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架设作业 第一章 第二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的能力。
(二)、整体稳定和抗侧力杆件
这是附加在构架基本结构上的加强整架稳定 和抵抗侧力作用的杆件。 基本要求: (1)、设置的位置和数量符合规定和需要; (2)、必须与基本结构杆件进行可靠连接,以 保证共同作用; (3)、抛撑以及其他连接脚手架体和支承物的 支、拉杆件,应确保杆件和其两端的连接能满 足撑、拉的受力要求; (4)、撑拉杆的支承物应具有可靠的承受能力。
第二节 登高架设作业力学常识
一、力的平衡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 不动,这种情况就叫做力的平衡。
二、杆件的变形 杆件在外力作用下将产生变形。由于外力作 用的方式不同,杆件的变形也不一样。 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几种变形。
三、荷 载
建筑物在施工中和在使用中所受到的各 种力称为荷载,有静荷载(永久荷载)和 动荷载(临时荷载)两种。
登高作业
第一章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
本章略
第二章 登高作业基本知识
本章学习要点: 1、了解高处作业的定义和分类 2、了解登高架设作业力学常识 3、理解关于登高架设作业安全要求的基本规定 4、理解脚手架的作用与要求 5、掌握脚手架的组成,并熟练掌握其安全技术 6、了解临边、洞口、攀登、悬空、平台及交叉作业
允许应力=强度极限/安全系数
七、稳定与丧失稳定性
稳定就是在外力作用下结构能保持自己的 形状和位置。
如果不能使杆件轴线继续稳定原来的直线 形状,称为压杆丧失稳定性。它与长、细比 有关。
八、几何组成及稳定性
在材质规格相同的情况下它的稳定性是 不同的。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几何图形。
第三节 登高作业的安全基本要求
二、脚手架的作用与要求
脚手架又名架子,建筑、安装维修施工离不 它。
作用:工人在上面进行施工操作,堆放材料, 有时还要在上面进行短距离水平运输。
基本要求: 1、有足够的面积,能满足工人操作、材料堆放和
运输的需要。 2、要坚固、稳定,保证施工期间在所规定的荷载
作用下或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不变形、不摇晃、 不倾斜,能保证使用安全。 3、构造合理简单,搭设、拆除和搬运要方便。 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用料。
(4)、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合格的防护用品, 禁止赤脚、穿拖鞋或硬底鞋作业。使用安全带时,必须 系挂在作业的部的牢靠处。
(5)、高处作业人员应从规定的通道上下,不得攀爬井 架、龙门架、脚手架,更不能乘坐非载人的直运输设备 上下。
(6)、禁止在防护栏杆、平台和孔洞边缘坐、靠,不得 躺在脚手架上或脚手架下方休息。
(一)、构架基本结构
脚手架的基本结构为直接承受和传递脚手架垂 直荷载作用的构架部分。
对构架基本结构的一般要求
1、杆部件的质量和允许缺陷应符合规范和设 计的要求:
2、节点构造尺寸和承载能力应符合规定; 3、具有稳定的结构; 4、具有可满足施工要求的整体、局部和单肢
的稳定性; 5、具有可将脚手架载传给地基基础或支承结
2、挑、挂设施的基本要求
(1)、应能承受挑、挂脚手架所产生的竖向力、 水平力和弯矩;
(2)、可靠地连结在工程结构上,且不会产生过 大的变形;
(3)、确保脚手架不晃动(对于挑手架)或者晃 动不大(对于挂脚手架和吊篮)。吊篮需要设置 定位绳。
3、卸载设施
卸载设施是指将超过搭投限高的脚手 架荷载部分地卸给工程结构的措施。 基本要求: A、脚手架在卸载措施处的构造常需予以加强; B、支拉点必须可靠; C、支承结构应具有足免的支承能力。
3、标 记
4、坠落半径 人、物体由高处坠落时,因高度不同其可
能坠落范围半径不同。
不同高度h其坠落半径R分别为: 当高度h为2m~5m,时坠落半径R为2m; 当高度h为5m~15m,坠落半径R为3m; 当高度h为15m~30m,坠落半径R为4m; 当高度h为30m以上,坠落半径R为5m;
二、登高架设作业的定义及种类
的安全技术 7、掌握安全网使用的安全技术 8、了解登高作业的安全检查
第一节 高处作业及登高架设作业的 规定义与种类
一、高处作业的定义及种类 凡在坠落其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
