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新人教版2019届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综合训练(12套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
李仕才
一、古诗词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
陈则留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作。
外舅:岳父。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诗人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诗人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诗人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诗人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
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DE [D项“设问”应为“反问”。
E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错,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
]
2.①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关心思念。
面对信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
②抒发了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
诗人年事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子儿女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
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子儿女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二、文言文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
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
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
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注]自识。
注张煌言(1620—1664),浙江宁波人,南明将领,诗人。
答案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参考译文
唉!国破家亡之际,我又不合情理地担任将帅,既然不能讨贼复仇,难道却想凭借诗作闻名后世吗?只是杜甫面临天宝之乱,在蜀地漂泊奔波,始终没有荒废诗歌创作,从那时到现在,他的诗都被称为诗史。
陶渊明亲身遭逢晋乱,辞官回家,写诗作文必定写上晋安帝义熙的年号。
他的志向令人悲痛,他的真情的确令人怀念啊。
既然这样,那么我的诗集为什么要取名为“奇零草”呢?这是因为卷册稀稀落落大量散失,已经不是全貌,譬如兵家握奇阵中的余阵,又可以用来说明这些都是我在军旅之间所创作的。
南明桂王永历十六年,岁次壬寅,端阳节后五日,张煌言自叙。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竹刀
陆蠡
假如在这平野中有一座遮断视线的孤山,这对于永久囿于地的平面上的人们是多么兴奋啊。
方朝日初上或夕阳西坠,有巨大的山影横过田野,替没有陪衬没有光影的画面上添上一笔淡墨,一笔浓濡;多雾或微雨的天,山顶上浮起一缕白烟,一抹烟霭,间或有一道彩色的长虹,从地平尽处一脚跨到山后,于是这山便成了居民憧憬的景物。
有从远僻的山乡来的人望见了这名胜的小山,便呵呵大笑道:“这也算是‘山’么?这,我们只叫作‘鸡头山’,因为只有鸡头大小。
”双手叉住腰笑弯到地。
好奇的听客便会从他夸张的口里听到他所见的是如何绵亘数百里的大山。
摩天的高岭终年住宿着白云,深谷中连飞鸟都会惊坠!嶙峋的怪石像巨灵起卧。
野桃自生。
“我不欢喜这揣测的臆谈,谁能够相信这桃源的故事?”
于是他描说那跨悬在山腰间的羊肠路。
那是只有两尺多宽,是细密的整齐的梯级。
一边靠山,一边靠削壁千仞的深壑。
望下去黑魆魆的,迷眩的,这深涧底下隐伏着为蛟,为龙,或其他神怪的水族,不得而知。
总之万一踹了下去,则会跌得像一个烂柿子,有渣无骨头。
但是居住山里的人挑了一二百斤的干柴,往来这山道,耳朵沿搁着一朵兰花,一朵山茶,百人中之一二会放上半截纸烟。
他们挑着走着谈笑着,如履平地,如行坦途,有时还开个玩笑,在别人的腰边拧一把。
他又说到山间头上簪花的少女,她在每天早晨携了竹筐到松林里去扫夜风摇落的松针,装满一筐便背了回来,沿途采些草实,在溪边洗洗手,一天也不曾间断。
她有一天,正背了满筐的松针回来的时候,觉得竹筐异常的沉重,便想暂时憩憩罢,就靠着竹筐坐下,却永久地坐在那儿了。
山间人都说是因为她生得
太美丽,被什么山灵或河伯娶去了……
“这又是我听到过不止一遍的故事……我颇想知道别的东西。
”
那让我选一个实际的故事说给你,只可惜有一个悲惨的收场。
你知道山居的人是如何获得每天的粮食和日用品么?狩猎是不行的,鸟兽乐生,不可杀尽;农稼也不行的,团团簇簇的高山遮住了阳光。
他们大都靠打柴锯木为生,换取一把盐、几枚针、一片鲞、一包白糖……
冬天,他们砍下合抱的大树,截成栋梁楹柱的尺寸,等到明春山洪暴发的时候,顺水流到港口,结成木筏,用竹篙撑着,撑到城市的近郊,售给木商运销外埠。
山势陡峻的所在,木材无法输运,他们砍取寸许大小的坚木,放在泥土筑成的窑里烧成木炭,这样重量便减轻了四分之三,容易挑到外面来,木炭的销场是很好的。
“你说得又远了。
没有指示给我故事的连索。
”
是哟!他们是靠打柴烧炭为生。
但是你知道城市里的商人的阴恶和狠心么?他们想尽种种方法,把炭和木板的买价压低,卖价抬高。
他们都成了巨富了,还要想出更好的方法,各行家联合起来,霸住板炭的行市。
