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70401
为了提高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运动训练的建设水平,根据2015年国家公布了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依据是《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10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山西体育职业学院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备案目录》、《山西体育职业学院高职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晋体
职院教〔2009〕8号文件)。

结合我省社会经济与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及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调研报告
为使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通过深入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体育行业、企业等,从专业发展目标、人才需求现状、专业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调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把握相关行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调研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紧贴体育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调研,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为我省和国家输送大批体育高端技能型人才。

调研采取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取的主要方法有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

1、针对省内体育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调研
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是运动训练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我系通过对省球类管理中心、省排球协会等体育相关行业进行调研,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我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2、针对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数量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进行调研
通过与众多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电话访谈、
个别面谈、文献检索、网站查阅等方式,较为全面地把握了各类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素质的需求状况。

3、针对毕业生的工作现状与工作岗位对其知识能力的需求进行调研
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针对毕业生工作现状的调查,来分析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岗位分析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建立基于调研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同时通过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窗口,集中反映出人类社会文明和向上、健康的生活追求,而且竞技体育则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后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竞技运动水平会更加接近,国家和政府也会更加重视对金牌的争夺,因此各个国家都希望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越来越高,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中,中国代表团派出311名运动员参赛,获得金牌28枚,奖牌总数59枚;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中,中国代表团派出407名运动员,参加了除马术和棒球外的其它26个大项,金牌和奖牌数均创下了自参加奥运会以来的
单届最高纪录;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金牌总数突破50大头,奖牌总数也首度达到100枚。

我国运动健儿的出色表现也带动了全国一线运动训练的发展,但是二、三线运动训练的情况确不容乐观,上海市体育局局长表示“若要保证上海竞技体育在全运会金牌的前三名地位,必须获得至少37枚以上的金牌,若以每个夺金点配备4人,参赛运动员有2/3有可能夺金的概率推算,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200人。

”,运动训练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在山西省也是如此。

在山西省体育局青少处关于山西省青少年体育调研情况的报告中显示:一是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缺乏项目领军人物,教练队伍参差不齐,整体队伍和执教水平有待提高,专业教练基本上只有初、中级职称,高水平教练缺乏,拥有高级职称的仅为10%左右,教练员每年参加高水平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少,教学能力有限,教练员教学经验不足;二是我省二三线队伍建设滞后,各级体育部门存在认识偏差,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重视,只看重眼前一、二线队伍的建设,一味的向运动队要成绩,教练员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重点队员身上,三线管理无明确政策、工作要求及奖励措施,三线队伍规模小、项目少与人数少,三线萎缩直接导致二线训练后备人才不足,有些县市业余体校难以为继乃至消失。

在运动训练专业对各地市体校中从事运动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研中也发现,全省各地市非常缺乏二线优秀教练员,往往各地市只有1到2名教练员在执教,并没有更多的专业优秀
教练员可供选择;在体育专项健身指导教练升温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如网球、篮球、足球等社会普及性较高的项目,需要具备扎实的专项理论知识和理论技能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这就亟需要更多的优秀教练员从事到竞技体育事业的行列中,而且山西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改善各级各类体校办学条件,合理布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后备人才培养机构。

重点发展以田径为代表的基础项目和以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橄榄球为代表的学生喜爱的球类项目,形成山西地方优势和特点。

到2015年,创建4-6个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5-30所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50所左右的三线苗子选拨基地,全省二线运动员人数力求保持在3000人左右,三线训练人数达到8000-10000人。

”因此综上所述,全国关于运动训练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基本相同,虽然运动训练二三线严重缺乏教练员和运动员,但是社会运动训练人才的需求确为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提供的广阔的平台。

(三)专业现状调研
运动训练专业作为体育类老牌专业之一,已有6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运动训练专业,主要方向为运动训练的理论科研研究,主要代表有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六所院校,在全国开设
运动训练专业的高职院校共27所,主要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在我省开设运动训练专业的本科院校主要有6所,高职院校仅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开设运动训练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通过对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体育职业学院、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等外省兄弟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和我省开设运动训练专业的兄弟院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全国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有所不同,竞技体育水平高的省,高职类运动训练专业发展较好,而且高职类运动训练专业均担负着竞技体育二三线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运动训练专业已成为全国、全省体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年来已经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

而且通过调研我们还发现了运动训练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第一,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理论知识较强,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第二,体育职业院校教材的实用内容非常缺乏,并不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第三,运动训练专业实训基地大多并不具备“订单式”培养的功能;第四,校企合作的真正融合度并不高。

山西省高职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构成,其重要性在山西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3号)的有关政策,努力促进全省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将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各级体校和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全省教育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同级
财政预算,实现与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

建立体教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体育中小学、中专、大专、本科“一条龙”体育教育体系。

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将其纳入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全省体校和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必修课程。

拓宽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努力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人才。

鼓励和支持重点院校创办优秀运动队,积极输送优秀运动员和高水平运动人才进高等院校学习和深造,不断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作为山西省唯一开设运动训练专业的高职院校,山西体育职业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建设任重道远。

因此,为适应社会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各院校应互相借鉴办学经验,互相交流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情况;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实训类体育教材开发,以实现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的组织与实施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
省内优秀运动队具有高中阶段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的优秀运动员;各高级中学具有体育特长的毕业生。

