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朝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中考猜题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主席受到了欧州三国最隆重热烈的接待,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②《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等节目使传统文化中众多经典的古诗文广为。
③学员们登上革命宝塔山,眺望延河水,领略今日新延安的风采。
A.彰显传诵圣地
B.凸显传诵胜地
C.彰显传颂胜地
D.凸显传颂圣地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鞭挞.(tà)广厦.(sà)捋.顺(luō)正襟.危坐(jīn)
B.笑靥.(yè)无辜.(gū)媲.美(bì)狼狈.不堪(bài)
C.缄.默(jiān)晦涩.(sè)花蕊.(ruǐ)故弄玄.虚(xuán)
D.迭.起(dié)谷穗.(huì)鞭笞.(chī)恃.强凌弱(chì)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今的艺术仿佛
...离.的灯光,3D电影院皇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舞台上扑朔迷
魔术师利用光学仪器制造的视觉误差等。
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
....的人心——技术增
..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
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A.仿佛B.扑朔迷离C.赋予D.神秘莫测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
....,但在我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
B.他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
....,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中国教育有很多优良传统和成功做法,与国外相比各有短长,不必妄自菲薄
....。
D.湿地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
....了。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中美贸易战的停战,不但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升。
B.通过升级改造,使桐梓县汽车客运站的面积扩大了不少。
C.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缘故。
D.自从遵义推出红色旅游项目后,三三两两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遵义游玩。
6.毕业在即,初三年级同学准备在校园网站中以“时光”为主题制作一个网页,作为留念。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们在整理有关古代时间计量方法的资料时,遇到了有关字词的问题,请你帮助解决,完成小题。
我国古代曾实行“百刻制”,就是将一天划分为一百个等分。
自西汉起改用12时辰计时,唐代又将每个时辰分为
初和正两个小区间,将一日划分为24个时段,与古埃及的24小时制有① 之妙。
《周髀算经》一书中曾记载.:在夏代就创立了立杆测影的方法,用杆影的变化来计时。
最原始的天文仪器就是土圭,土圭可以根据物体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影子的变化来辨别方向、测定时间。
现在看来,古代人的计时方法比较粗略,由此测出的小时、分、秒也是不等长的。
然而不能否认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举。
古代人除了发明土圭等利用日影变化来计时的仪器外,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② 发明了利用其它有规律的运动过程来计时的仪器,如漏壶、水钟、机械钟、摆钟等。
随着计时仪器的不断改进,时间计量的精确度也在逐渐提高。
⑴给加点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记载.(zǎi)“长”字的第一笔是:撇
B.记载.(zài)“长”字的第一笔是:横
C.记载.(zǎi)“长”字的第一笔是:横
D.记载.(zài)“长”字的第一笔是:撇
⑵结合语境,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①异曲同工②逐渐 B.①不约而同②陆续
C.①异曲同工②陆续 D.①不约而同②逐渐
2.为了增加网页的趣味性,特别设立了“小故事”板块,用以讲述与时间有关的趣事。
请你协助文学组同学,完成小题。
苏轼和同伴参加科考,半路上遇到暴雨,引发山洪,赶到考场时,已经开考,只好拼命叫门。
主考官严厉地说:“考场哪允许迟到?你们还是请便吧!”在苏轼苦苦恳求下,主考官才勉强提出如果能对上“(甲)”这个对子,就考虑让他们参加考试。
同行几人,俱面有难色,唯独苏轼,略微想了一下,马上回应:“(乙)”。
主考官觉得苏轼
是肚子里有“墨水
..”的人,便把门打开,允许大家进去考试。
⑴在文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甲)一叶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七八片帆,下九江,还有十里十年寒窗,九八卷,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入二门,一定要进
B.(甲)一叶小舟,二三人,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十年寒窗,九八卷,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入二门,一定要进
C.(甲)一叶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七八片帆,下九江,还有十里十里远道,九里香,八七六五渡船,四三年路,只二日,胜似一年
D.(甲)一叶小舟,二三人,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十里远道,九里香,八七六五渡船,四三年路,只二日,胜似一年
⑵简要分析结尾句中的“墨水”一词为何使用引号。
3.日前,位于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突然遭遇大火,受损严重。
新闻组同学提供了下面这篇“岳阳楼与巴黎圣母院的对话”,希望引发大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
请你进行编辑,完成小题。
在巴黎圣母院还小的时候,就认识了岳阳楼。
他以为岳阳楼跟他差不多年纪,毕竟岳阳楼看起来巍峨壮观。
岳阳楼告诉他:“前些年我着了一次大火,这会儿刚复活。
”
巴黎圣母院睁着圆圆的眼睛说:“一定很疼吧?”
