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Chapter 1 Introduction
案例1-1
案例名称:甚至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也不全是美国生产的
案例适用:国际经济间的相互依赖性
案例来源:萨尔瓦多著朱宝宪吴洪等译《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
社 1998年9月第1版第1页。
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
市场销售的IBM公司个人电脑,许多零部件其实是国外生产的,表1表明:生产成本
总计860美元,其中625美元用于海外生产零部件的成本(其中230美元花费在美国自己
在海外开设的工厂上)。
如果所有的海外生产都在国内进行,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成本从而
提高个人电脑价格。
实际上,IBM公司1992年的新型PS/55laptop完全是在日本生产的。
表 1 IBM公司个人电脑生产成本在美国及国外的分配(单位:美元)总生产成本:860 电源(日本)60 海外生产成本 625 图形打印机(日本)160 美国自己工厂部分
230 软驱(新加坡)165 外国工厂部分 395 驱动器组装(美国)25 键盘(日本)
50 单色显示器(韩国)85 外壳及最后组装(美国)105 半导体(日本)105 总生产
成本 860 (美国)105 案例评析: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经济隔绝的状态下生存。
一国经济的各个方面,诸如
工业、服务部门、收入和就业水平等等,都与其贸易伙伴的经济紧密相连。
国家间经济的
相互依赖性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案例中,IBM的个人电脑是美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各个国家进行国际分工的
产物,在美国国内只能完成构成其最终产品的一部分,在总成本860美元中,美国自己工
厂所占的部分仅为230美元。
因此,其不仅是属于美国的,更确切的说,应是属于世界的。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
这种国际分工合作的产品在当今世界是普遍存在的,已经没有多少产
品可以只依靠国内资源来获取生产的竞争优势。
当然,这也仅是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一
种简单表现。
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复杂问题,在不同国家之间以及一个特定
国家中的不同部门之间经常会产生强烈而不均衡的影响。
同时,国家间相互依赖也表现为
一国的经济事件和经济政策将对其他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反过来也是如此)。
正是在这
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具备一些国际经济学的知识以正
确看待和了解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各类事件。
Chapter 2 Labor
Productivit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Ricardian Model
案例2-1
案例名称:蜡烛工的请愿
案例适用:比较优势理论
案例来源: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著海闻蔡荣等译《国际经济学》
2002年4月第1版第28页。
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
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现摘录如下:
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
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
我们的顾客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我们的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
前了。
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窃、屋顶宙、帘子、
百叶宙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
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
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
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我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
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
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
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
如果我们制造更多的蜡烛,那就需要更多的动物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牛羊,相应,我们
会见到更多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案例评析:
比较优势原理指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
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通过
专业化分工,各国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和较高生产率的产品,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使世界福利增大。
通过贸易使得各国获利。
案例中当时盛行贸易保护主义,认为进口产品会威胁本国产业,进口限制可以保护国
家利益。
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的进口。
而比较
优势理论有力的压倒了贸易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的
故事更有力的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太阳可以看作是能高效生产太阳光的厂商,生产成本
为0。
由于有了这个“厂商”使得国内“太阳光”厂商失去了国内市场,倘若没有太阳,
国内会生产并出口人造光。
根据贸易保护主义,太阳光威胁到了国内人造光市场,应该禁
止使用太阳光。
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会禁止使用太阳光,而自己进行生产。
原因就在于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该国应该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太阳光。
一国的资源是有限的,该国
停止生产“太阳光”会节约资源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商品。
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
Chapter 3 The Specific Factor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案例3-1
案例名称:埃尔切事件
案例适用: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
案例来源:张翔:“埃尔切纵火事件与中国的全球化” 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10月14日,第三版。
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
位于西班牙东南部阿利坎特省,人口约20万的埃尔切市,一直为欧洲的鞋业中心之一,鞋业作坊有六七百家之多,依靠发展制鞋业一度富庶。
中国鞋商1998年才正式进入
埃尔切市,由于中国产的鞋子款式、设计制作美观新颖,再加上价廉物美,在欧美很受普
通百姓的欢迎。
该市由华侨华人开的鞋业公司、制鞋工厂和仓库式批发零售商店已增至60多家。
在西华人鞋商的销售额占当地的20%左右,很多西班牙商人也在大量进口并销售中国鞋,仅去年西班牙就从中国进口鞋子6190万双,占其鞋类进口总额的47%,价值高达2.2亿欧元。
以温州鞋为代表的中国鞋,2002年才开始零星进入埃尔切市场,但是温州鞋
进入埃尔切之后,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已占到埃尔切鞋类批发量的30%,对当地的制
鞋工业形成了客观威胁。
一部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
近30年来,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
2021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的中国鞋城,16个货柜、价值约800万元
温州鞋被当地不法分子烧毁,价值十多亿元的温州鞋也遭受着被焚烧的威胁。
“烧鞋事件”如不尽快得以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当地中国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尚危及今后中国产品出
口西班牙等欧洲市场。
甚至有报道称,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合法权益、野蛮排斥华人的暴力事件”。
中国鞋被焚事件惊动了埃尔切这座20万人口的西班牙小城。
多数埃尔切市民对中国
商人持同情态度,认为商业竞争不可以成为烧鞋的理由。
埃尔切的Casimir Gomez先生说,这两天的烧鞋事件震动了该市。
他还说:“中国鞋质量好,价格便宜,我每过一两个月就
会带着妻子去逛一逛。
商人之间的竞争应该采取正当手段,烧鞋的人非常不理智。
”还有
的市民愤愤不平地说:“烧鞋的行为真
是愚蠢!”