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均称为高处作业。 (一)、高处作业高度 作业区各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面之间
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大值,称为该作业区的高 处作业高度。 (二)、基准面 所谓其准面,是指由高处坠落到的底面。而底 面也可能高低不平,所以对基准面的规定是 最低着落点。
(2)、搭设脚手架应选择同一种类材料,不能钢 木混搭。钢管脚手架的节点应使用扣件扣牢,不 准使用铅丝绑扎。
(3)、木脚手架的立杆应埋入地下 300mm~500mm,埋杆前先挖工坑,坑底垫砖石。 当不能埋杆时,应沿立杆底部加绑扫地杆。
(4)、钢管脚手架的立杆应垂直放在金属底座下, 下面再垫厚50mm的木板,并在立杆底部加扫地杆 用扣件扣牢。
(7)、应在脚手架的尽端、转角处和中间每隔 9m~15m的地方设置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呈 45O~60O夹角从下到上连续设置。
(8)、铺脚手板时,必须按照脚手架的宽度满铺, 板应垫平铺稳挤严,板与墙面的空隙不得大于 200mm。脚手板接头采搭接时,必须搭在小横杆 上,板端头超过小横杆长度不应小于200mm,搭 接方向应顺重车运输方向;采用对接时,接头下 面应设两根小横杆,板端头距小横杆不大于 200mm。禁止出现探头板。作业时,操作层下步 应留有一层脚手板,防止人、物高处坠落。
荷载由于作用的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均 布荷载和集中荷载。
荷载的单位用N/m2表示。
四、内力
当外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因外力的作
用会发生变形,物体变形时内部各部分之间 即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由此而引起的相互 作用就是内力。
当外力增大到内力不能与之平衡时,物体 就会被破坏。
五、应力与强度极限
应力就是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它的单位 是N/m2.
(二)、使用荷载
1、荷载传递 人或物---脚手板---小横杆---大横---扣件---立
杆---基座---地基。 2、施工荷载 承重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中确定为3000N/m2. 装修脚手架:施工荷载值不得超过2000N/m2. 3、静荷载与动荷载
(三)、一般规定
(1)、搭设多立杆式脚手架前,应制定搭设方案, 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尺寸、高度及施工工艺 确定搭设形式。
(7)、禁止站在阳台栏杆、钢筋骨架、模板及支撑上操 作。禁止在作业时,沿屋架上弦、檀条以及未固定的构 件上行走和作业。
(8)、在外墙高处进行安装玻璃及油漆等装饰工作时, 应搭设防护设施或系好安全带。
(9)、超过六级以上强风或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时,应 停止露天高处作业。
(10)、夜间及光线不足高处作业时,应针对作业环境条 件设置照明,使作业人员工作范围内视线清楚。
(三)、连墙件、挑挂和缺陷载设施
1、连墙件 (1)、柔性拉结件 (2)、刚性拉结件 2、对附墙连接的基本要求 A、确保连墙点的设置数量,一个连墙点的覆盖面
为20m2~50m2。脚手架越高,则连墙点的设置 应越密。连墙点的设置位置遇到洞口、墙体构件、 墙边或窄的窗间墙、砖柱等等时,应在近处补设, 不得取消。 B、连墙件及其两端连墙点,必须满足抵抗最大计 算水平力的需要。 C、在设置连墙件时,必须保持脚手架立杆垂直, 避免产生不利的预加侧向变形。 D、设置连墙件处的建筑结构必须具有可靠的支持 力。
(四)、作业 层设施的基本要求
A、采用单横杆挑出的扩宽架面的宽度不宜超 过300mm,否则应进行构造设计或定型扩 宽构件。扩宽部分一般不堆物料并限制其使 用荷载。外立杆一侧扩宽时,防(围)护设 施应相应外移。
B、铺板一定要满铺,不得花铺,且脚手板必 须铺放平衡,必要时还要加以固定。
C、防(围)护设施应按规定的要求设置,间 隙要合适,固定要牢固。
(9)、二步以上应设两道护身栏杆,并设180mm 高的挡脚板。
(10)、脚手架应沿建筑物周围连续、同步搭设, 形成封闭结构。如因条件所限不能封闭时,应在 脚手架尽端设置连墙杆,以增加稳定性。
(11)、单排脚手架不能用于半砖墙、180mm墙、 轻质墙、土坯墙等墙体施工。在空斗墙上留脚手 眼时,小横杆下应实砌两层砖。 (12)、在下列部位时不能留脚手眼:
(一)、登高架设作业 的定义 登高架设是指搭设钢管或竹、木杆构成的
