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意境·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意境·意蕴
摘要: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因此要捕捉意象,体
会意境,把握意蕴。
本文结合陈淑端老师讲《出塞》谈谈古诗教学“捕捉意象、互文学习”从而抓意象、品意境、探意蕴。
关键词:意象意境意蕴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一、抓意中之象:一轮轮“明月”——满腔思乡
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抓意象就是要发掘“象”中之“意”,这是
教学诗歌、赏析诗歌的基础。
一个个意象组合成一幅或绚丽或凝重的图画,从而
传达出一种动人心魄的感情。
1.“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汉”二字,足见诗人“思接千载”的艺术功力。
陈
老师捕捉“明月”这一“意象”,一轮轮明月——思乡味儿浓: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月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陈老师捕捉“杨柳”这一“意象”,杨柳依依——离愁情丝重。
3.变与不变——读出了思乡,读出了离愁,读进了历史。
一个“关”想到了战争,这上千年,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呢?千年的历史,朝代变了,战争却没变。
那“千年”时间距离的“变迁”,那“万里”空间距离的“视通”,又把天地的变迁、山河的易
主一同摄入笔端,交织成一幅浓重的画面,从而传达出一种思乡离愁之情感。
老师巧借意象酝酿情感,赋予古诗“情”的诠释。
读中想象,读出“诗情”。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神思”即心之思,吟咏中放飞想象。
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那一轮轮的明月寄相思,看见了上千年的战争征人在征途上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
孩子们沉浸于氤氲的情素之中,这情意,是乡情,是亲情,更是诗情!
二、品意中之境:一个“未”字——万种情思
“万里长征人______还”。
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二者随之矣。
”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
陈老师从“征人”的角度,把一段段动人的诗句让孩子提炼成一个个“新”字眼。
通过互文学习,一句句经典诗句在孩子口中品读着,在孩子心中荡激着、回
味着。
正是这精妙的互文阅读,一个个“新”的字眼化成一个“未”字,品出征人“想
还却不能还”的意境。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汉《乐府诗集》)——孩子提炼出“迟、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孩子提炼
出“难、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孩子提炼出“几、少”。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孩子提炼出
“无”。
残酷的战争,多少将士战死沙场,几人可以回,多少人可以回,迟迟不见回,久久也不见回;战争没结束,将士无人回,将士不能回,将士难以回。
孩子提炼
为“几、少、不、难、迟、末、无”——王昌龄把这一切都化成一个“未”字,凝结
万种情思。
那是诗人心中的诗,那是征人心中的呼喊,在这样的意境中我们能感
受到征人内心迫切渴望战争停息、苦苦渴望回到亲人身边的情思,情思共振。
互
文印证,读透诗心,品意境,窥心中之诗。
三、探意中之蕴:一位位“人”——苦盼亲归
1.长亭外,寒风呼啸,将士们白发苍苍的母亲——望着明月——
2.楼台上,风吹鸦叫,将士们孤苦无助的妻子——望着明月——
3.古树旁,风吹叶落,将士们无依无靠的孩子——望着明月——(父母、妻儿、兄弟、姐妹……)
陈老师从“亲人”的角度,巧抓“人”字进行角色的情感体验,采用超越时空链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征人的“母亲”、“妻子”、“孩子”、“哥哥”等,展开了一场教师参与其中点拨、感情沉郁的情景对话表达。
在情景表达中学生把“人未还”改为“子未还”、“夫未还”、“父未还”而反复诵读,反复咀嚼亲人对将士的思念之意,
在换位思考中用自己的个性解读,揣摩意中之蕴,情真意切苦盼亲归。
孩子们读
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蕴。
参考文献
[1]林小小学语文互文阅读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2)。
[2]范吉明(执教) 曹建忠(评析) 巧借意象,思情共振.《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
11期。
[3]张万霞博客谈现代诗歌的教学与赏析.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
[4]王崧舟“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小学语文教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