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拣尽寒枝不肯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拣尽寒枝不肯栖
阿来题字
八大山人《梅花》立轴
八大山人:拣尽寒枝不肯栖
文|那海
八大山人在画什么。

一只翻着白眼的鸟,把头别过去看天;一只蝉,趴在树叶上露出小脸张望;一朵水仙,恰如佛祖拈花一笑;一条憋屈窝火的鱼,却又能逍遥自足;一只眠鸭,有着郁结不化之气;一只立于莲房上的小鸟,似落非落,目光幽微难测;一只猫,一个芋头……是猫,是芋头吗?是,又不尽是。

一个大西瓜,自题诗云:举之须二人,食之以七月。

——果熟香飘的季节啊,好好消受香甜的西瓜吧。

八大的西瓜是这样的寓意吗?不知道。

八大山人《西瓜》
从本质上言,八大就是一个谜。

支离的身世,偈语般的诗文,天书样的题款,看似“哭之”,又似“笑之”的行草署名,种种禅机,盎然四伏,为世人设下谜团。

八大山人是朱耷的号。

他一生号很多,诸如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五十九岁时,索性“不名不氏,惟曰八大”,直至终了。

一个画家被人关注,首先是作品本身。

对于八大山人的读者来说,隐藏在他身后的身世却似乎比画作更有吸引力。

《老残游记》一书序言称,“八大山人以画哭”。

川端康成对八大山人的作品情有独钟,他藏有一幅《群鹿图》,称自己被八大画中“深广的空间与突出的巨岩和大树相对,构图奇妙”以及“森严中渗透着柔软”的意境打动。

在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看来,八大山人的身世应该更受人关注,“人多从其画作见愤世之心”。

八大山人《群鹿图》
经历1644年甲申之变,“国亡,父随卒”,后“妻、子俱死”,作为宁王朱权第九世孙,八大山人从皇族沦为蛰伏山林的亡命者,我们在他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其实是“三月十九”,
这是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的日子。

大明王朝气数已尽,这也是明宗室后裔无法忘却的痛。

宁王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明成祖朱棣的同父弟弟,朱棣起兵靖难时,据传曾与宁王约定,若相助攻下南京,则分天下而治。

朱棣登基后,宁王兵权被夺,且移封南昌,痴迷音律,沉醉清虚,著道学《神隐志》,一切已经另当别论。

明亡后,据《朱氏八支宗谱序》记载,“明祚式微,改姓易氏,匿迹销声,东奔西走,各逃生命。

”身为明宗室后裔,朱耷为隐遁避祸,隐姓埋名,佯狂装癫,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亦僧亦道,一切不过是因果也。

八大山人80年的生涯,近20年在明,60余年在清。

曾伴青灯古佛为僧,也曾在南昌郊外觅得“一个自在场头”的道观,名为“青云谱”。

如果说亦僧亦道30年只是对自己的保全,那么,遗民自居则让他愧叹不已:“愧矣!微臣不死。

哀哉!耐活逃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大清王朝的皇四子胤禛出生,四十五年后,他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雍正。

胤禛出生的这年,八大山人已经53岁,他被临川县令胡亦堂召入官衙,为避效力于清之耻,他大哭大笑,装疯成癫,一个傍晚,撕裂道袍,投火烧毁,独自从临川走回南昌。

这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傍晚。

我们想象八大山人独自从临川走回南昌,大哭大笑,装疯成癫,他的世界豁然放下,自此青云谱的道院也好,青灯古佛的寺庙也好,奇崛的人生体验,均内化为他的艺术,我们看到他的书画取种种物,又破种种相,其笔墨亦愈发清脱幽淡,含蓄蕴藉。

或许,已经到了可以放下的时候,他回到青云谱,度过花甲,62岁那年,他独自住到南昌郊外一间草屋里,名曰“寤歌草堂”,卖画度过余生,八十而终。

八大山人《草书采药寻真五言联》释文:采药逢三岛,寻真遇九仙
八大之画,人谓之“淋漓奇古”,又极具现代感。

他的画,总是着笔于人所不意之物。

八大之前,谁曾画过这样愤世嫉俗的鱼,谁又将“梅兰菊”之岁寒三友之外的西瓜时常入画。

这位出生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画家,他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这是大师辈出的年代。

达·芬奇、米
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级画家应运而生。

犹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从而以最简单的方式将星辰的运转秘密和盘托出,八大也是以最为简洁的方式表现了艺术之美。

