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cess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标
《Access程序设计》是一门通识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后继课程,是本科阶段计算机三个层次教学的第二层次,是属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数据库技术部分,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与我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课程学习,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理解数据库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具有开发小型应用软件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Access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应用能力和简单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库管理能力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能力,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有效利用Access相关技术解决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学时分配
《Access程序设计》课程实验内容设置与教学要求一览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3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史、数据模型、关系完整性;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运算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运算及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
教学难点:关系运算、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库基本概念
1.数据库概述;
2.数据管理的发展历史;
3.数据模型。
第二节关系数据库
1.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2.关系运算;
3.关系的完整性。
第三节数据库设计概述
1.需求分析;
2.设计表与字段;
3.确定主键;
4.确定联系;
5.设计优化。
本章习题要点:数据模型、关系、实体、属性、域、关系运算、关系的完整性、主键、外键等。
第二章Access简介(1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Access的发展过程、功能与特点,Access的启动与退出,Access 的使用环境,掌握关系数据库中表、查询、窗体、报表、宏、模块等对象的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Access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数据库的创建。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Access功能与特点
1.Access发展过程;
2.Access功能与特点。
第二节Access数据库对象
1.表;
2.查询;
3.窗体;
4.报表;
5.宏;
6.模块。
第三节Access基本操作
1.Access的启动与退出;
2.Access窗口;
3.数据库与表的打开与关闭;
4.Access帮助信息的获取。
第四节创建Access数据库
1.建立数据库;
2.设计数据库。
本章习题要点:表、查询、窗体、报表、宏、模块等。
第三章数据表维护(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表的基本结构、字段属性、表和关系;掌握表的创建方法、表设计器的使用、表中数据的添加、删除及修改方法、索引、记录的排序、筛选与过滤、表的导入、导出与链接、表外观的修改、表之间关系的建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表、字段的创建与维护,索引的创建和使用,表之间关系建立。
教学难点:表设计器的使用,索引的创建与使用,表之间关系建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表概述
1.表的概念;
2.表的结构。
第二节表的创建与管理
1.表创建方法;
2.表结构设计与修改;
3.表数据的输入与编辑;
4.字段属性的设置;
5.主键与索引的创建与编辑。
第三节表的基本操作
1.记录的定位;
2.字段或记录的选择;
3.记录的添加、删除、修改;
4.记录的排序、筛选;
5.记录的查找与替换;
6.数据表外观设置;
7.表的导入、导出与链接。
第四节表之间的关系
1.表之间的关系概念;
2.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本章习题要点:表;字段;字段数据类型(文本型数据、备注型数据、数字型数据、日期/时间型数据、货币型数据、自动编号型数据、布尔型数据、OLE对象型数据、超级链接型数据、查阅向导型数据、附件数据类型);字段属性(字段大小、格式、默认值、有效性规则、输入掩码、主键、索引);记录操作(记录添加、删除、排序、筛选、查找、替换);数据导入、导出;表之间关系、参照完整性。
第四章数据查询(6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数据库查询的概念,查询的分类,掌握查询的创建方法,掌握查询设计器的使用,掌握选择查询,交叉表查询,参数查询,操作查询的创建与使用,SQL语句的创建与使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查询、追加查询、更新查询、删除查询、交叉表查询的建立。
教学难点:交叉表查询、参数查询及SQL语句的创建与使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查询概述
1.查询的概念;
2.查询的设计视图;
3.查询创建方法。
第二节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查询
1.选择查询;
2.参数查询;
3.操作查询;
4.交叉表查询;
第三节 SQL语句创建查询
1.查看或修改查询中的SQL语句;
2.SQL的基本语句;
3.联合查询;
4.数据定义查询;
5.数据子查询;
6.传递查询。
本章习题要点:查询概念、选择查询、交叉表查询、参数查询、更新查询、删除查询、生成表查询、SQL创建查询。
第五章窗体(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窗体的概念、作用、组成、结构及类型,掌握窗体的创建方法,窗体设计器的使用、掌握控件的类型及属性、掌握在窗体中添加或修改控件、掌握子窗体、图表窗体及透视表窗体的创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窗体的创建及窗体中控件的使用,窗体和控件属性的
设置。
教学难点:控件的使用及控件属性的设置。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窗体概述
1.窗体的概念;
2.窗体的视图;
3. 窗体的组成;
4. 窗体的布局。
第二节窗体的创建与设计
1.自动创建窗体;
2.向导创建窗体;
3.设计器创建窗体;
4.窗体中的控件设计;
5.主/子窗体。
本章习题要点:窗体视图、节、主体节、纵栏式窗体、表格式窗体、数据表窗体;图表
窗体、数据透视表窗体、主/子窗体;窗体控件(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单选按钮、复选框、切换按钮、选项组、组合框、列表框、选项卡等);控件对齐方式、控件属性。
第六章报表(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报表的概念和功能,掌握自动报表、向导报表的创建、报表设计器的使用、掌握报表的组成与格式、掌握报表中控件的使用、掌握报表的排序和分组、掌握子报表、图表报表的创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报表的设计、报表控件、子报表的创建。
教学难点:报表的设计及报表中控件的使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报表概述
1.报表概念;
2.自动创建报表;
3. 向导创建报表;
4. 设计器创建报表
第二节报表设计与使用
1.报表中控件的使用;
2.报表的排序和分组;
3.报表的格式设置;
4.子报表;
5.报表的打印。
本章习题要点:报表页眉(脚)、页面页眉(脚)、主体节、组页眉(脚);纵栏式报表、表格式报表、图表式报表、标签式报表;报表属性、记录源、报表中控件、分页符、页码、子报表;排序、分组。
