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机理
• 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在地表淡水系统
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 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 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 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 的营养物质 。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 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 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 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营养元素丰富,但由于当地工业,生活污水的大量
排放,导致了水体滞留,缺氧,富营养化问题严重,
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
back
.
22
钾
•钾 钾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它是一种活
性很高的碱金属。比重为0.862g/cm3,熔 点336.65K,常保存于煤油之中。40K是放 射性核素,丰度为0.0118%,因此对建材原 料中40K的放射性进行检测,显得尤其重要。
.
19
水中氨氮的性质
•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 (NH4)形式存在的氮。 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 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同时人畜粪便 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 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 形式存在的化合氨。
.
20
⑵、磷源
• 水体中的过量磷主要来源于肥料、农业废弃物和城市污水。 据有关资料说明,在过去的15年内地表水的磷酸盐含量增 加了25倍,在美国进入水体的磷酸盐有60%是来自城市污 水。在城市污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来源是洗涤剂,它除了引 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外,还使许多水体产生大量泡沫。水体 中过量的磷一方面来自外来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另方 面还有其内源作用,即水体中的底泥在还原状态下会释放 磷酸盐,从而增加磷的含量,特别是在一些因硝酸盐引起 的富营养化的湖泊中,由于城市污水的排入使之更加复杂 化,会使该系统迅速恶化,即使停止加入磷酸盐,问题也 不会解决。这是因为多年来在底部沉积了大量的富含磷酸 盐的沉淀物,它由于不溶性的铁盐保护层作用通常是不会 参与混合的。但是,当底层水含氧量低而处于还原状态时 (通常在夏季分层时出现),保护层消失,从而使磷酸盐释 入水中所致。
.
18
• 最近,美国的有关研究部门发现,含有尿 素、氨氮为主要氮形态的生活污水和人畜 粪便,排入水体后会使正常的氮循环变成 “短路循环”,即尿素和氨氮的大量排入, 破坏了正常的氮、磷比例,并且导致在这 一水域生存的浮游植物群落完全改变,原 来正常的浮游植物群落是由硅藻、鞭毛虫 和腰鞭虫组成的,而这些种群几乎完全被 蓝藻、红藻和小的鞭毛虫类(Nannochloris 属,Stichococcus属)所取代。
水体富营养化
水净化3101
第三组
.
1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
2
水体
• 各种水体储存量及其 分布
• 水体:水的集合体。是 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以相对稳定 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 水域,包括江、河、 湖、海、冰川、积雪 、水库、池塘等,也 包括地下水和大气中 的水汽。
文本
四个基本条件:
缓慢的水流 流态,水 体更新周 期长。
.
铁,硅等 含量比 较适度
16
吸附解离的原理
• 土壤和沉积物中污染物的解吸过程并不是 吸附的逆过程,即吸附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 污染物只有一部分能够如经典吸附/解吸理 论所描述的那样解吸出来(即可逆部分),而残 余部分很难再从土壤中解吸(即不可逆部分), 一般把这种现象称为“锁定”、“不可逆 吸附”或“解吸滞后”.
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 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 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 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 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 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 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 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 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 赤潮或红潮。
Kp = Koc [ 0.2 (1-f ) Xsoc + f Xfoc ]
f: 细颗粒的质量分数(d < 50m); Xfoc :细沉积物组分的有机碳含量; Xsoc:粗沉积物组分的有机碳含量;
.
28
如何消除有机污染物
• 如果含量高,则反映的现象是CODcr值相 当高,一般的处理工艺(任何的好氧生物 处理法)都不能直接使其得到降解,因此, 在好氧段前,一般增加厌氧消化段,先使 大分子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使 CODcr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这样做的目 的是为了降低或者减小有机物对好样段的 负荷,使进入好氧段的污水能够在好氧段 内(设计处理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处理, 最终达标排放。
.
9
富营养化的判断标准
.
10
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
N>0.2~0.3mg/L P>0.01~0.02mg/L 生化需氧量>10mg/L 细菌总数>105 个 叶绿素a>10g/L
.
11
富营养化. eutrophication
12
后果
• 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 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 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 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 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 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 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 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
17
⑴、氮源
• 农田径流挟带的大量氨氮和硝 酸盐氮进入水体后,改变了其 中原有的氮平衡,促进某些适 应新条件的藻类种属迅速增殖, 覆盖了大面积水面。例如我国 南方水网地区一些湖叉河道中 从农田流入的大量的氮促进了 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鸭 草等浮水植物的大量繁殖,致 使有些河段影响航运。在这些 水生植物死亡后,细菌将其分 解,从而使其所在水体中增加 了有机物,导致其进一步耗氧, 使大批鱼类死亡。
CT = cs·cp + cw
cp:单位溶液体积上的颗粒物浓度,kg/L; CT:单位溶液体积内颗粒物上和水中有机毒物质量的总和, g/L;
将cs = kpcw 代入 CT = cs·cp + cw
此时水中有机物的浓度:
cw
CT K pcp
1
.
27
若考虑颗粒物大小产生的影响,其分配系数可表 示为:
.
3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等植 物性营养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 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 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 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 生态平衡的过程。
.
4
滇池
.