学制:全日制2年
(二)培养目标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
化科学训练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运动员和能从事专项训练和体育俱乐部健身指导的教练员,基本具备赛事策划、组织、管理能力的一专多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职业面向和证书
根据运动训练调研,以及与本专业校企合作的企业专家一起座谈研究,确定了运动训练专业的职业面向和人才定位。

1、职业面向(就业岗位)
(1)本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单位或企业有:各类运动队运动员、教练员;为基层业余体校、各企事业单位运动队培养初、中级教练员;为体育健身俱乐部培养指导教练。

(2)职业岗位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

与此同时,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从浮浅的表面趋向深入,这种深入,进而又加快了体育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体育主体构成之一
的运动训练,具有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高层次需要和振奋民族精神的特殊功能,其发展程度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体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或参与各类体育运动项目,全国各地各类型的体育俱乐部、体育相关组织快速成立起来,2009年提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口号后,各省市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更进入一个稳定、快速的发展期,不仅
有国家、各省市的一、二线队伍,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体育项目俱乐部等机构也纷纷组建各类型的体育运动队伍,这就需要大量的从事基础性教学训练的基层教练员、健身俱乐部指导教练。

多少年来,运动训练作为体育事业的基础,近年来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健身的意识日趋强烈促使健身行业的迅速发展,因此,未来运动训练的发展决定了教练员、健身指导教练等职业在未来的就业中处于优势竞争地位。

随着运动训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运动训练专业必然蕴藏着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升值空间大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3)职业特点:
教练员职业特点:工作任务的全面性、独特性和艰巨性;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

运动员职业特点一般包括:技能独特性和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和重要性;工作的阶段性和复杂性;工作主体的自主性及来自工作本身的反馈。

2、职业资格证书
本专业的学生,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基本职业资格证书为:
(1)体育指导员证考取二级裁判证、社会体和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等资格证书。

(2)获得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
(3)教练员等级证书
(4)健身教练
(5)运动营养师证书
(四)培养规格要求
1、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专业能力: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选材方法;具备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效果评价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示范讲解和训练指导能力;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赛事组织和管理能力。

(2)方法能力: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文献的能力。

(3)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承受能力及创新能力。

2、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分析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分析表
(五)培养方案框架体系1、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以项目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特色创新、人格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通过和行业企业专家、调研等进行座谈,结合本院运动训练专业现状,共同分析运动训练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建立以培养运动训练需求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互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培养方案框架(举例说明)
第一阶段(学期)
第四阶段(学期)
第二阶段(学期)
第三阶段(学期)
资格证
图 例:
(六)学期周数分配表
(七)课程结构与比例表
(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15
注:专业核心课程在备注中加“※”;专业实践课程均为并行开课课程。

16
(九)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17
注:专业核心课程在备注中加“※”;专业实践课程均为并行开课课程。

18
(十)毕业上岗条件
本专业毕业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要求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成绩合格并且学分达120学分以上,获得学历证书;
2、考取教练员、运动员等级资格证书、二级裁判员等级证书、运动营养师资格证书其中之一;
3、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不少于16周;
4、独立完成体育调查报告并合格;
5、参加军训和入学教育,成绩达标。

三、教学保障
(一)师资保障
1、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2、校内专任教师
3、校外兼职教师
4、专业教学建设团队
四、校企合作,促就业保障措施
为了加强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本专业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努力实现“订单式”培养,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本专业已与山西省各运动管理中心、山西省各地市训练单位等企业单位签订了协议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定期地与这些单位联系交流,调查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征求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并聘请了上述一些单位人员参加本专业指导委员会。

并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地与专业指导委员沟通,在对专家反馈的信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修订教学计划,微调人
才培养方案。

主要合作方式如下:
(一)、山西体育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合作办学)
我专业与省体育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已进行多年合作,现已成为各运动管理中心文化教育基地、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二)、太原市高新区、山西省残联(合作发展)
我院与两单位进行技术支持合作已达十年,我院为其提供教练员并对其运动员进行训练(省残联),取得两届残运会共4枚金牌2008年北京残奥会1枚银牌,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提供竞赛组织和管理服务(高新区),2011年高新区运动会在我院举行,我专业为其提供裁判员及赛事的组织管理。

(三)、上海申洋学院(合作就业)
2011年我院与上海申洋学院合作,申洋学院负责毕业生实习、就业及相关课程的制定等方面的合作。

五、人才培养方案说明
(一)编写依据
运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认真参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山西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及山西体育职业学院教务处制定的关于《山西体育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指导意见》的指导精神,在社会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迎合体育发展具体特征,结合山西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我院教学特点编制的。

(二)方案执行的基本要求
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用于高中起点二年制高职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执行该方案时要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根据山西竞技体育人才的需求可以适当的调整课程;在实施理实一体课程和实习课程时,必须按要求配备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要有相应的教学实训条件,专任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在实施理实一体课程时,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向系部反映,确保问题的及时协调和解决,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三)其它说明
1、执笔:赵俊杰胡宇龙杨虎强赵杰张彦
2、审核:丁海源齐中延
3、时间:20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