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改善胃大部切除术后疼痛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护理路径在改善胃大部切除术后疼痛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改善胃大部切除术后疼痛中的作用。

方法:2008年7月份始对胃大部切除术的67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评估术后4h、12h、24h、72h和出院时疼痛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 AS),并记录吗啡使用的情况。

以2008年7月前未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61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作为同期历史对照。

结果:术后4h两组间V AS评分基本相当(t=0.257, P=0.798);术后12h患者疼痛感增强,但路径组V AS评分值低于对照组(t=2.121, P=0.036);术后24h 疼痛感开始下降,而路径组V AS评分值也低于对照组(t=2.186, P=0.031);术后72h 路径组V AS评分值依旧也低于对照组(t=2.491, P=0.014);出院前两组间V AS评分基本相当(t=0.471, P=0.639)。

路径组住院期间14例(20.9%),对照组24例(39.3%)
使用吗啡,路径组吗啡使用情况低于对照组(x 2 =5.206, P=0.023)。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对改善胃大部切除术后疼痛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疼痛;护理;临床路径
不管是行毕罗氏Ⅰ式手术还是毕罗氏Ⅱ手术,胃大部切除术的手术创伤均比较大,术后往往存在明显的疼痛,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我院自2008年7月份始对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发现在改善术后疼痛方面也有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以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入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28~65岁,平均(38.6±6.8)岁;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36例,胃恶性疾患手术31例;毕罗氏Ⅰ式32例,毕罗氏Ⅱ式33例。

并以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未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作为同期历史对照,共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龄22~68岁,平均(41.6±8.2)岁;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32例,胃恶性疾患手术29例;毕罗氏Ⅰ式32例,毕罗氏Ⅱ式29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的疾病及手术的方式等方面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为:入院时,介绍主管医护人员、医院环境、医院作息时间、规章制度、住院期问注意事项。

检查前,介绍要进行的术前各项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如何配合等。

术前1d,进行焦虑评估,耐心解释以消除疑虑、恐惧心理,增强信心;同时介绍手术相关知识、麻醉方式、手术体位,简单的手术过程、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并讲解术前准备的内容目的及注意事项,备皮、术前禁食及胃肠道准备要求;指导患者练习有效咳嗽、床上使用
大小便器;告知疼痛2~12h最剧烈,24~72h逐渐减轻,让患者有准备,教会患者自控镇痛(PCA)的使用方法。

手术日晨,说明术前留置胃管、尿管的作用,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术前用药时,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介绍减轻伤口疼痛的方法,手术后的体位与活动要求。

术后1~3d,介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指导患者床上、床下活动;介绍留置各种管道的注意事项,留置时间,出现危险情况时的应急措施和处理方法;说明术后进食的时间和方法,由禁食过渡到流质、普食的过程;术后注意事项、伤口护理指导及并发症的防治。

出院前给予出院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自我保健知识、复诊指导等。

护理路径统一制成表格,操作完成后执行者签名。

2008年6月前的历史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

1.3效果评价: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4h、12h、24h、72h和出院时进行疼痛程度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评分:0分完全无痛,10分剧痛难忍。

并且记录所有患者出院时应用吗啡的次数和剂量。

1.4统计学方法: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 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统计软件为SPSS 15.0。

2.结果
2.1V AS评分的比较。

术后4h,患者疼痛较为明显,但两组间V AS评分基本相当,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至术后12h,患者疼痛感有所增强,但临床护理路径组V AS评分值低于历史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h,患者疼痛感开始下降,而临床护理路径组V AS评分值也低于历史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h,临床护理路径组V AS评分值依旧也低于历史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前,患者大多仅感有切口疼痛,两组间V AS评分基本相当,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临床护理路径执行前后的V AS评分比较
2.2吗啡使用情况比较。

临床护理路径组67例患者住院期间14例使用吗啡,使用率20.9%;历史对照组61例患者住院期间24例使用吗啡,使用率39.3%。

临床护理路径组吗啡使用情况低于历史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吗啡使用情况比较
3.讨论
黄雪梅等 [1] 报道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胃大部切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
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患者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识,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临床护理路径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患者所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

临床路径在国外已经比较普及了,已经成了医院临床工作类似于流水作业的工作方式,可以加速疾病康复,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减少经费
支出为,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 。

本文探讨胃大部切除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对围手术期疼痛的影响。

目前术后镇痛方法包括自控止痛法、硬膜外腔给药、体腔内给药、恒速静脉输液泵、平衡镇痛、超前镇痛等等。

本组所有患者除性别、年龄、手术的病因及手术的方式外,以上治疗方式组间均一致,因此具有组间可比性。

组间比较显示在术后12h、24h和72h三个时间点,路径组的V 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虽然在术后4h和72h,路径组的V AS评分和对照组相当,但仍显示了临床护理路径对胃大部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吗啡使用率的比较在路径组也要低于对照组,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问题。

采用临床路径的护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缓解术后的疼痛,分析原因主要是本组临床路径设计上注意了缓解术后疼痛的一些方法,首先是耐心解释以
消除疑虑、恐惧心理,增强信心。

张月东 [3] 采用术前心理干预的方式,发现
能够有效减轻乳癌根治术患者焦虑及术后疼痛,结果和本研究一致。

心理因素对疼痛程度的影响很大。

其次临床路径中还包括教会PCA的使用方法。

PCA镇痛药物总量小,用药个体化,血药浓度恒定,术后止痛效果好。

对于改善肺功能和术后
并发症也有帮助 [4] 。

另外临床路径还包括介绍留置各种管道的注意事项,
留置时间,出现危险情况时的应急措施和处理方法。

我们的体会是很多患者都会因管道处理不当,翻身、上下床或体位移动引起疼痛加剧。

本组的临床路径护理方式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当然,在历史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中,其实也包括以上几点,但临床效果不佳。

主要原因可能是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后有规范的执行方式和执行时间,执行完毕后需要签字确认。

因此实际的护理效果可以得到保证。

总之,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较好的护理模式,可以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临床护理路径对改善胃大部切除术后疼痛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我们推荐对于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应该积极推行临床护理路径。

参考文献
[1]黄雪梅.临床护理路径在胃大部切除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1):50-51.
[2]刘家望.临床路径.一种符合国情顺应民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当代护士, 2002,10:6.
[3]张月东.术前心理干预对乳癌根治术患者焦虑及术后疼痛的影响.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 14(6):338-341.
[4]谈宜斌.外科术后疼痛及止痛研究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4):413-4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