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廷医学轶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宫廷医学轶闻
“病入膏肓”的由来
“病入膏育”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
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
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至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
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
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
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
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
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缇萦救父
太仓是齐国都城管理粮仓的官吏,他的名字叫淳于意,年轻喜好医术。
他向阳庆学习医术,阳庆这个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找到继承自己医术的人,他见淳于意天资极高,便让淳于意放弃以前学过的东西,而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了淳于意。
三年之后,淳于意医术学成,为人看病,预断生死,多有应验。
但是淳于意不愿意为人看病,总是到处云游去结交诸侯,因此天下很多患病而不能得到他医治的人都很怨恨他。
汉文帝四年,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根据大汉律法,淳于意要被用囚车押解到长安去。
他的六个女儿痛哭流涕,淳于意大怒,说生了六个女儿还不如有一个儿子管用,到了危难之时除了哭就没有什么用处。
她的小女儿听后,停止了哭泣,和父亲一起来到了京城,并上书给汉文帝,说肉刑太过残酷,让人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自己愿意替父抵罪,做奴婢来免除父亲的肉刑之苦。
汉文帝看后十分感动,便赦免了淳于意的罪过,淳于意依靠自己小女儿的一片孝心得以免罪。
后来汉文帝问淳于意看病的情况,淳于意一一如实作答,他看的算是诸侯和达官贵人,很少有平民百姓,这个做法和扁鹊大相径庭。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
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
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
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的法令。
齐国都城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
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
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
没有多久,辞官,当起医生来了。
西汉文帝四年,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
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
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
当地的官吏判他切断肢体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时候的人了,他曾经在齐国当过仓库保管员,所以人们叫他仓公。
他自幼就喜欢医学,学了一些七七八八的医术,有点小名气,直到他后来遇到了阳庆。
阳庆看到淳于意有意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献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很是感动,于是对淳于意说:你可以跟我学医,不过你要把你以前学的那些东西全都扔掉才行,你能办到吗?淳于意答应了,跟着阳庆苦学三年,终成一代名医。
凡是有点本领的人,多半都有点桀骜不驯的怪脾气,淳于意也属于这一类人。
他替人看病是属于业余性质,全凭兴趣之所至,不顾病人的要求,一般人自然无可奈何,但有头有脸的人则怀恨在心,一心想报复。
有一次,淳于意无意间得罪了齐王府的丞相,于是祸从天降,被安上贪污渎职的罪名,予以逮捕,立即解往长安接受审判。
汉文帝提倡节俭,贪污渎职的罪名非同小可,不是被黥面就是被砍断手脚,甚至死刑,淳于意自然是惊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吓得面无人色,哭成一团。
淳于意没有儿子,一连生了五个女儿,家中尽皆女流之辈,长女、次女已经出嫁,剩下三个女儿在家。
淳于意万分伤感地对夫人说:“你为我生了五个女儿,紧要关头却没有男丁可以派上用场,奈何!”幼女缇萦年方十五岁,挺身而出,愿意随父起解西入长安,一路上照顾老父的行程,更要上书皇帝,愿入宫为奴,以赎父罪。
缇萦的胆识与孝心感动了汉文帝,于是赦免了淳于意的刑罪,并且在第二天下诏,决定废除天下的肉刑。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
淳于意回到了家中,继续治病救人的事业。
汉文帝后来给了他一个“问卷”,让他详细回答。
问卷中问他医术有什么特长,能治什么病,有什么医书,从哪里学来的,学了多少年,曾经医治灵验的,是哪个县里的哪个人,是什么病,医治服药后,病人的症状如何,全要详细地回答。
于是,在这个著名的问卷中,淳于意举了二十五个著名病例,称为“诊籍”,相当于现在的病历,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
这二十五例病例,治愈十五例,不治十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
如今中医势弱,被西医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医粉应该拿出这个事例,挺直腰杆来证明“中医领先西医”几千年。
中国人民,又可以因此光荣一回……
淳于意有5个女儿。
他被押送长安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
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时,连个帮手也找不到。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
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
那奏章上写着:“我叫淳于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
我父亲给国家当差的时候,齐国的人都说他廉洁正直。
现在他犯法获罪,按律当处以肉刑。
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
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
我情愿没入官府作奴婢,用身体来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
可是受了罚,也该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才是。
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
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
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
这样,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
缇萦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了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
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
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
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说的是我国西汉时期,当她父亲做一个粮仓保管员时,被人诬告有罪并处以肉刑时,而这肉刑当到京城用刑,所以必须解压长安,临行时,父亲共生了五个女子,却没有生一男,心中非常不甘地说道:“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这五个女儿之中唯独最小的一个愿跟父亲刑车前往京都,到了京都后,小女秉诚上书汉文帝,认为这种刑罚太重了,让人没法接受,肉刑一旦用上,人的肌体就不完整,让犯小错的人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了。
如果实在不行,我愿替父在宫廷里做宫女,替父顶罪。
然而她的举动打动了汉文帝的心,如此孝女实在难得,就免了她父亲的刑罚,并让刑部去除了肉刑这种刑罚。
她的名字就叫淳于缇萦。
淳于缇萦,西汉临淄人,著名医学家淳于意之女。
父亲淳于意,拜名医公乘阳庆为师,学习医术。
淳于意得到公乘阳庆的真传,医术非常精湛。
为使自己专志医术,辞去官职,行医民间,对封建王侯不肯趋承。
诸王招他做宫廷医生,他一一谢绝。
并常常拒绝对朱门高第出诊行医。
这样一来,一些富豪权贵怀恨在心。
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刑(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有人到朝廷控告淳于意,
朝廷根据刑律、罪状,判定淳于意处以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
按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到京城长安执行。
因此,淳于意被用传车押送到长安受刑)。
其幼女淳于缇萦毅然随父西去京师,上书汉文帝,痛切陈述父亲廉平无罪,自己愿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
文帝受到感动,不仅宽免淳于意而且废除肉刑.
