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镍都金昌民俗风情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镍都金昌民俗风情简介
金昌因产镍而称镍都,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

它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以念卷、小调、山歌、皮影木偶、盲人说唱、灯会、庙会等为主的艺术表演形式。

地处戈壁沙漠交汇处的金昌市,有草原、绿洲、沙漠、戈壁、同时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现的古文化遗迹就有203处,其中史前遗址29处,古墓葬43处,古城址17处,古建筑94处,石窟及石刻17处,形成了以三角城遗址、鸳鸯池遗址和乱墩子汉墓群为代表的沙井、马列家窑文化;特别是古罗马十字军东征落户永昌骊靬城,形成了极富传奇色彩的骊靬文化;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长城、烽燧、水泉堡故址为代表的边塞文化,同时构成了以钟鼓楼、圣容寺塔、北山岩画、西夏文为标志的著名的丝绸之路文化;丰富的文化遗迹同独特的地理构造孕育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金昌的特色小吃羊羔肉颠卷、手抓羊肉做工精湛、色香味俱全定会让你留连忘返。

一.毛卜喇“卍”字灯
“卍”字灯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特色,闹灯时选一空场地,按灯谱栽杆横竖各49排,每排19杆,共361根成方形,灯场中竖—高7— 8米的木杆,高挂大型花灯一盏,其余灯上挂360盏小花灯,杆间按图谱用绳子联结,构成通路回转盘旋的迷宫,晚上点燃花灯。

彩门对面竖彩灯6盏为屏障,前方置“一”365盏灯的鳌山,按次排祝福的字样,闹灯时编排社火顺道盘舞,热闹异常。

卍”是梵文,含义为“吉祥之所集”。

释伽牟尼胸部年示的“卍”字,是“瑞相”和“万德吉祥”的标志,相传“卍”字灯会是明代甘肃永昌毛卜喇人从京城引进,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二.永昌节子舞
俗称打节子,又名霸王鞭。

节子舞由4人到几十人表演,节子用长80厘米的木棍做成,画彩,中缕孔串古铜钱,舞时“嚓嚓”做响。

有“串花子”、“虎抱头”“打四门”等套花,伴随鼓点,亦武亦舞,变幻莫测,相传由古时骊靬人的“鱼鳞阵”演化而来,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三.永昌称春节为“过年”
旧时除夕清扫庭院,贴春联,设坛焚香祭祀祖宗神灵,烧纸钱。

日暮,点灯笼、放鞭炮,守岁至子夜,以长幼次序列坐炕上,食大块带骨炖肉,一日“团年”二日“装仓”。

食毕,晚辈给父母跪拜叩头,并续香添灯油,全家通夜不眠,称“熬寿”或“守岁”。

妇女“熬寿”时包饺子,以备初一食用。

鸡鸣时,家家放鞭炮,拜年。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看戏,闹社火。

一般到初七日才开始生产活动。

四.秧歌·社火
秧歌、社火在金昌地区流传已久,为主要民间文娱活动。

秧歌主要有行列队扭唱和坐场子表演两种形式。

秧歌队一路行走随鼓点扭跳,每到一地便选择较大的场地拉开场子坐场表演,表演者为旦角、生角、毛女子或高跷队,所用道具为扇子、手帕之类,由二胡、三弦、碰铃、锣、鼓等伴奏,较流行的曲子有《下四川》、《小放牛》、《张连卖布》、《钉缸》、《十里亭》等数十种。

社火一般以扮演传统节目和杂耍为主。

一般由100人左右组成,主要内容有高跷、狮子、龙灯、旱船、竹马、鼓子、锣、节子、柳翠戏大头和尚等,特别是清河地区的鼓子(太平鼓)、狮舞威武勇猛,西河地区的节子(霸王鞭)、竹马子技巧娴熟,城郊以龙灯和唱小曲子取胜。

五.元宵灯会
元宵灯会在金昌地区已有很久的历史,每逢正月十三至十五日夜必展元宵花灯,城内各商号和居民门首皆悬挂花灯。

花灯种类繁多,有宫灯、纱灯、走马灯、人物灯、花虫鱼鸟灯、飞离走兽灯等。

在民间灯会中最有名的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毛卜喇“卐”字灯会,是在明洪武年间自北京传入。

灯会依序设三百七十五盏灯,各挂于2米高的木杆上,用彩纸、纱绸剪贴,绘有山水、花鸟、人物故事、吉祥言语等,木杆之间用绳连接成“卐”字形,故称“卐”字灯。

灯会设有进
出门,内部曲折迂回,观灯者从入口鱼贯而入,在场内按路道辗转徘徊,串完所有通道后,由出口依次走出,绝无交叉相撞现象。

整个灯会每晚锣鼓喧天,灯火辉煌,邻近村民云集,热闹非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