案例评析:
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李嘉图模型提出不仅所有的国家从贸易中获利,而且由于贸易
没有影响收入的分配,每个个人的福利也都得到改善,那么国家间的相互贸易应是受人欢
迎的。
然而在现实中,贸易对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贸易收
益的分配是非常不均等的。
特定要素模型的分析表明,贸易会使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
者受益,使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损,对流动要素的拥有者的影响是不
确定的。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有着不均等的影响,原因有两个:第一,生产要素不能迅速地、
无成本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第二,各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提高某一种产品的产量一般会减少对某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会提高对另外一些
生产要素的需求。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也许某项贸易对一个国家来说整体上是有利的,但
是它通常也会对这个国家的不少利益集团带来不利影响。
在本案例中,埃尔切的鞋商和鞋业工人可以看作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
一方面,他们在与中国鞋商的竞争中缺乏优势而失业;另一方面,其在贸易中的损失
不能有效的从其他途径得以解决,寻找新的工作或转行都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
对他们而言,其在贸易中是受损的。
而对其国内的鞋类消费者而言,由于贸易的发生,进口鞋商的
进入,导致竞争的加剧,使得他们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鞋类产品,他们是贸易的受益者。
因此,他们对烧鞋事件进行了严厉的指责。
埃尔切纵火事件的发生正反映了贸易在一国范
围内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
在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使得受损者和受益者同时存在,这也是为什
么贸易自由化迟迟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世界经济中贸易
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非常关键的。
Chapter 4 Resources and Trade: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案例4-1
案例名称:中美贸易
案例适用: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验证
案例来源:罗伯特・J・凯伯(Robert J. Carbaugh)著原毅军陈艳莹等译《国
际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年9月第1版第72页。
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
赫克谢尔―俄林理论:中美贸易技术组(关键产业)中国对美国美国对中国出
口百分比出口百分比杂志、办公与计算机设备 4.8 7.7 高技术客机及零部件、工业
无机物 2.6 48.8 机械、涡轮机、油脂和石油 3.9 21.3 水泥、非电力探测锤和加热设
备 11.5 4.3 手表、计时器、玩具和运动品 18.9 6.3 木制品、鼓风炉、生铁 8.2 1.3 造船和修船、家具和设备 4.1 2.8 香烟、摩托车、钢铁铸造 5.2 1.8 低技术编织、羊毛、皮革加工和制成品 17.2 0.4 童装、非橡胶鞋 23.5 5.2 上表为中美1990年的贸易
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一项旨在验证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研究。
研究者根据技术密集度
将131个样本产业分为10组。
第一组中的产业技术含量最高,而第十组的产业技术含量
最低。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在高技术产业;第1组至第3组占美国对中国出口的77.8%。
相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集中在低技术产业,中国对美国出口的40.7%集中在第9组和第10组。
案例评析:
根据赫克谢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是国家间比较优势的源泉,在要素禀赋方面的差
异决定了各国的贸易模式。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其应专业
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正如我们所知,美国人力资本(技术)丰富,而非熟练劳动力稀缺。
相反,中国则拥
有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
那么根据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美国在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
有比较优势,将向中国出口富含大量熟练劳动力的产品,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中具有比较优势,向美国出口包含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产品。
上述案例中,美国对中国的
出口集中在杂志、办公与计算机设备,客机及零部件、工业无机物,机械、涡轮机、油脂
和石油等高技术产业组;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集中于编织、羊毛、皮革加工和制成品,童
装、非橡胶鞋等低技术产业组,中美之间的这一贸易模式非常符合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预测,验证了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结论。
Chapter 5 The Standard Trade Model
案例5-1
案例名称:日本向缅甸的转移支付
案例适用:国际转移支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