施工作业操作架子。 如果要单独担承担搭设作业或操作使用,
必须先接受相应的工艺和安全技术方面的培训 和考核,做到持证上岗。
架子工的作业是极大的危险性,不仅要保 证自身的作业安全,还必须保证作用脚手架进 行操作的其他工种人员以及施工现场场地周围 人员的安全。
(5)、立杆的相邻接头、大横杆的相邻接头都应
错开。立杆和大横杆的节点处必须设置小横杆, 在脚手架拆除之前,节点处小横杆不能拆除。
(6)、脚手架搭到3~4步时应设置支撑(压栏 子),支撑与地面成60O夹角,间距不得大于7根立 杆。当高度超过7m不便设支撑时,应在每高4m, 水平每隔7m设置连墙杆与建筑结构连接,不得与 脚手架、门窗等部位连接。
物体开始破坏时的应力,就是物体的强 度极限。
六、允许应力与安全系数
作用中应力达到物体的强度极限,就将产生变 形破坏或断裂,为了保证使用安全,必须根据材 料的种类和受力情况,规定出材料允许承受的最 大应力,这个规定的应力就叫做允许应力。允许 应力应低于强度极限若干倍,这个倍数就是安全 系数,安全系数的大小,应根据不同材料和不同 的使用情况通过试验来确定。
A、砖过梁的上部,与过梁呈60O角的三角形范围 内; B、砖柱或宽度小于740mm的窗间墙; C、梁垫下及其左右各370mm的窗间墙; D、门窗洞口两侧240mm和转角处240mm范围内。 小横杆入脚手眼的长度一般不应小于240mm。
三、脚手架构架的组成及安全技术
脚手架的构架由构架基本结构、整体稳定和抗 侧力杆件、连墙件和卸载装置、作业层设施、其 他安全防护设施等五部分组成。
1、高处作业的级别
一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2m~5m时。 二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5m以上至15m时。 三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15mc h 至30m时。 特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30m以上时。
2、高处作业 的种类
A、一般高处作业----在处界环境正常的情况下的 高处作业。
B、特殊高处作业分为以下几种: (1)、强风高处作业; (2)、异温高处作业; (3)、雪天高处作业; (4)、雨天高处作业; (5)、夜间高处作业; (6)、带电高处作业; (7)、悬空高处作业; (8)、抢救高处作业;
(二)、登高架设的种类
1、按脚手架的用途划分 (1)、用于结构施工作业面搭设的脚手架,称
为结构脚手架,俗称“砌筑脚手架”。一般要 承受较大荷载。 (2)、用于装修施工作业而搭设的脚手架,称 为装修脚手架。 (3)、为支撑模板及其荷载或其他承重要求搭 设的脚手架,称为支撑和承重脚手架。 (4)、高压线、通道等旁边搭设的,起安全保 护作用的脚手架,称为防护脚手架。
2、按脚手架设置部划分 (1)、外脚手架 (2)、内脚手架
3、按脚手架的设置状态划分 (1)、落地式脚手架 (2)、悬挂脚手架 (3)、附着式脚手架 (4)、桥式脚手架 (5)、移动式脚手架
4、按脚手架杆配件材料和连接 方式划分
(1)、木脚手架; (2)、竹脚手架; (3)、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4)、碗扣式钢管脚手架; (5)、型钢式脚手架; (6)、连接式脚手架。
一、基本规定 (1)、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预防高
处坠落列为安全技术措施的重要内容。安全技术 措施实施后,由工在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 行验收,凡不符合要求的,待修整合格后方可投 入使用。 (2)、凡经医生诊断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严重 贫血、癫痫以及其他不宜从事高处作业的病症的 人员,不得从事高处作业。高处作业人员应每年 进行一次体检。 (3)、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经 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 后,方准上岗操作。
第四节 登高作业防护装置和用具
一、防护装置的安全技术
建设部于1991年颁发了行业标准《建筑施工 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标准 主要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一般构筑物施工中的 临边、洞口、攀登、悬空、平台及交叉作业等6 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