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时,以官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初以门荫得补衡水主簿,被诬去官,优游山水。
至晚年,复补莫州文安(今属河北)尉,为官以清正著名。
为人倜傥,曾游边塞,善写边塞诗,广为流传。
王之涣为著名边塞诗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其与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故事,可见名噪当时。
《全唐诗》仅存诗六首。
【原文】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 。
羌笛何须怨《杨柳》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
【注释】
[1]孤城:指玉门关。
万仞:古以八尺为一仞,此极言其高。
[2]杨柳:古乐府横吹曲《折杨柳》省称,多为伤春悲离、念远怀人之作。
古代常折柳送别,吹笛怨杨柳:即伤离别之意,此泛指哀怨之音乐。
[3]“春风”句:谓边地寒苦,春风不至,暗寓边地僻远、皇恩难及之意。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解读】
诗题一作《凉州词》。
可能是开元五年(717)至十五年之间,至迟不晚于开元二十年,王之涣三四十岁时过玉门关所作。
这是一首边塞诗杰作。
诗人写景时,以“黄河”与“白云”相接,“万仞山”与“一片孤城”相衬,气势开阔,物象壮美,形象鲜明地画出一幅雄奇苍茫、险要荒凉的“塞上图”,奠定了慷慨、悲壮的基调。
三、四句转入写情,以孤城中袅袅一曲《折杨柳》,写尽边地生活的凄凉寂寞。
“何须怨”三字,表面上是劝说边地将士,实际寄托着诗人对征人遭遇的真挚同情,悠扬婉转,含吐不露,与首二句前后呼应,读来更有无限感慨。
王士禛将此诗与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下江陵》、王昌龄的《长信怨》并称,以为“终唐之世,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而这四首中,只王之涣诗为边塞诗,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艺术魅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