他的《双雀图轴》,笔墨竟是如此简约,让人称奇。

八大信手几笔小雀,相向而立,形神必具。

似乎此时笔墨所有的能量,都聚集在这两只毛茸茸的小雀上,无限的空间,顿时压缩在这小小的画面之中。

内在难以言传的郁结的情绪,正与天地万物相接,一种与自然浑融的内力却正在打开。

八大山人《双雀图轴》局部纸本墨笔(75.3 x 37.8cm浙江博物馆藏)
我们看到在双雀站立的地方,无树、无人、无大地,一片清空。

那么,八大想要表达什么呢?此幅题识,“西洲春薄醉,南内花已晚”。

尽管寂寥伤春,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双雀的喁喁私语。

这是普希金的长诗“仿佛是——寂静在细声低语”,它也是在一个绵延的时间和空间中,打开一个广阔的生命空间,以绝对的寂寥,开始迷人的叙述。

人们从八大的作品感觉到的,是一种完全真实,与历史与个人际遇相关的情绪,却又有如他的有段画跋所言的情绪:“每当会心处,欣然独笑......收蒲团,坐片时,更觉悠然神远。

”无疑,更多的人喜欢八大山人的书画,是因为当所有的风云都已散尽,那份平淡与朴拙——依然在。

八大山人《竹石鸳鸯》
八大山人《松鹿图》立轴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是他个人的心灵史,亦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史。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天赋在留白和简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条怒目的鱼比起一个仪态万方的仕女更让读者产生无尽的想象,那么,艺术史上倘若缺少像八大山人这样一个能以自己的人生境遇苍凉入画,又能够独步古今的艺术家,终归是种遗憾。

想想八大的巨幅长卷《河上花图卷》真是精彩。

这是他72岁所作的长卷。

一条精心绘制的花之长河,画面先是一塘荷花,盛景渐渐衰
败,看到卷尾,残荷破败,萧索荒凉,却又遁入无限虚静,人生况味尽在其中。

这幅长卷的书法尤其精彩,以篆书笔法写行草,典型的“八大体”,卷尾所题200余字,以与李白的对话,笔墨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篆书中锋的圆润稳健,消解了内心深处不可言传的郁结,而行草的起落停回,则归于凝重洗练、含蓄空明之中。

八大山人《河上花图卷》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这是八大的自题诗。

越到晚年,越是“涉事而无事”,愤世嫉俗的八大渐渐消退,安静从容、淳厚内敛的八大迎面而来。

八大有许多的爱慕者。

我一个女友很迷八大,丙申五月,专程为了《安晚册》到东京泉屋博古馆,看到的是第六开《鳜鱼图》。

八大山人《安晚册》局部
《安晚册》是八大晚年取南朝宗炳“凡所游履,图之于室”之典故所作的神逸之品,共22开,现藏日本,每年展一次,一次展一开。

看完《安晚册》,要22年,我想她也是乐意的。

《鳜鱼图》只有一条鳜鱼,一副昂首向天、白眼看世的神情。

左上题识为:“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八大山人画并题。


女友说自己看时,心中犹有无边晚霞,霞光映入内心,内心住满水光云影。

他节制又节制,你却早已沦陷。

八大山人《安晚册》之六《鳜鱼图》纸本墨笔(31.8 x 27.9cm日本东京泉屋博古馆藏)
艺术总以直接唤起感情为目的。

如果说陈洪绶唤起的是高古之意,石涛带着他的狂躁开启了他的生机,沈周以平和来构建他的线条,八大则唤起你的深情。

他让你在那些白眼相向的鸟儿、憋屈窝火的鱼身上,默然发现,世事阅尽之后,内在依然可以深埋那么炽烈的情绪。

我也是年龄见长,慢慢读懂八大。

当人生的无奈与孤独感无可复加,如何对自己曾经的热望依然一往情深,并为之耗尽心力,是不容易的。

八大山人这一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幸运的是,尽管“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他手中的这支笔——就像销魂的阅读一样——让他找到了表达的出口,以及安放他的灵魂的方式。

八大山人《鹫梅花图》立轴
那海
那海,原名杨海霞,浙江玉环人。

现居杭州,供职于浙江美术馆展览部。

出版有:《有限的完美》、《华美的冒险》(故宫出版社2012)、《明清后妃的爱恨往事》(故宫出版社2014),《写作的女人危险》(东方出版社2015)。

并有多篇文章散见于《天涯》《大家》《散文选刊》《中国美术报》等报刊杂志。

著有新编历史剧越剧剧本《鲍叔牙》,2015年搬上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