翻开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这么一段短文“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淳于意受赂,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
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之长安。
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
妾愿入身为官婢⑧,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书闻,上悲其意,此岁即除肉刑法。
汉文帝的四年中,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受贿。
按照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
淳于意有5个女儿,跟着(囚车)在哭。
淳于意生气,骂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危急时没有人能帮忙。
”这时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感到悲伤,就跟父亲向西到达西安,上书说:“我的父亲担任官吏,齐地的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应当获罪受刑。
我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而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
我希望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
”她的书信被皇上听到后为她的意愿感到悲伤,这一年也废除了肉刑法。
《汉书》的编撰者班固有诗赞缇萦:“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
讳疾忌医
战国时候,齐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医生——秦越人。
因为他治病的
本领特别高,人们都管他叫“扁鹊”。
有一天,扁鹊去看齐桓公。
他瞧了瞧齐桓公的脸色,说:“您有病,病在皮肤里,要是不早治,恐怕要加重。
”
齐桓公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别瞎说,我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了以后,齐桓公笑着对左右的官员说:“医生总是喜欢挑毛病的,明明你没有病,他偏说你有病,好显示他的医术高明~”
过了五天,扁鹊又去看齐桓公。
他看了看齐桓公的脸色,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再不治,会更加厉害的~”齐桓公没有理他,他只好走了。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看齐桓公。
他皱着眉头对齐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蔓延到肠胃里去了,再不治,就危险啦~”齐桓公还是不理他,他只好又走了。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看齐桓公。
这回他一见齐桓公,扭头就走。
齐桓公觉得挺奇怪,马上派人把他追回来,问他:”为什么这次你一句话不说就走呢,”
扁鹊回答说:“病在皮肤里,用热水一焐,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里,扎扎针,就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吃几服汤药,也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就难办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到骨髓里去了,您想治,我也没有办法了~”齐桓公听了,还是不大相信,只是笑了笑,就叫扁鹊走了。
又过了五天,齐桓公果然浑身骨头痛。
这时候,他才相信扁鹊的话是对的,可是已经晚了。
过了几天,齐桓公就死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句成语,叫作“讳疾忌医”,意思是说:明明有病还不肯承认,不愿意医治。
用来说明一个人有了过错,别人给他指出来,他还不承认。
因病施治,起死回生
扁鹊是渤海人,姓秦叫越人,年轻的时候在一家客馆当伙计并不起眼。
有个叫长桑君的人到客馆里,大家都不觉得长桑君有什么不同,只有扁鹊对他十分尊敬,认为他和一般人不一样。
长桑君也认为扁鹊和普通人不同,来来往往他们交往了有十几年的时间。
有一天长桑君
把扁鹊叫到一边,看四下没人便对他说:“我有秘传的医书,我年老了,想传给你,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
”扁鹊说好吧,我一定按照您的意思办。
长桑君这才从怀里拿出一种药交给了扁鹊,说你用草木的露水送服下这种药,三十天之后你就能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了,然后才把秘传的医书也交到了扁鹊手上。
