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 文言文的专项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隐天蔽日.夕日.欲颓
B.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C.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D.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素湍绿潭战则.请从
B.春冬之.时求之.下流
C.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飞漱其.间其.真无马邪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再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夏季水流的湍急。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春冬之时的清幽景色。
D.最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三峡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
1.A
2.A
3.B
4.(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的趣味。
【解析】
1.A项意思同为“太阳”;B项白色的/未加装饰的;C项极/断;D项所以/旧的。
2.A项意思同为连词“就”;B项助词,的/代词,代石兽;C项连词,如果/介词,从;D 项代词,代山峰/表加强诘问语气。
3.B错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略无,毫无。
阙,通“缺”,中断。
良:实在,的确,确实。
【点睛】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到了夏天水涨,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绝了。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
中间间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速度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
每到天刚晴或刚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长叫,甚是凄凉。
空荡的山谷里回声阵阵,悲哀的啸声久久不消。
所以渔夫和船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
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
....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
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有删改)
1.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
3.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5.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
【答案】
1.照片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
2.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人;懂得读书“能养人精神”的人。
3.)举例论证;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
4.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阅读可以收获知识与智慧,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能够坚定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让人生之路无限广阔;阅读必然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有外在的改变)
5.曾有一段时问,学业考试复习让我忙碌不堪,心生抱怨,我读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书中福楼拜在忙碌中依然会捕捉生活之美,这种做法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懂得了“人可以忙碌却不可庸碌”的道理,在忙碌中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310.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本题作答时要注意答题内容的全面。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3.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
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本题列举“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的事例,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分论点分析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对题目的理解。
本文的题目是运用了比喻的说法。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这里用来喻指阅读给人带来的各种各样改变。
本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即可作答。
5.试题分析:主观性试题。
根据文章所阐述的阅读的目的和意义,选择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认知,从中悟出生活的道理或哲理的事例即可。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
1.A
2.C
3.B
4.C
【解析】
1.A朗读节奏划分正确。
其它几项改为: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C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从”之意。
A引出处所,可译为“到”。
B引出处所,译为“在”。
D引出比较的对象“余”。
3.B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A与D“困”与“衡”翻译错误,应分别为“忧困”与“阻塞”。
C“作”翻译错误,应为“有所作为”。
4.C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说明了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也就是“生于忧患”的道理。
【点睛】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释)①某: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焚烧。
③睽: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流畅,痛快。
⑦解舟:退居江湖。
⑧奉谢: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家乡
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
D.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5.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
故理解有误的是D.
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故此断句为: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的赏析。
“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
据此作答。
4.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165.此题考查的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
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
据此作答。
译文: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
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
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
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
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
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
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
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
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
王安石说:“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
”少述说:“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
” 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
此后,人
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5.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短文两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 耸入
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
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盖: 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
1.D
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①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 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
1.D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
改为:①盖竹柏影也。
盖:表示原因或推测,译为“大概”或“原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亦”:也。
“寝”:睡觉。
“相与”:一起,共同,一同。
还有“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考查对重要语句的言外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语气里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也引发一种感慨,感叹,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自己能陶醉于美景的得意之情。
同时也暗含着归隐志趣。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6.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①,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②患之,告苏代。
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③,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④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
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
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
”公仲曰:“善。
然吾使者已行矣。
”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
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⑤,不通其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选自《战国策·西周策》,有删改)(注释)①雍氏之役:楚国攻打韩国雍氏。
②周君:西周国君,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③公仲:姓公仲,名侈。
④昭应:楚国将领。
⑤节:古代出使外国的凭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韩氏罢.于兵罢:通“疲”,疲惫
B.寡人请以国听.听:听从
C.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益:增加
D.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卒: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