岳阳楼喝口酒,目光越过千年,笑呵呵地说:“没啥大事,你迟早也会经历的。
”
还是小孩子的巴黎圣母院打了个哆嗦。
少年的巴黎圣母院见到了国王出征埃及。
即将成年的时候,又见到对抗教廷的人们在他脚下集会。
巴黎圣母院问岳阳楼:“还要经历多少这样的事?我总觉得自己随时要被刀光剑影掀翻了。
”
岳阳楼淡定地说:“你知道这些年里,我都经历了什么吗?你那边国王出征的时候,我又被烧了。
后来天下大乱,乞丐和败兵在我脚下来去。
”
巴黎圣母院问:“那你不怕吗?”
岳阳楼笑着说:“没事,习惯了。
我们注定要见证这些,你得抗住。
”
岳阳楼吟诵起《岳阳楼记》①,告诉巴黎圣母院:“这是一位大才子的名作。
”
再后来,巴黎圣母院乐呵呵地来找岳阳楼说:“也有大才子写《巴黎圣母院》②啦!”
岳阳楼遥望着虎门的烟尘,挥挥手,没有心情聊天。
很快巴黎圣母院知道发生了什么——岳阳楼的朋友圆明园被法国人烧了,抢了。
巴黎圣母院非常惭愧,像给自己写书的大才子一样,跑到岳阳楼面前痛骂自己的子孙。
时如逝水,岳阳楼和巴黎圣母院终于走到今天。
巴黎圣母院遇到了一场大火。
疼还是疼的,只是看到人们的悲伤,他终究还有些欣慰。
岳阳楼问:“你也着火了,感觉怎么样?”
巴黎圣母院说:“感觉不太好。
不过我知道,我会像你一样浴火重生,然后去见证更久远的时光。
”
⑴首段画线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加以修改。
修改:
⑵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内容,为文段①②两处作注释。
①《岳阳楼记》是(朝代)(作家姓名)的代表作。
②《巴黎圣母院》是(国籍)(作家姓名)的代表作。
⑶同学们为这段文字拟写了下面四个标题,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历史的记忆 B.伟大的悲剧
C.美丽的损毁 D.文明的见证
4.书法组推荐了与时间有关的四幅书法作品。
请你进行排版编辑,完成小题。
(甲)(乙)(丙)(丁)
⑴按照书体产生的时间先后,四幅作品中应排在最前面的一幅是
A.(甲) B.(乙) C.(丙) D.(丁)
⑵对四幅作品解说不恰当
...的一项是
A.(甲)行云流水、飘逸舒展的行书,错落有致,字体活泼又不东倒西歪。
B.(乙)字形扁阔、体势开张的隶书,在横平竖直之间尽显工稳端庄之美。
C.(丙)方中有圆、圆劲均匀的篆书,充满装饰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D.(丁)结构简省、笔意连绵、灵活自由的草书,收放之中彰显洒脱之美。
7.默写。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
(《望岳》)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通外直,__________。
(《爱莲说》)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政通人和,__________。
(《岳阳楼记》)8.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文学作品经常会塑造见风使舵的人物形象。
吴敬梓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中的胡屠户
和___________(作者)的《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这样的形象。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讲述生物学家阿龙纳斯随诺第留斯号潜艇船长___________(人名)周游海底的故事,表现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施耐庵的《水浒》讲述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将的故事,表现“___________”这一主题。
下面文字中“A”处原是他的名字,请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并结合《西游记》中其他相关情节和其性格特点,谈谈如来封他为“净坛使者”的原因。
A口中嚷道:“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如来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
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9.访隐者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②泉石。
山翁③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①坞:山坳。
②抱:环绕,围绕。
③山翁:此处指隐者。
1.前两句诗中与“访”相呼应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
..驱驰:(________)悉.仰于官
..卑鄙:(________)遂许先帝以驱驰
悉:(________)及卒
..及:(________)卒:(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历来被人们所传颂。
请列举出我国历史上类似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及对应的事例。
4.[甲][乙]两文中你分别读出了诸葛亮的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蚕儿
陈忠实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
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
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叮……”上课的哨儿响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
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
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
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
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
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
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
”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
”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
”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
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
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于是我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
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1.请简要概括文中蒋老师在那所小学教书的情节。
2.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
3.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4.文中倒数第二段中“情丝”一词,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今年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读什么书?