办完这件事以后,长桑君就不见了,说的好像是仙人一样。
如果从这个故事上看,扁鹊似乎是得到了仙人的传授,我认为不然,任何技能没有快速学会的捷径。
扁鹊和长桑君相处的十几年里,也是在一点一滴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随后扁鹊便成为了一名悬壶济世的大夫,履行救死扶伤的使命。
扁鹊有时候在齐国行医,有时候在赵国行医,在赵国的时候,大家都称呼他为扁鹊,扁鹊这个称呼出自上古的神医之名。
晋昭公在位时,众多大夫的势力强大,而国君的力量衰弱。
这个时候晋国当权的是赵简子,虽然赵简子只是个大夫,但是却大权独揽。
不过他生病了,一连五天都不省人事。
大夫们都很担心,于是便找来了扁鹊,让他给赵简子医治。
扁鹊查看了赵简子的病情后,对前来询问病情的人说没有什么问题,赵简子的血脉都很正常,你们不要大惊小怪的。
以前秦穆公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他昏迷了七天才醒来,醒来后就说自己见到了天帝,天帝告诉他晋国将五代混乱下去。
依我看赵简子不出三天也一定会自己醒过来,并且也会说一些话。
过了两天半,赵简子果然自己醒了过来,说见到了天帝,天帝和他说晋国会一天天衰弱下去,到了第七代的时候就会灭亡,秦国人将打败周人,但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的政权。
左右的人把扁鹊对他病情的诊断告诉了他,赵简子便赐给了扁鹊四万亩田地。
因病施治,起死回生。
讳疾忌医,多疑无断。
后来扁鹊经过虢国,听人说他们的太子死了,便到了王宫,问太子得了什么病?一位喜好医术的中庶子向扁鹊描述了虢国太子的症状,并表示太子已经死翘翘了。
扁鹊又问太子是什么时候死的?中庶子说是上午死的,扁鹊说快带我去见虢国国君,我有办法让太子起死回生。
中庶子一脸的错愕,半天说不出话来,但还是带扁鹊去见虢国国
君。
虢国国君听说扁鹊来了,十分高兴,他对扁鹊说我早就听说过您的大名,只是我们是个小国,没有奢望过能得到您的帮助。
今天您能来救太子,我从内心感谢您对我们虢国的帮助!说完毕竟声音哽咽,泣不成声了。
扁鹊说太子得的病叫做“尸蹶”,主要是阴阳失衡导致的脉象混乱脏器受阻,才会气血衰败看上去像是死了一样,但还有的救。
说完扁鹊便从百会穴下针,不一会儿,虢国太子就苏醒过来了,进一步调和阴阳,又吃了二十几天汤药,虢国太子就恢复的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因此天下人都认为扁鹊能让死人复活,扁鹊说不是我能让死人复活,而是他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让他恢复健康罢了。
扁鹊到了齐国,见到了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齐桓公用招待宾客的礼节接待扁鹊。
扁鹊在朝堂上见到齐桓公后说,你有小病在肌肤和肌肉之间,如果不及早治疗的话就将深入体内,齐桓公笑着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王宫后,齐桓公对身边的人说医生喜欢功利,想把没有病的人说成有病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过了五天之后,扁鹊又来见齐桓公,扁鹊说您的病现在已经在血脉里了,不治就要深入体内了,齐桓公说我没有病。
又过了五天,扁鹊去见齐桓公,他说您的病已经在胃肠间了,不治将更加深入体内。
齐桓公很不高兴,一句话也没有说。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齐桓公,见到齐桓公后,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掉头就跑。
齐桓公派人追上扁鹊,问为什么一言不发就走了。
扁鹊说齐桓公的病灶已经深入骨髓了,就算是神仙也没有办法了。
又过了五天,齐桓公病重,于是急忙派人去找扁鹊,这个时候扁鹊已经逃离齐国了,不久之后齐桓公就不治身亡了。
齐桓公死在自己的多疑,这和他个人的成长环境是有关系的。
如果他能够相信扁鹊的话,及早医治的话,就不会让病情越来越严重了。
病人们忧虑的是为什么疾病这么多,医生忧虑的是为什么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么少。
所以有六种患病的情形是不能医治的,第一是为人傲慢不讲道理的不能医治;第二是轻视身体看重钱财的不能医治;第三是衣着饮食不能调整规律的不能医治;第四是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不能医治;第五是身体羸弱,不能用药的不能医治;第六是迷信巫术
不相信医术的不能医治。
有上面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医治。
扁鹊云游食海,按照各地不同的风俗,改变自己医治范围。
由于治好了秦武王的病,得罪了秦国的太医令李醯,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担心扁鹊取代自己的位置,就派人假扮成猎户刺杀了扁鹊。
现在中医的诊脉法,都是按照扁鹊的理论和实践。
晋朝之前,中国最著名的正牌神医非扁鹊(秦越人)、仓公(淳于意)、董奉、华佗、张仲景五位莫属。
神医往往被获救的病人视为再生父母,实际上,他们与死神掰腕子,以乐观的态度去看,也只有不到三成的胜算。
神医屈指可数,扁鹊的表现尤其抢镜,他留下不少传奇故事。