第七章宏(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宏的基本概念、宏在Access中的应用,掌握宏的创建方法、宏的编辑、宏的运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创建宏及宏操作。
教学难点:条件宏、宏组及宏的操作参数的设置。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宏概述
1.宏的概念;
2.宏的功能。
第二节宏的建立、编辑与运行
1.宏的创建;
2.宏的编辑;
3.宏的运行;
4.条件宏。
本章习题要点:宏的建立、编辑、运行;条件宏。
第八章 VBA程序设计基础(10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VBA、宏和Access的关系;掌握VBA数据类型、函数与表达式、VBA 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及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事件过程的处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VBA的基本知识、程序的基本结构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VBA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VBA数据库编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程序设计概述
1.程序设计概念;
2.面向过程程序设计;
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第二节 VBA程序设计简介
1.VBA编程环境;
2.VBA中的输入输出;
3.赋值语句;
4.Access的数据类型;
5.变量、常量、数组和表达式。
第三节程序的控制结构
1.顺序结构的VBA程序;
2.分支结构的VBA程序;
3.循环结构的VBA程序。
第四节 VBA程序对数据库的访问
1.VBA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2.VBA对记录字段内容的读、写、删除;
3.VBA遍历访问数据库的记录。
第五节 VBA程序的调试
1.VBA程序运行错误处理;
2.调试工具栏及功能;
3.调试方法及技巧。
本章习题要点:VBA中的数据类型、常量、变量、数组、表达式;VBA程序设计中基本结构(顺序、分支、循环);VBA中常用函数;调试、立即窗口、代码窗口;ADO对象;DAO 对象。
第九章模块(6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模块的基本概念、了解模块在Access中的使用;掌握模块的创建、模块的调用与参数传递。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模块化的概念、思想,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
教学难点:参数传递、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模块概述
1.模块概念;
2.模块与过程;
3.模块与对象事件的关系;
4. 将宏转化为模块。
第二节子过程
1.事件子过程;
2.自定义子过程;
3.过程参数传递。
第三节函数
1.系统函数;
2.自定义函数;
3. 函数参数传递。
本章习题要点:标准模块、类模块;子过程、自定义函数;实在参数、形式参数、内部函数、参数传递。
第十章 Access数据库应用程序(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事件驱动的基本概念、Access常用的对象事件的使用;掌握编写事件驱动程序的基本方法、简单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步骤及VBA系统集成的实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象的属性、事件和方法;常用的对象事件。
教学难点:常用的对象事件程序设计。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事件驱动的概念
1.对象的属性、事件和方法;
2.Access常见对象;
3.Access常见对象事件;
4.Access对象与事件关联方法。
第二节 Access事件程序设计
1.建立用户界面的对象;
2.对象属性的设置;
3.对象事件过程设计;
4. 保存和运行程序。
第三节Access的常用的对象事件
1.键盘事件;
2.鼠标事件;
3.窗体事件;
4.对象事件;
5.Timer事件。
本章习题要点:事件的概念;对象的属性、事件和方法;事件程序;Access常用的对象事件;VBA程序、VBA系统集成。
五、教学方法或手段
Access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因材施教,并采用基于问题、项目、任务等教学方法
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个管理系统案例教学为主线,项目引导和兴趣驱动贯穿始终,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探究、积极参与实践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该课程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采用多媒体讲授、计算机机房边演示边操作、慕课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计算机教学中心为依托,努力构建开放式教学环境,搭建了一个面向全校学生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实验平台进行学习,完成实验、作业,很好的满足了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要求。
六、考核方式及评价要求
考核方式: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安徽考区)计算机水平二级考试(二级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
考核成绩:笔试成绩×40%+机试成绩×60%。
考核要求:本课程是以掌握数据库基本知识,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并解决数据库程序设计问题为目的,本课程主要考核内容包括:
⑴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⑵对数据库对象的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⑶对数据库管理的程序设计能力的掌握程度。
七、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
《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陈桂林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参考书目:
《Access 2010数据库应用教程》,沈宏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Access 2010数据库应用教程》,罗晓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5年3
月第1版。
《Access 2010数据库应用教程》,韩金仓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
《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罗朝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修订版版。
《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第2版)》,戚晓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实践教程》,李雁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第4版。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实验指导(Access 2010)》,车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八、说明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实验内容上本着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举一反三,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大纲制定人:
大纲审定人:
制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