为明晰;它又适应人们的感情波动,把重要的东西用分行来强调。
可是,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
分行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构成诗的决定因素。
有些非诗的东西,即便分了行也丝毫不会令其增色,比如分行写的标语口号能算诗吗?
其次,一些诗总会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律、节奏,这往往是通过押韵来实现的。
押韵不仅使诗具有了音乐性,便于记忆,而且相同的韵脚本身构成了一种复沓,这就起到强调的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的集中。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诗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诗人都是很注重押韵的。
不过,有的人把押韵强调得过分甚至绝对化了,就难免适得其反。
某些初学者把凑字找韵的顺口溜当成诗,他们为了押韵甚至矫揉造作,削足适履。
其实,韵并非构成一首诗的决定因素,押韵的不一定是诗。
再次,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或抒发美好的情感,或表达发人深省的哲理,或描绘动人的场景。
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
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
诗人善于将自己的崭新发现或超拔领悟,用一种十分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诗人不写诗则已,要写就要力求出新,要让作品有独特的情思,独特的神韵,独特的风采。
最后,诗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来源于生活。
有人认为,既然诗来源于生活,那么生活中有什么我就照样写什么,于是大量罗列生活现象的“诗”就制作了出来。
其实,生活现象的罗列不一定是诗,诗不是生活的“照相”。
诗与现实的关系,不像平面镜似的直接反映,而是要经过诗人头脑的折射。
因此,诗与现实生活相比,有省略,有集中,有变形,而这归根结底是由诗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
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的主观性最强,一般不宜太实。
当然这不是说诗排斥写实,实的细节、情景、场面,放在一个特定的诗的构思中去,也会有妙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公认的关于诗的定义,因此,没有必要给诗下定义。
B.诗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将现实放到诗的构思中会有妙趣。
C.华丽的词藻会让诗变得浮艳,因此,写诗不能追求华丽,只能
朴实。
D.古诗大量押韵,相同的韵脚构成了一种复沓,可帮助情感和意义的集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扣住“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来论证,辩证思维十分明显。
B.将诗与其他文学形式作比较来说明诗的特点,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文章论证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立论平实公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文章引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象论证了诗歌的内在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在各种文学形式中主观性最强,诗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诗歌的艺术成就。
B.《再别康桥》让读者感受到优美的韵律、节奏,这与它押韵是有关系的。
C.现代诗的分节可以把空间间隔转化为时间间隔,也适应人们的感情波动。
D.分行、押韵、词藻华丽、罗列生活现象,满足这些条件的作品可能仍不是诗。
【答案解析】1.D2.C3.A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因此,没有必要给诗下定义”说法属于无生有和强加因果,文章第一段指出“尝试给诗下定义的人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为所有诗人和读者所公认的定义还没有出现”,但并没有相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公认的关于诗的定义,因此,没有必要给诗下定义”相关的信息;B项,“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诗与现实的关系,不像平面镜似的直接反映,而是要经过诗人头脑的折射”;C项,“华丽的词藻会让诗变得浮艳,因此,写诗不能追求华丽,只能朴实”说法强加因果,想象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
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并不是说因为华丽的词藻会让诗变得浮艳,写诗不能追求华丽,只能朴实。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
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层层递进”说法错误,文章不是递进结构而是并列结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A项,“诗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诗歌的艺术成就”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相关信息。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
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强
秋天是虫的季节。
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
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
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
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
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
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
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
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D.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5.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全文概括。
【答案解析】4.D
5.(1)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1)不辜负美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
(2)
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
(3)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
(4)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应是寿命使然。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表达技巧能力。
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要求鉴赏表现手法的句段,仔细阅读,先指出句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把句段放置于文本中,结合具体内容,从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情感抒发等方面说说句段所运用该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
