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ppt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舄越吟 《史记· 张仪列传》: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 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 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 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 珪,富贵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 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 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 楚,岂能无秦声哉!”
赏析 古人登临多慨,如王粲《登楼赋》云:"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 而弗禁."杜甫《登楼》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这些名篇都将登临与"愁"字联在一起.词的下片,作者处处注意 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 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___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 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的思想感情上的 一大转折.再看下面"欲说"两句,辛弃疾用它来表示自己愁闷已 极,隐含着作者从"多少事"中激发起来的无限感慨,就很能反映 出他饱经忧患的心理特征.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 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天凉好个秋",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深 沉含蓄,细细体味,真是愁绝!辛弃疾之善于抒情达意,于此可见 出一斑.
全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以登楼游览的活动为顺序,以“忧”字 贯穿全篇。开头写“登兹楼以四望”,结尾点出“循阶除而下降”; 登楼希望借览胜以“销忧”,下楼反而“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 应,首尾相连,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构成彳氐徊俯仰、一唱三叹 的回环之美。 情真词切,抒情浓郁。“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 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白居易《策 林六十九》)作者饱受离乱之苦,“意有所郁结”,自然要发之于 外。作者登上当阳城楼见景生情,触目兴叹,遂成《登楼赋》。通 篇写愁,满纸悲情,思乡怀归之愁、怀才不遇之忧、河清未至之虑、 乱离伤时之感交织一起,可谓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这些长期积压 在作者胸中的郁闷之气,一旦触发便如地下熔岩喷涌而出,格外强 烈,真挚深沉。而这种种愁绪又是乱离之人常有的,颇具有代表性, 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千百年来《登 楼赋》打动无数读者的原因所在。 抒情方式灵活多样。一是写景 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 川秀美,物产富饶。异乡风光越美好,思乡越切……
典故: 从范蠡到陶朱公——进可兴国退可富家 范蠡,楚人,大约出生于南阳一带。与文种投奔勾践,受重 用。 《国语· 越语》:灭吴后,“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 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 知其所终极。”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文)种书 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 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楚昭王 《史记· 楚世家》:(楚昭王)二十七年春,吴伐陈,楚昭王 救之,军城父。十月,昭王病于军中,有赤云如鸟,夹日而 蜚。昭王问周太史,太史曰:“是害于楚王,然可移于将 相。”将相闻是言,乃请自以身祷于神。昭王曰:“将相, 孤之股肱也,今移祸,庸去是身乎!”弗听。卜而河为祟, 大夫请祷河。昭王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而 河非所获罪也。”止不许。孔子在陈,闻是言,曰:“楚昭
尼父在陈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 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 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于是孔子去陈。 朱熹注称:“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叹也。” 钟仪楚奏 《左传》成公九年 :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 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问其族,对 曰:“伶人也。”……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 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赋体源流 汉大赋 汉末抒情小赋 魏晋辞赋 唐宋文赋
丑_ 奴_ 儿 ____________ ___ __ _________ 辛弃疾____________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___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___ 这一首词,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1181-1192),他常 闲游于博山道中,风景如画,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 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 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 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把一首短短的词,写得曲折 多变,娓娓动人,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___ 词的上片,着重描写看书的少年时代:那时风华正茂而涉世 不深,乐观自信但想法单纯,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 体验.作者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 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轶事二则 《博物记》:初,王粲与族兄凯俱避地荆州, 刘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凯有 风貌,乃以妻凯。凯生业,业即刘表外孙也。 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粲亡后, 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 书悉入业。
《世说新语· 伤逝》: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 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 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瓠瓜徒悬 《论语· 阳货》: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 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 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井渫不食 《周易· 井卦》: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唐· 孔颖达《正义》:“人修而全洁,而不见用,使我心中 恻怆,故曰为我心恻。”“井之可汲,犹人之可用,若不遇 明主,则滞其才用;若遭遇贤主,则申其行能”。
