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政制度的继承和创新方面,浅析隋朝为何能够出现“国计之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财政制度的继承和创新方面,浅析隋朝为何能够出现“国计
之富”
隋朝之富,纵观历朝历代,可与其比肩者少之又少。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详细的数据记载在册的。

比如,据《通典·食货典》上记载,“隋代储资遍天下”。

意思就是说,隋朝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储备物资。

再如,隋朝立国后便在全国各地大兴粮仓,诸如广通仓、常平仓等,这些粮仓存储了超过百万石的粮食,以至于隋朝覆亡后,唐太宗李世民在翻看臣下递交的报告时,仍感叹隋朝“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也就是说,隋朝储备的粮食棉布等物资,还能够天下人再用五六十年。

宋末元初的学者马端临曾在《文献通考·国用考一》中这么来形容隋朝之富的,他说:
按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按照马端临的说法,从秦朝建立大统一帝国开始到宋代末年,能称得上国家富裕的国家,都不如隋朝。

这当然不是夸张。

因为就连隋文帝自己都在感慨“朕既薄赋于人,又大径赐用,何得而也?”
由此来看,隋朝之富,可见一斑。

隋朝疆域图
那么,在结束了169年的动荡与分裂、战乱与割据,从而接过南北朝政权接力棒的隋朝,它“富”又是如何实现的?隋文帝在位的短短二十四年里,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让新生的帝国迅速摆脱贫困、走上富庶之路的?
今天,我将会从隋朝财政制度的继承和创新方面,来向大家解析隋朝得以“国计之富”的原因。

隋文帝像
一、继承和改革南北朝先进的制度设计,牢牢掌握土地与人口的统治权,把稳帝国财政之“基”
隋朝作为一个大陆国家,想要达到国家富庶、政权稳定的目的,
有两样东西是它必须牢牢掌控的,一是土地,二是人口,这二者缺一不可。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土地,是国家财政之来源;人口,则是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的唯一途径,或者称手段。

为此,隋文帝在立国之初,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共同发力,来保证隋朝的经济稳定、百姓长居久安,达到把稳财政之“基”的目的。

那么,隋文帝做了哪些事情呢?
一是重颁均田令,将土地收归国有,再由国家进行分配;二是检括户口,清查在地方豪族家中的“荫户”,增强对人口的控制力度;三是轻徭薄赋,通过减轻赋税和力役,给予底层百姓从事耕作所需的时间,提高耕作效率。

下面就一一来看。

古代农民劳作
•第一,重颁均田令。

均田制并非隋朝的制度创新,而是南北朝的实践产物。

但是,均田制却在隋朝得到了较为彻底的执行。

隋文帝在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便颁布了均田令。

在《隋书·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

奴婢依良
人,限数与在京百官同。

丁牛一头,受田六十
亩,限止四牛。

又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

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不在还受
之限。

非此田者,悉入还受之分。

也就是说,一名成年男子会得到国家授予的八十亩亩田地来种植谷物(露田),妇人一人则得到四十亩。

每一头耕牛会得到六十亩的田地,达到四头牛为上限。

同时,还会给每名成年男子二十亩的桑田,种桑树五十根、榆树三根、枣树五根,桑田不再交还给国家,但是其他的田地需要到龄交还。

除此之外,隋文帝还将授予百官的永业田亩数作出了严格规定,上限为一百顷,下限为四十顷。

通过重申国家对土地的产权、严格管控田地分配的方式,隋朝不仅对全国土地有了更为准确地认识,它的国土利用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同时,在均田令的诱惑之下,许多为逃避前朝苛捐杂税而选择成为“荫户”的农民,也逐渐有了脱离豪族荫庇、自立耕田生活的意愿。

古代耕作
o第二,用行政手段检括户口,来消除户口隐漏的现象。

自东汉以来,地方豪族逐渐兴起,随着朝代更迭、战乱频仍,许多的农户都沦为这些地方豪族的“荫户”,也就是说,地方豪族为农民提供必要的保护和口粮,作为回报,农民把应交给国家的税交给他们。

在《关东风俗传》中记载:
瀛、冀诸刘,清巧张宋,并州王氏,濮阳
侯族,诸如此辈,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续,
比屋而居。

也就是说,像这些的刘家、张家、宋家等地方豪族,一家就有将近万人的规模,炊火升起的烟连绵不绝,居住的房屋更是一连成片。

如此一来,岂不就成为了国中国、家中家了?因此,隋文帝便采用“大索貌阅”“输籍定样”“三长制”的方式,来清查隐漏之户。

所谓“三长制”,就是“五家为保,保有长。

五保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

畿外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以相检查焉。

”目的就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

通过三长制,隋帝国可以有效管控基层,不因地方豪族乡绅导致“皇权不下乡”。

所谓“大索貌阅”,就是配之以大搜捕行动的、全国性的户口检查。

据《隋书·食货志》中记载: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
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

大功已下,兼令析籍,
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也就是说,大索貌阅,就是在统治区内,严格清查隐漏户口,按照人的相貌来核实年龄,分别建立户籍,一旦发现了户口对应不上,那么“里正”和“党长”就要受到分配远方的惩罚。