中医治病,望闻问切是基本功。
在《韩非子·喻老》中,扁鹊的洞察力十分惊人。
他寓居蔡国,在宫中行走,发现蔡桓侯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对方要赶紧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蔡桓侯讳疾忌医,竟怀疑扁鹊夸大其词,是想捞取厚利。
过了一段日子,蔡桓侯病入膏肓,扁鹊自知回天乏术,赶紧逃出蔡国,他可不干那种把死马当活马医的蠢事。
这就证明,扁鹊所言不虚,他并没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扁鹊认为,良医悬壶济世,若想妙手回春,就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病情要发现得早,二是病人要配合得好。
然而世间的疾病繁多,治疗的方法有限,所以神医也会声明“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六者有其一,就已难于措手,而某些病人身兼数项,蒙着头往死路上狂奔,纵然世间一百个神医赶来会诊,也注定救不了他们的小命或老命。
扁鹊精通医术,善治疑难杂症,无论在哪儿,病人都对他感恩戴德,视若神明。
但他的天才使一些居心不良的庸医恼羞成怒,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见识了扁鹊的高超医术之后,自愧不如,竟然妒火中烧,派人刺杀了扁鹊。
疾病难治,人心更难治。
李醯患“妒贤病”而行凶,肯定无药可
医。
对照扁鹊的“六不治”,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身心与“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形羸不能服药”和“信巫不信医”有没有瓜葛?讳疾忌医的人,又到了“六不治”的绝境,就算他们“有幸”找到所谓的“神医”,也绝对不会巧遇起死回生的奇迹。
扁鹊施针图拓片(山东微山两城山出土东汉画像石,现存曲阜孔庙博物馆)
今天来说说两个神医的故事。
一个是扁鹊秦越人、一个是仓公淳于意。
扁鹊的名头,大家都知道一些,对于淳于意,应该比较陌生。
现在人一般是这样:越是有点名气的,就越是有兴趣去了解,对于以前没听说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了。
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所以,尽管在《史记》的这个“拼盘”列传里面,扁鹊所占的比例远远比不上淳于意,但还是以扁鹊的故事为主吧。
一、姓名之谜。
扁鹊,肯定不是他的本名。
史记上说,扁鹊真名叫秦越人,姓秦,名越人。
这个名字听起来怪怪的。
有人考证说,扁鹊还有一个名字叫卢医,但这是代称,因为他出生地是卢国,他在当地行医很长时间,所以人们叫他卢医。
按这个道理,秦和越都是两个国名,所有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也不是他本名,可能他爹是秦国人,他妈是越国人,对
不对?扁鹊死前一直呆在秦国,估计就是去寻根去了。
反正古人的名字很怪,不是有一个著名的铸剑师叫徐夫人么?那可是一个大男人,不是“夫人”。
当然,不管他本名叫什么,反正后来人们就叫他扁鹊了。
扁鹊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传说黄帝时期,有一个名医,长得像个鹊子,医术很高超,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给人们带来了健康和幸福,人们很感谢他,就说他像一个喜鹊一样,飞到哪里哪里就会平安,于是尊称他为扁鹊。
秦越人出名了,但他又不说自己叫什么名字,于是人们就把扁鹊这个“尊号”套到了他的身上。
二、籍贯之谜。
相对于其他谜来说,籍贯之谜算不了什么大事,反正史记上说他是渤海郡郑地人。
又有说他是谟地人(今河北任丘),还有说是卢国人(今山东长清),至于史记里面的“郑”,就有点说不清了,难道是郑州?那里离渤海远得很哦。
但凡是个名人,现在都要争一争他的出生地,比如西门大官人金莲小娘子,都争得个不亦乐乎。
好吧,老衲知道你们不关心,说下一个。
三、时代之谜。
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史上没有明文记载,后来有人推算出大概是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
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其实是被齐桓公和蔡桓公给搞蒙了。
中学的文言文里面便有一篇《扁鹊见蔡桓公》,史记里面说的是齐桓侯,你看,古人就是这么乱。
如果真要说是蔡国的君主的话,因为蔡国是一个侯国,不可能称为蔡桓公的。
如果说是蔡桓侯,那可是在前714年-前695年的时候,比通常所说的扁鹊的在世时间要早四百年左右。
幸好有知识渊博的人考证出来,这里的不管是齐桓公、蔡桓公还是齐桓侯、蔡桓侯,都是指的前400-前357年的齐国君主田午。
田午在历史上号称齐桓公,不过这个齐桓公和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不一样,那一个姓吕或者说姓姜,是姜子牙的后人。
这个是后来姓田的推翻了姓姜的,取而代之的政权,国号还是叫齐,国力还是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