②中国人每年平均到底读多少本书?乐观的说法是,纸质书加上电子书,差不多将近8本。
从数量上看,和前些年相比,进步不小了。
说到阅读,阅读量多少只是一个方面,读什么才是关键。
据统计,娱乐化的幽默搞笑、恐怖魔幻、探秘考古、悬疑八卦等,通常都是最受欢迎的大众读物。
就是大学生,除了本专业的必读和选读,系统地读过中外经典的似乎也不多。
“高校图书馆借阅排行榜”时不时成为媒体话题,“死活读不下去的图书排行榜”上,经典名著往往高居榜首。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玩笑似乎成了现实的写照。
③所谓趣味无争辩,读书也是非常个人的事。
从个人的角度说,读不读,读什么、怎么读,都是自己的权利,旁人是不容置喙的。
但从社会着眼,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倡导多读书,读好书,总归是善莫大焉。
④什么是好书,能称为经典的肯定是好书。
一本书能称为经典,是要历经时间、历史的检验和一代代读者千挑万选的。
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经典于我们特别重要,经典是一代代人青春的养料,因为其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全部天才创造,这种创造,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
不去阅读,你就永远不会知道人类的心智可以达到何等辉煌的程度。
经典总是对人的处境有着真切的关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察,对社会万象、人生百味、人性之美丑善恶怀着感同身受的体谅与同情。
阅读经典,可以提升我们追求尊严、自由与终极价值的能力;可以提升我们更好地认知自然、社会与自我的能力;可以提升我们感知人性,抵抗丑和创造美的能力。
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灵魂的铸造,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是重要支撑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青少年时期学到的东西对一生都影响很大。
对年轻人而言,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读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经典。
”全民阅读,回到经典。
特别是趁年轻的时候多读经典,回到阅读之源,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方可能长期保持思想活力,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
1.上面的文章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
(限15个字以内)
2.阅读文章②—⑤段,补充横线内容。
文章第②段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___,第③段从社会角度强调要多读书和读好书,第④段阐释了经典的特点和阅读经典的重要性,第⑤段发出号召: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经典”,在文章中马克·吐温、博尔赫斯和莫言都有自己的认识,你同意谁的观点?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
1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让水变氢气的“晶体鱼”
①工厂里的机器有规律地运转着,但是对于操作机器的工人来说,这种有节奏的轰鸣可是巨大的噪音,每天在这种环境里待着,十分痛苦。
②不过也许几年之后,这种噪音可以被用来赚钱了。
为什么这么说?且看这样一幅场景:工人们充满活力地上班了,只见他们开动机器后,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型的形似煤气罐的气罐,放在机器旁边。
与气罐相连的是一个透明的类似鱼缸的装置,里面装有水,水底有一个用晶体做成的奇形怪状的物体,远远看过去像是蹲在水底的鱼。
③随着机器的震动,“鱼缸”里的“晶体鱼”也跟着有节奏地跳动起来。
不久,只见水里开始汩汩地冒气泡,这些气泡通过导管被引入气罐……下班后,工人们纷纷背着气罐兴冲冲地走了。
他们去氢气厂家把刚制造出的一罐氢气卖掉,又换上一个空的气罐以便第二天上班装氢气。
④原来,鱼缸里的晶体鱼可以吐出珍贵的氢气泡,这种鱼缸真是聚宝盆啊!但工人们为什么不把鱼缸放在家里,让它安稳地产生氢气呢?
