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复习巩固十八
第1题【单选题】
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

此规定(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了重要讲话,下列与此相关的内容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
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987年同1978年相比,国有企业留利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从3.7%上升到40%以上,扣除了各种税费后的实际留利仍为20%,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这突出反映了这个时期全国工业企业出现了( )
A、所有制结构变化
B、经营规模变化
C、管理方式变化
D、经营自主权变化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1979年中国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中国搞起了“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

这里的“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 )
A、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
C、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
D、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份的出现是因为( )
(注:实线为城市居民收入;虚线为农村居民收入。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起步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某学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生经历:“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

”该学者的经历表明当时( )
A、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
B、中国的经济受制于冷战
C、“双百”方针仍未能恢复贯彻
D、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全会指出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王斯徳《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经济的“守夜人”的角色足矣。

——人教版《历史》必修2
材料三: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市场配置依照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中列宁为何说“尝试失败了”?试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角度,说明与“冲击的办法”相比,“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做法有何特点。

材料二中主张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之相关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二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后来西方政府与市场关系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试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说明我国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无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1962)
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

……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

……
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财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

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肯定,委托他主持制定改进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

他亲自代国务院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等三个文件,在全国实施。

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行,对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
材料四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

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

……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政府为了确保自身意志得以实现,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另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只有政府的自觉革命,才可能推动这一体制的改革。

——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有人提出以下观点:“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

”运用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政策“调整(或退却)”的现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

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

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国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脫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和美国经济政策“退却”的原因及相应措施的本质特点。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意义,并从三国经济模式的“调教(或退却)”中,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