5
巢湖
.
6
太湖
.
7
富营养化过程
•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
back
.
39
.
40
• 生命周期理论这是近年来普遍为人们所 接受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含氮和含磷 的化合物过多排入水体,破坏了原有的 生态平衡,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过多的 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浮游生物缺氧 死亡,它们的尸体腐烂又造成水质污染。
.
41
• 污染源:
引起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来源较复 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既 有外源,又有内源;既有点源,又有非 点源。过量的氮、磷主要来自未处理或 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有 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化肥等。
.
21
由方程式看出,生产1kg的藻类原生质所需的氮
磷的量是最小的,根据Lebig最小因子定律,氮磷是
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
氮、磷为生物生长的必要元素,当氮、磷等营
养盐含量丰富的时候生物能快速增长,世界著名的
渔场等都是营养元素丰富的海域,如墨西哥的
Escambia海湾19世纪50年代曾经是重要的渔场,
• 富营养化可发展为水华,赤潮 .所谓水华(water blooms),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 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 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 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 菌)、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 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 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 引起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 载。另外,海水中出现此现象(一般呈红色)则 为赤潮。
.
36
底泥的生物氧化
.
37
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和溶解氧含量
•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藻类才能很好 地繁殖。湖泊的春季水华的发生,其中适宜 的温度占了很大一部分的作用,经过一个冬 季,湖水中的微生物新陈代谢较慢,使湖水 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得到很好的积累,但由 于冬季光照不足,此时不会发生水华现象, 进入春季,随着光照的增强,春季水华就因 此而出现。
.
32
底泥
.
33
沉积物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34
河流黑臭
.
35
底泥疏浚
•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以及绝大多数城 市普遍面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底泥疏浚 因能从水体将污染底泥永久性去除,所以 被认为是污染湖泊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 并广泛使用。治理实践中,底泥疏浚同生 态修复一起具有主导性和集成性趋势。
.
13
.
14
• 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 往往使水体呈现蓝色、 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由于海洋富营养化时, 水体常呈现红色,故海
洋富营养化被称为赤 潮。而江河湖泊中的 富营养化被称为水华。
.
15
第二节 富营养化的成因
富营养化的发生和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N、P等营 养盐相对 比较充足
适宜的温,光 照条件和溶 解氧含量;
.
24
水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
一、分配作用
1 分配理论
在土壤~水体系中,土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 的吸着主要是溶质的分配过程(溶解)。就是说有机 化合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在土壤有机质中,并经 过一定的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 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
25
2 标化分配系数
back
.
38
缓慢的水流流态,水体更新周期长
•由于这一原因,造成了近岸、近海、河口附 近河域和湖泊等容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例如:渤海湾,海底表面地形平缓,开阔少, 变坡度很少,几乎无起伏,这里的水流比较 稳定。且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 放,加上渤海湾本身的地形特点,使得水体 中的营养物质富集严重,使渤海湾成为我国 赤潮发生率相当高的海域之一。
.
30
铁,硅等含量比较适度
• 铁在营养盐氮的循环过程中是决定性因 素,其原因是铁是硝酸盐(氮的固定)、硝 酸盐—亚硝酸盐还原酶组成成分的重要 因子,铁含量高,硝酸盐—亚硝酸盐还 原酶的活性增强,即水体中的氮含量就 有可能降低,出现富营养化的几率也可 能降低。
back
.
31
水体的富营养化与哪些微生物有关
.
29
水中有机物对离子交换pH范围曲线 的影响
• 水中存在氨基酸、腐植质等有机物时,对铜、铅、 锌、锅和粘土矿物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pH 关系的“S型曲线”的影响。主要结果为:(1)随加 入有机物量的增加,S型曲线先左后右地移动,其中 △pH_(sh(L))与log(OB_m)呈直线关系。(2)在一定 量有机物存在时对二价重金属,△pH_(sh(L))大小 顺序为:CuPbZnCd,△pH_(sh(L))与logK_(OA)呈直 线关系。(3)对不同氨基酸存在时,铜-伊利石相互 作用S型曲线的△pH_(sh(L)),与铜和这些氨基酸的 logK_(OA),呈直线关系。
(1) 分配系数
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与水之间的分配,可用分配系数Kp 表示,定义为有机毒物在沉积物和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
Kp
Cs Cw
cs 有机毒物在沉积(颗粒)物中的平衡浓度, g/kg ; cw 有机毒物在水中的平衡浓度;
.
26
引进水中悬浮颗粒物浓度 cp ,则有机物在水与颗粒物之 间平衡时的总浓度可表示为:
.
23
水中天然腐植酸的高锰酸钾预氧化 特性
• 水中天然有机物是水环境界关注的一类污染物。 它的存在不仅影响水的色度,嗅和味等感官性水 质指标,而且是三卤甲烷(THMs)等氯消毒副产物 的主要前体物。
• 腐植酸是以苯环为主的芳香类有机物,苯环上的 主要官能团包括酮、酯、羧酸、醛、酚等,同时 还有一些长链烃物质存在。经过高锰酸钾氧化后, 水中有机物以羧酸、醇、酯、醚、烷烃、酰、胺 类等有机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