⑤你有所不知,鱼缸是聚宝盆的奥秘在于鱼缸里的“晶体鱼”和机器产生的噪音。
原来,鱼缸里的“晶体鱼”是一种在震动下就能产生正负电荷的压电晶体(受到压力或震动,晶体就会产生正负电荷,压力或震动消失,正负电荷也会中和消失)。
当这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刚好能在机器振动频率下共振时,晶体表面所产生的电荷最多。
这些正负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就可以把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
⑥这个装置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发明和设计的,目前已经通过试验,研究人员正在设计晶体的形状,以便适应不同频率的噪音。
也许不久的将来,任何环境噪音都可以被“鱼缸”里各种形状的“晶体鱼”转变成氢气了。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8年第20期)
1.短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因果顺序
2.短文没有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A.打比方B.下定义C.作诠释D.举例子
3.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让水变氢气的装置由气罐、“鱼缸”以及“晶体鱼”构成。
B.晶体鱼吸收噪音产生氢气,它的大小和形状决定着氢气产生的多少。
C.第④段承上启下,由上文对晶体鱼产生氢气现象的说明转入下文对这个装置工作原理的说明。
D.第⑥段末句的“任何”是不论什么的意思,说明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噪音借助水中“晶体鱼”都能变成氢气,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谨。
三、语言表述
14.下面一段话,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现在社会日趋浮躁,各大卫视低质量无脑真人秀满天飞。
②央视的《朗读者》带来了正能量,唤醒了求知欲。
③《朗读者》完全是自己的事,参与者通过跌宕起伏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更能打动人。
④当然,《朗读者》还需要解决朗读水平和实际情感两张皮。
⑴第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第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15.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没有一颗心生来就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
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年轻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也许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海便“沉醉不知归路”
请以“我最好的朋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请将题目填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主,要有描写,并适当抒情和议论。
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A
【解析】
彰显:鲜明地显示的意思。
凸显:指某事物明显突出其原平坦表面;清楚的显露。
根据显示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语境,选“彰显”。
“传诵”的“诵”侧重于朗诵、诵读,一般指便于口头传播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传颂”的“颂”侧重于歌颂、颂扬,一般指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品格、先进事迹。
根据“古诗文”的语境,选“传诵”。
圣地:应该
是朝圣的地方,与信仰有关的地域。
胜地:一般用在风景优美,胜过一般的地方,旅游胜地。
根据“延安”的语境,选“圣地”。
所以选A。
2、C
【解析】
C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
A广厦(shà),捋顺(lǚ)。
B媲美(pì),狼狈不堪(bèi)。
D谷穗(suì),恃强凌弱(shì)。
3、B
【解析】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用于此处与语境不符。
故选B。
4、C
【解析】
A. 锐不可当,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是褒义词,不符合A句句意和语境,使用有误。
B. 见异思迁,意思是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常表贬义。
形容人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物引诱,就改变想法。
不符合B句句意和语境,使用有误。
C. 妄自菲薄,本意是自暴自弃,后来也引申为过分看轻自己。
使用正确。
D.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D句使用对象有误。
故选C。
5、A
【解析】
B.成分残缺:去掉“通过”或“使”;
C.句式杂糅:去掉“的缘故”;
D.前后矛盾:去掉“三三两两的”。
6、1.⑴A⑵C
2.⑴B⑵示例:在这里“墨水”一词代指人的才华,具有特殊含义,因此要使用引号标出。
3.⑴示例:他以为岳阳楼跟他差不多年纪,毕竟岳阳楼看起来朝气蓬勃。
⑵①宋代范仲淹②法国雨果⑶D 4.⑴C⑵B
【解析】
1.(1)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记载”:把事情记录下来;记录事情的文字。
“载”读“zǎi”,不读四声,注意据义定音。
“长”字的笔顺是:撇,横,竖提,捺。
第一笔是:撇。
所以选A。
(2)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
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从搭配的角度考虑,一般与“之妙”搭配的都是“异曲同工”。
陆续: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
逐渐:渐渐,逐步。
此语境强调发明的次序,因此选用“陆续”。
所以选C。
2.(1)应填入的选项为B。
此题不仅考查对联的内容,孩子考查对联的形式。
从内容上看,要表达主考官讲解由于某些原因来晚与苏轼。
所以甲处选“一叶小舟,二三人,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而乙处所对之句,从内容上看,表达的必须进入考场的原因。
形式上看,必须符合上句的句式字数、结构、词性等要求。
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