作者寄寓荆州时的登临抒怀之作; 注重借景抒情、因情设景; 结构:
登楼销忧→近望(白日景色)→遥 望(北方故乡)→近望(黄昏景色)
汉末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王粲登楼”在古代常用来代指思乡与不 遇。
第一段:登楼所见 第二段:怀土思乡 第三段:伤时忧己
邺下文人集团 背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成员:三曹、七子、蔡琰 形式:五言腾踊 风格:慷慨任气
《登楼赋》以抒情为中心铺采铺采螭文 , 在作者笔下,眼前景物均自然地随着感情 的波澜而起伏变化。文章条理井然,用笔 省净。扬雄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 之赋丽以淫。”这是继承了丽以则的优良 传统,以现实主义笔法创作出的抒情名篇。 它代表了东汉抒情小赋的最高成就。
音韵分析》:
《登楼赋》第一段即用了隐密缩敛的流摄韵,让人读 来有一种欲语还休的感觉。 这一段,彷佛是作者对着眼前的景物,想发出心中的悲叹, 却又发不出来,或者该说是把心中郁积的悲怀,在心底暗暗 的吶喊。有苦难言是最苦的,人们在郁闷的时候,惯常会对 天呼啸,胸中的郁气喊了出来,总是比较畅快,而作者的感 伤,却不能言喻,这种难受,从用韵中可以略窥一般。
翻译 登上这座楼向四面瞻望,暂借假日销去我的心忧。看看这里所处的环境,宽 阔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样的楼。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弯曲的沮水环绕着水 中的长洲。楼的北面是地势高平的广袤原野,面临的洼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 北接陶朱公范蠡长眠的江陵,西接楚昭王当阳的坟丘。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 黍稷累累布满了田畴。这地方确实美,但不是我的故乡,竟不能让我短暂地 居留。 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啊,长长地超过了一纪直到如今。念念不 忘想着回家啊,这种忧思,谁能承受它的蚀侵。靠着栏杆遥望啊,面对北风 敞开胸襟。地势平坦可极目远望啊,挡住视线的是那荆山的高岑。道路曲折 而漫长啊,河水荡漾长而深。故乡阻隔令人心悲啊,涕泪纵横而难禁。从前 孔丘在陈遭受厄运啊,发出“归欤,归欤”的哀吟。钟仪被囚弹出楚曲啊, 庄骂显贵越免不了露出乡音。怀念故乡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会因为穷困或 显达而变心。 日月一天天过去啊,黄河水清不知要到何日。希望国 家能统一平定啊,凭借大道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力。担心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啊, 井淘干净了,却无人来取食。在楼上徘徊漫步啊,大阳将在西匿。萧瑟的风 声从四处吹来啊,天暗淡而无色。兽惊恐四顾寻找伙伴啊,鸟惊叫着张开双 翼。原野上静寂无人啊,远行的人匆匆赶路来停息。内心凄凉悲怆啊,哀痛 伤感而凄恻。循着阶梯下楼啊,闷气郁结,填塞胸臆。到半夜难以入睡啊, 惆怅难耐,辗转反侧。
最后一段沿用前一段的曾摄韵,继续哀号着他归家不得心境。
这两段的音韵表现,重点在鼻音韵尾,鼻韵尾的字收音阻塞,气 流由鼻腔出来,似乎写明了作者欲说不能的无奈,尤其在第二段, 刚开始用闭口的鼻韵尾,好象作者在有意无意间,勉强自己闭着 嘴巴别开口,免得让人听见了;又好象是作者强力地表现自己 “咬紧牙关”,忍耐思乡的苦楚一般。除了韵脚的音律之外,文 中的双声叠韵也颇能表现悲哀的心绪。双声叠韵是我国语言文字 中的特性之一,它们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声调委婉动听,同时 配合事物的情态,细心经营,便可以藉声音来强化文学效果,以 把握事物的情状,使声与情,声与事,声与物,都有着奇妙的摹 拟作用,让人读了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很容易就受到作者的感染, 也跟着产生了相同的心情。例如第一段的“销忧”,虽是消磨时 光,却也消磨得百般无奈。第二段的“眷眷”,眷恋家乡,一心 只想回去,但终究只能“想”,就算真的回去了,也只能在梦中。 第三段之“惨惨”,心情不开,连天上的云朵也失了光彩,触景 生情,也因景伤了情。这种双声叠韵与叠字叠句的运用,比单独 的字句更能使人产生深刻的感觉。
目录 王粲简介 汉末形势及写作背景 文本分析 课文总结 邺下文人集团 赋体源流 翻译赏析 思考题
王粲简介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 山东邹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父王谦, 为大将军何进长史。 邺下文人集团重要成员。在 “建安七子”中, 地位最高,是唯一封侯者;成就亦最高,《文 心雕龙· 才略》称其为“七子之冠冕”。 居襄阳16年,是其文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后 期在曹氏父子身边,多“怜风月,狎池苑,述 恩荣,叙酣宴”之作。
《七哀诗》(之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 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 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 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 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 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渭然 伤心肝。
《七哀诗》(之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 日暮愁我心。山冈有余暎,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 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 忧思壮难任。
《登楼赋》是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城楼 所写,赋中塑造了一位乱离人的形象,抒 发了因久客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 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倾吐了期 望天下统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 立业的情怀。 全赋共分三段。 第一段 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 引起的思乡之情。 第二段写在城楼上遥 望故乡,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 段写迫切望治的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
生平梗概 17岁(193年)以前,洛阳、长安。蔡邕“闻粲在门,倒 屣迎之”,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17岁至32岁(193—208年)寄寓襄阳。 17岁时,汉献帝 曾诏令为黄门侍郎,未就职,南下荆州依刘表。 32岁至41岁(208—217年)依附曹操,生活于邺城。建安 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襄阳,王粲劝刘琮降曹。 曹操在汉滨大宴群臣,王粲举杯祝贺,称赞曹操“文 武并举,英雄毕力,使海内同心,望风而愿治,此帝 王之举也”。曹操任粲为军谋祭酒,后迁侍中。 建安二一年(216)冬,随军征吴,次年春,病逝于返 邺途中。 襄阳万山有王粲井,襄阳城东南角建有纪念王粲的仲 宣楼。
第二段,作者开始说出他心中的感伤,这一段,用的是深 摄韵与曾摄韵。其中渗用了几个入声句尾,尤其是后半段, 换用入声韵尾,悲愤之极,唯有以哽咽作结,除此之外,别 无他计了。伤过心的人都了解,焦虑的同时,无计可施,这 种焦虑是最令人苦恼的,作者于此,以音韵的表现来抒写自 已无奈的心情,文字的背后,隐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泪水, 这也只能靠读者用心去聆听,仔细去分析音韵,才能有所了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