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血封喉 桑科见血封喉属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血封喉桑科见血封喉属植物
见血封喉(学名:Antiaris toxicaria Lesch.),又名箭毒木、毒箭木、剪刀树等,是桑科、见血封喉属常绿乔木。
高25-40米,胸径30-40厘米,大树偶见有板根;树皮灰色,略粗糙;小枝幼时被棕色柔毛,干后有皱纹;叶椭圆形至倒卵形,幼时被浓密的长粗毛,边缘具锯齿,成长之叶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至浅心形,两侧不对称,表面深绿色,疏生长粗毛,背面浅绿色,密被长粗毛,沿中脉更密,干后变为茶褐色,侧脉10-13对;叶柄短,被长粗毛;托叶披针形,早落;
见血封喉花雌雄同株,雄花序托盘状,肉质,腋生,具短柄,围以覆瓦状排列的苞片;雄花花被裂片4稀为3,裂片匙形,覆瓦状排列,雄蕊3-8枚,直立,内藏,无退化雌蕊;雌花单生,藏于梨形花托内,为多数苞片包围;果肉质,具宿存苞片;种子无胚乳,外种皮坚硬,胚近球形;花期3-4月,果期5-6月。
见血封喉属同属共有4种3变种,全球分布于热带非洲、印度、马来半岛地区。
中国仅1种见血封喉树,产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广西、云南南部,多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雨林中。
见血封喉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由于主要分布在热带,人们多用来涂抹箭头来防备和狩猎猛兽,后来也应用在对敌作战中。
据史料记载,1859年,东印度群岛的土著居民在和英军交战时,用见血封喉汁液涂抹箭头,中箭者纷纷倒地不起,对英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力。
见血封喉树具有毒性的是其分泌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如果不小心让它进入眼内,眼睛顿时就会失明;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心率失常导致),肌肉松弛,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对此,西双版纳民间有一说法,叫作“七上八下九倒地”,意思是走不了几步就会毒发而死。
因为此种树汁毒性巨大,所以人们形象的命名为“见血封喉”树。
见血封喉树虽然有剧毒,然而分布地少数民族却巧妙予以利用。
比如该树树皮很厚,纤维细长柔韧,人们通过浸泡、敲打,去毒脱胶,然后制作成服装和褥垫之类的生活用品,既舒适又耐用。
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妇女还用这种毒汁来治疗乳腺炎,因而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见血封喉如此剧毒,用什么可以解毒?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自然界的神奇之处。
中了见血封喉之毒,可以用“红背竹竿草”解毒。
这种植物大多分布在见血封喉树周围,植株细长,状如小草,叶红绿色。
这点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在剧毒植物旁边就有解毒良药,相生相克,这是所谓的大自然的奥妙所在吧。
关于红背竹竿草是什么科属植物,很遗憾,笔者查了很多资料,然而却没有找到,只是有几张图片可以参考。
这点不能不说我们植物研究有待提高,如此知名度之高的解毒良药,竟然没有资料介绍和专业研究成果,就连最简单的科属形态特征都是一笔带过,含糊其辞,这不能不让人遗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文章在红背竹竿草的配图中,采用了“变色木”的图片,这肯定是个错误!因为变色木原产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我国属于引进品种,并非原产地,因而见血封喉树周边不可能野生变色木,而且变色木也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因而不要轻信某些未经证实的文章。
见血封喉树以前多散落在乡间山林中,因而除了当地居民,很少有人关注,近些年随着森林资源调查的深入,逐渐发现更多的见血封喉树的种群分布,有的甚至几百年的树龄,现在已经被列为省级保护物种。
不少被发现的树边都会有名牌标注有剧毒,避免有人不知道误采误食。
见血封喉树具有剧毒,然而,人们可以利用见血封喉树的毒性来开发相关药物,从而治疗疾病,为人们服务;另外关于红背竹竿草,不要人云亦云,却不去探究根源,希望提醒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能够对之进行认真研究,首先搞清楚形态特征,其次是解毒的药理药性,我想这个对人类和社会是非常有益的事情,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