本题要求简要说明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目已经明确提出要求赏析引用这首手法作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引用的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作用。
引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作者的看法见解得到佐证,使其更有说
服力。
本题引用的是古诗文,古诗文有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学性,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依此思考,结合文章具体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
比如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
文章中“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等诗句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等诗句,不仅丰富文章内容,还增强后文“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论断的说服力。
答题时,结合引用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答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章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本,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圈画出涉题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回答问题。
本题要求结合全文概括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合全文概括”。
答题区域为全文。
仔细阅读文章,到文中找出“秋虫鸣”的内容,结合这些秋虫的表现和作者的分析作答本题。
如第一段“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从秋虫忘我地鸣叫中,我们可以感
悟到不辜负美好时光,尽情释放生命热情的生活态度;如第三段“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蝉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然无奈但依然发出抗争的呼号;如第四段“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蟋蟀的鸣叫是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体现出的是生命不息,歌唱不止的态度;如最后两段“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这些秋虫,生命虽然短暂,但面对生活,依然是认真地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传达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态度。
考生只要能找到这些内容,再结合本文的主旨答题即可。
【点睛】引用诗句,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
答题时结合文章中具体的引用内容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即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共有300余名各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评审工作。
每年优秀
图书要历经近10道专业评审程序,才能从40余万种图书中产生这个好书榜单,上榜率仅为0.00007%。
可以说,这是一个“国家榜单”,更是一幅“心灵榜单”。
“中国好书”在我国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出版社纷纷围绕“中国好书”制定精品出版战略方向、方针和策略,建立精品出版工程机制和目标;“中国好书”也成为大众阅读的风向标,正在满足大众读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阅读需求。
(摘编自杨平《为好书寻找读者,为读者寻找好书》)
材料四:
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情况统计
十年之后,我们终于拨冗回到了母校。
当年各位老师对我们关爱有加,那时我总是迟到,老师却没有咒骂,而是给我写了一幅字,至今我还惠存在家。
现在我的工作还算人模狗样,大家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答案解析】①拨冗抽空②骂娘训人③惠存保存④人模狗样小有成就⑤鼎力尽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
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语体的得体。
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同学聚会中班长书面发言的发言稿部分内容”,且“有五处不当”,要求
“找出并作修改”。
仔细阅读发言稿部分内容,可发现①“拨冗”,(指对方)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
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抽空”。
②“骂娘”为粗俗用语,应改为“训人”。
③“惠存”是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应改为“保存”。
④“人模狗样”形容举止、形象不像样的人,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含讥讽或诙谐意),可改为“小有成就”。
⑤“鼎力”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应改为“尽力”。
9
下面是老师给学生讲解描写方法的架构图。
请以“侧面描写”为陈述对象,介绍该图的基本内容。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答案解析】示例:侧面描写是相对于正面描写而言的一种描写方法。
它主要包括衬托和对比两种手法,而衬托手法又分为正衬和反衬。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内容,要求是“请以‘侧面描写’为陈述对象,介绍该图的基本内容。
内容完整,语言表述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80字”,其次就是认真构思框架图的内容,然后运用准确、连贯的语言表述框架图的内容。
本题是某老师给学生讲解描写方法的架构图,根据框架图可以看出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包括衬托和写对
比,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以“侧面描写”为陈述对象,依据框架图的内容进行解答,以“侧面描写”为描述起点,根据箭头的方向进行叙述。
点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徽标、解说图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
此题属于图片类,图片解说和描述,解说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逻辑关系。
描述图片注意专注题干要求的中心,重点描述图片中的对象特征、内涵等,同时注意一些修辞的要求,本题属于概括图片类题目,注意概括时要素全面,理清关系。
10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我的高一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解析】我的高一新生活
突然意识到高一已经结束了!只觉得时间匆匆而过,似乎昨天的我才刚刚初中毕业啊!记得半年前,秋风吹过,草拂之而变色,赋人间似金衣,与果实以红袍,在这别样的九月里,我叩开了高中的大门,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片段一
“做11道题的同学、xxx”三个字从数学老师口中缓缓拖出。
从未上黑板做过题的我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粉笔在黑板上慢慢勾勒出问题的原貌,手中的粉笔似乎在颤抖。
思路却在题目做到一半的时候,被忐忑斩断。
汗水在悄然间润湿额头,手也不听使唤了。
我咬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