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级创新班教师用书第12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学弈》和孟子
一、本课课型
新课讲授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小古文,了解道边苦李和破瓮救友的故事。
学习两篇文言文,积累“尝”“游”“唯”等常见字的意思。
2.通过学习两篇小古文,学习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三、教学设计
课前
(一)古诗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二)了解诗人
王驾: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
(三)重点词语理解,感知情感
1.重点字词理解: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豚栅:猪栏。
鸡栖:鸡窝。
扉:门。
2.译文: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
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3. 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
江南农村风俗画。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
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
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
“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
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
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
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
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
可见笔无旁鹜。
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
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
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四)再读古诗,熟读成诵
一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二读:教师引读,读出节奏
三读:师生齐读,读出情感
四读:学生背诵,熟读成诵
课中
一、“思绪飞扬”导入
1.教师:你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在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聪明的小朋友,他们聪慧过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了解他们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二、范文引路,读中学写
2.小古文阅读:《破瓮救友》。
(1)读文章:准音、通顺、有节奏、有感情
①学生有节奏地、大声地、准确地朗读这篇小古文。
②师配乐范读。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此环节,教师着重帮助学生解决不会读的字词,同时教会学生划分节奏)
③学生练读。
④指名读,或者全班齐读。
(3)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①以读促悟。
默读文本,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释义文意。
A.同学们结合“注释”,3-5分钟时间,自己翻译文章。
有不懂的先标注出来。
B.5分钟时间,小组内再互相解释,翻译下文章。
C.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翻译小古文,并教授小古文翻译方法。
板书:小古文
阅读方法:1.读文章:准音、通顺、有节奏、有感情
2.翻译文章:①联系“注释”“生活实际”“时代背景”等
②举一反三法
③组词法
3.知晓文章中心思想
③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④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⑤如果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
4.学生完成习题
5.教师多形式的评讲、修改
参考答案
《破瓮救友》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是手不释书自是:从此以后
②群儿戏于庭于:在
③众皆弃去去:跑
④破之之:指水缸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2)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3.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遇事从容镇定,善于先办法解决问题,乐于助人的品质。
《道边李苦》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曾经)
(2)竞走.取之(跑)
(3)唯.戎不动(只有)
(4)信.然.(果然这样)
2.请翻译以下三个“之”在文中的意思。
(1)诸儿竞走取之.(指李子)
(2)人问之.(指王戎)
(3)取之.,信然(指李子)
3.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下列句子。
(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小孩们争着跑去爬上树摘果子,只有王戎没去摘。
(2)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有人问他怎么回事,王戎说:“这树长在大路边,果子竟然还有那么多,一定是苦的。
”有人一尝,果然是苦的。
要我们学会留心观察,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并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推断出内在的联系。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思考,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