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意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

一般的人本主义者以抽象的人为其出发点,而唯物史观则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的。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想,就是它的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们共产主义者的以人为本的最高标准。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工作原则与管理原则,已经被人们所接受。

仍然有争议的问题是以人为本有没有社会历史观的意义。

对此,我认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历史观回答的首要问题是:人与外部世界(人的世界、人的社会)的总体关系。

这一总体关系包括:人的存在从何而来?社会和历史又从何而来?历史
是谁创造的?处于纯粹自然状态的人不是作为人的人。

人是通过劳动实践(人的自主、自觉和自为的活动),在遵循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按照人的方式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人化,从而造成人的正常生存条件,创造出人的世界、人的社会。

人由此摆脱纯粹自然状态,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成为作为人的人。

这就表明,人是唯一由人的劳动而摆脱纯粹动物状态的生物。

同时,人的社会、人的历史、人的世界也不是任何超人的创造,而是人的创造。

人与人的世界存在着内在同一性。

如果说,劳动实现着人与自然的统一,那么体现这种统一的人的世界、人的社会当然就应坚持以人为本。

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以人为本具有以下一些独特内涵:
第一,唯物史观体系本身就包含以人为本,它们融为一体,并非从历史观的外部另加上去的。

而学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命题则有从唯物
史观外部予以补充的意味。

如果马克思历史观体系只是一堆规律的汇总,不包括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价值诉求、取向,那么“外补论”也许有合理性。

但真正的唯物史观全部内容都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结合、融合,所以,作为价值诉求、取向的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以人为本当然要从人出发。

一般的人本主义者以抽象的人为其出发点,而唯物史观则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的。

所谓现实的人,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

由于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才创造了受客观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现实的人的世界、人的社会。

也正是因为现实人的物质性的行为是受一定的思想、观念、欲求和需要指导的,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必然要在适合自己主观需要的形式上来把握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力求体现人的超越现实的需求。

所以,离开了这个现实的人,就不可能理解唯物史观的合规律性与合目
的性结合的本质。

基于两种不同出发点的“人”,在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之间就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分歧。

例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宣布: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建立在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唯物史观则认为:人作为目的与人作为手段是无法分开的。

人固然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但现实的物质生产规律却迫使人们认识到:任何人都不可能独自实现自己的目的,他必须把他人当作自己生存的条件。

同样,他自己也是他人达到其目的的手段。

这是一种相互关系。

在其中,人人是目的,人人也是手段。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在目的与手段问题上能够坚持辩证观,要归功于它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而抽象人本主义之所以在人是目的与人是手段问题上坚持形而上学的观点,也正是由于离开了现实的人的立场。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想,就是它的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

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以人为本应当
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当前的日常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二是在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中,始终向人民群众宣传我们党的远大理想———“解放全人类”,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们共产主义者的以人为本的最高标准。

前者是当前具体工作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后者是长远的、需要许多年艰苦奋斗才能为其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的未来价值理想。

对于后者,我们不能因为其长远性而忽视它。

应当看到,在马克思的学说中,以人为本正是这个学说的伟大人性和强烈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