所谓“输籍定样”,就是一种分辨农户大小和制定相应纳税标准的一套办法。

在《隋书·食货志》中记载:
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
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

也就是说,每年的正月用五天的时间,县令开始巡察,让百姓五党或者三党为一团,根据特定标准制定农户纳税的份额。

这种办法,使得农户为了又是一种抑制地方豪族、增加农户纳税的一种行政手段。

o第三,轻徭薄赋,促进农业生产。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入住新宫之后,便着手改革赋役制度。

同样,在《隋书·食货志》中记载有着详细记载:
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

减十二番每岁为
二十日役。

减调绢一疋为二丈。

先是尚依周
末之弊,官置酒坊收利,盐池盐井,皆禁百姓
采用。

至是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
远近大悦。

意思就是说,隋朝不仅提高了成年的年龄标准,减少了服役时间,更将盐池盐井开放给百姓,他们由此特别高兴。

在古代,盐作为民生之必需之物品,历朝历代均有官方垄断,平民染指则会引来杀身之祸,但隋朝却能“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这可谓是“让利于民”,却也达到了“民富国强”的目的。

通过均田令的刺激和检括人口的行政手段,再配之以轻徭薄赋,隋朝“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全国人口大量增加,隋文帝从世家大族的手中夺取了一百六十四万之多的人口。

这些大量涌现出来的农民,为隋朝财政收入的增加、最终
达到“国计之富”,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二、创新现有的财政制度,建立相对完善的运储体系,实现“国计之富”
对隋朝这一新生帝国来说,扩大财富来源、把控财富流向只是实现“国富民强”的第一环节,在大量人户收纳国有之时,最为关键的还是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匹配。

为此,隋朝在基本的行政制度和财政制度上开展了大力创新和改革,同时对现有的运储体系进行了有效完善,从而达到了“府藏皆满”之目的。

那么,在基本制度方面,隋朝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革和创新呢?而在财富运输和仓储体系方面,隋朝又做了哪些开创性的贡献?
纵观隋朝历史,它从以下方面设计和改造了前朝的制度体系。

隋朝将三省六部制度确定了下来
•第一,改革“用官制度”,创造性地实行三省六部制。

早在汉代,中央帝国采取的是以丞相制为核心的中央职官制度。

但相权独大一直是皇权“心头之患”。

因此,在此后的百年间,皇权和相权一直处在相互争斗的之中,相权也一直在被改革和分割。

直到南北朝时期,相权被分割成为三部分,后演化成为三省制度,宰相分别由三省长官集体担任。

最终,到了隋朝,三省六部以制度的形式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在《隋书·百官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

又置
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等六尚
书。

……尚书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

令总统
之。

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
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阙。

中书省置监、令各一人,掌出内帝命。

由此,相权由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分割开来。

因三省长官分
工合理、彼此制约,这样做既防止了相权独大危害皇权,又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此条件下,隋朝的各项财政工作也得到高效运转,从地方收缴的税收也能够得到及时、合理的运用。

o第二,建立完善的财富运输和仓储体系。

要想像把财富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完善运储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面。

因此,隋朝自立国之后,非常注重设置仓廪、筑建驰道、开凿漕运。

隋朝建立了强大的财富运输和仓储体系
在《隋书·食货志》中,是这样记载的:
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
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
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
置募运米丁。

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
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

也就是说,隋朝在重要的州府均设置了粮仓,同时还招募了运米丁,及时补充粮仓的缺空。

同时隋文帝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朕君临区宇,兴利除害,公私之弊,情实
愍之。

故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开
通漕渠,量事计功,易可成就。

已令工匠,巡
历渠道,观地理之宜,审终久之义,一得开凿,
万代无毁。

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
运,沿溯不停,旬日之功,堪省亿万。

也就是说,隋朝不仅有粮仓,还要全国的范围之内寻找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开凿水运渠道,目的就是使得官方和民间的货运船舶可以快速达到目的,保证运输效率,节省巨大的开支。

由此一来,通过高效完备的运输仓储体系,隋朝政府可以在丰收之年“观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在天旱之时“开仓赈给”,甚至“当社有饥谨者,即以此谷赈给”,从而达到平抑物价、赈济灾荒、节约财政之目的。

从此,隋朝在短短二十年内,就做到了前朝百余年内才能做到的事,达到了“衣食滋殖,仓库盈溢”。

隋朝粮仓
三、总结
由此观之,隋朝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国计之富”、“储资遍天下”,这不仅由于统治者隋文帝本人躬亲节俭、励精图治,主张休养生息,更是由于隋朝批判地继承和创新了前代之财政制度和职官制度,将隋朝土地和人口从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手中夺取下来,激发了底层民众的积极性,从此有了财富大幅增加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隋朝在注重轻徭薄赋之际,间接增加了人口劳作的时间,使得隋朝民间得到了充分的经济发展。

再加上不断完善财政运输和分配的制度,隋朝的调度运储能力有了极大地提升,以至于社会各地物资充盈、百姓富足、治安有序,最终成为历史朝代中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参考资料:
《通典·食货典》
《文献通考·国用考一》《关东风俗传》
《隋书·食货志》
《隋书·百官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