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燃料及其利用(提高)知识讲解及答案经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总复习∶燃料及其利用(提高)知识讲解及答案经典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各地积极行动,落实措施。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
C.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C、化石燃料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可减少使用,不能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错误;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减少空气污染,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故选C。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3.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合理的是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B.物质燃烧一定要点燃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答案】C
【解析】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错误;
B、物质
燃烧不一定要点燃,如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然,错误;C、将煤块粉碎,增大了煤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正确;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

故选C。

4.下列知识的归纳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详解】
A、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是CO,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NO2,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故A正确;
B、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B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故形态不同,硫原子和硫离子质子数相同,都属于硫元素,CO、CO2每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故C正确;
D、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汽油洗油污是溶解,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但不是酸性气体,汽油洗油污是溶解,而洗洁精洗去油污是乳化作用。

5.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盐酸;③硝酸铵和水;④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A.①②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需要瓶内部压强增大,途径有:(1)温度升高、(2)产生气体。

【详解】
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
①正确;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②正确;
③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不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③错误;
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④正确;
综上,①②④能使图中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

答案选B。

【点睛】
注意固体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遇水会放出大量热,硝酸铵、硝酸钾溶于水与吸收热量。

6.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失火,文化损失惨重令人痛心。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直接用水灭火B.图书档案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C.锅内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D.酒精洒出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对于电器火灾是不能直接用流水扑救的,易触电,不安全;故错误;
B、根据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资料室失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正确;
C、锅中油起火时立即盖上锅盖,采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方法灭火;故正确;
D、洒在桌上的酒精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采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方法灭火;故正
确;
故选:A。

7.今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种化合物B.一种高效清洁能源
C.一种可再生能源D.一种可以燃烧的固态水
【答案】B
【解析】
A、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B、可燃冰的热值高,完全燃烧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正确;
C、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不是水,错误。

故选B。

8.为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下列建议不可行的是
A.严禁随意焚烧秸秆,以减少PM2.5的排放
B.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防水体污染
C.大力开发和使用风能、太阳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D.分类回收垃圾,以促进资源再生和保护环境
【答案】B
【解析】
A、严禁随意焚烧秸秆,可以减少PM2.5的排放,故A说法正确;
B、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不能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故B说法错误;
C、使用清洁能源,可以保护空气,保护环境,节约化石燃料,故C说法正确;
D、分类回收垃圾,可以节约资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9.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B.燃烧必须有氧气参与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可燃烧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答案】D
【解析】
A、天然气泄漏时禁止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行为,打开排气扇,可能产生火花,导致爆炸,错误;
B、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错误;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一定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得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

故选D。

10.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楼住宅发生火灾,可使用楼内电梯逃生
B.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将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高楼住宅发生火灾,不能使用楼内电梯逃生,以免被困其中,故选项错误;
B、可燃物燃烧除要达到着火点外还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错误;
C、着火点不能改变,水灭火是降低周围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错误;
D、将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不能降低,降低的是可燃物周围温度。

1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12.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 )
A.禁止烟火B.当心爆炸
C.剧毒D.禁止拍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室可以拍照,烟火,爆炸,剧毒都是必须注意的。

故D正确。

考点∶考查易燃易爆物质的相关知识。

13.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答案】A
【解析】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A正确;
B、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以防煤气中毒,故B错误;
C、燃气泄漏时不应点火检查,以防爆炸,故C错误;
D、森林游玩时不应乱扔烟头,以防火灾,故D错误。

14.野营篝火时通常将木材架空,其目的是( )
A.方便添加木材 B.升高木材的温度
C.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D.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
【答案】D
【解析】A、将木材架空是为了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是为了方便添加木柴,错误;B、将木材架空不能升高木柴的温度,错误;C、木柴的着火点不能降低,错误;D、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木柴燃烧,正确。

故选D。

15.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且周围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

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

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详解】
A、实验1中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1和2中都是热水,温度并没有变化,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且周围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及能否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

16.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

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正确;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正确;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使燃烧物与可燃物隔绝,正确;
D、汽油、酒精着火不能用水灭火,错误。

故选D。

17.“绿色化学”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的有机化工原料.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不可能是( )
A.甲醇(CH4O) B.乙醇(C2H6O)
C.甲醛(CH2O) D.乙酸(C2H4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则生成的有机物中C、O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1的整数倍,H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2的整数倍,才能保证CO和H2合成有机物时没有元素浪费。

乙醇(C2H6O)中C、O不能满足同时是1的整数倍的要求。

选B。

18.如图表示广州市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硫等元素,煤是清洁燃料
B.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C.家用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煤主要含有C 元素,还含有少量的H、S 等元素,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等污染性气体,造成酸雨.故而煤不属于清洁燃料,错误;
B、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加工而来的,是一种化工产品,正确;
C、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正确;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正确.故选A.
19.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是正确的表述;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热空气或有毒气体吸入鼻孔;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故答案选择D
20.今年世界环境日,我国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的主题。

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活动主题的是
A.倡导环保低碳生活B.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C.循环高效利用资源D.鼓励乘坐公共汽车
【答案】B
【解析】
A.倡导环保低碳生活,正确;B.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错误;C.循环高效利用资源,正确;D.鼓励乘坐公共汽车,正确。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