他们不买,让木筏和装炭的竹簰搁在水里,不准他们上岸,说销场坏了,除非你们完全让步。
山民空着手在城里徜来徜去,竟想不出办法。
他们的幸福的幻梦是被打碎了……
一天,一位年轻的人随着大家撑着木筏到城里去,正在禁止上岸的当儿。
大家议论纷纷想不出主意。
这位年轻的人一声不响地在一只角落里用竹片削成一把尺来长的小刀,揣在怀里,跑上岸去,揪住一位大肚皮的木行老板,毫不费力地用竹刀刺进他的肚皮里,听说像刺豆腐一样的爽利,刺进去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血溅出来,抽回来的时候,满手都是粘腻的了。
他跑出城来,在溪边洗手的时候被警吏捉去。
“你说了可怕的故事了。
我没有想到你会说出这样吓人的语句,我懊悔听这故事,但是请你说完。
”
官厅在检验凶器的时候颇怀疑竹刀的能力。
传犯人来问:
你是持这凶器杀人么?
是的。
这怎么成?
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
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
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
便是这样。
大家脸都发青了。
当时便没有继续询问。
各木板行老板也似乎怵于竹刀的威力,自动派人和他们商订条件,见了他们也不如先前的骄傲。
“这位青年结果如何呢!”
听说刺断动脉后流血过多死了。
……否则,他将在黯黑肮脏的牢屋里过他壮健的一生。
(有删改) 1.为什么“我颇想知道别的东西”“我懊悔听这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颇想知道”是因为憧憬山民的生活和风俗,又不相信神秘的臆谈与传说,想了解山民们真实的生活状况;“懊悔听这故事”是因为故事颠覆了“我”对山居的美好想象,呈现了现实严酷的悲剧色彩,令人难以接受。
2.作者用对话展开文章,又不交代听话者的姓名和身份。
请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对话的形式,方便作者叙述故事,又增强了“现场感”,吸引读者以“听话者”的身份介入文本创造的情境。
不出现听话者的姓名和身份,表明这是假想的听众,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时又不分散读者注意力,引导读者聚焦故事本身,引发深沉思考。
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捏、刺、抽、掷”等动作,“便是这样”的简洁语言以及“鄙夷地望着”的神态,构成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青年的沉着冷静、勇敢坚决的性格,反映了他的淳朴、敢于担当和反抗现实及甘愿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克制的情感、冷静的笔调与惊心动魄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作品富有艺术的张力,给读者以震撼。
4.作者自评本文“故事中拉出枝枝节节来,有如一篇没有结构的文章”。
这些“枝枝节节”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从平原的小山写起,写到山区的生活与风俗,再写竹刀与青年的故事,既调节了叙述节奏,又使故事更丰富更真实,引人入胜,形散而神不散;前面拉拉杂杂的内容,是在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为青年英雄的悲壮出场做了必要的铺垫;山居生活神秘安宁、悠然自得的一面,与后文展示的现实尖锐冲突形成对比,耐人寻味。
2019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2)
李仕才
一、古诗词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一个“别”字,暗示了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
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
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AD [A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这两句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看似写景,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愁苦的心情。
本诗的主旨是同情百姓,揭露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并非“喜悦”的感情基调。
D项“喜悦心情”错,村民们的劳动所得几乎全部交租,再联系后文的“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可见表现的应为“悲苦心情”。
]
2.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
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二、文言文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渊明解印而归。
尚可执杖耘丘,持钵乞食,不至有性命之忧。
而长为县令,则韩退之所谓“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未有不丧身失命者也。
然则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者耳。
若萧统、魏鹤山诸公所称,殊为过当。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见事是识,去就瞥脱是才,其隐识隐才如此,其得时而驾,识与才可推也。
答案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参考译文
陶渊明辞去官职归隐,还可以拄着拐杖到小丘除草。
拿着钵盘讨饭,不至于有性命的忧虑。
假如长久做县令,那么就像韩愈所说的“压抑自己做事,一定会生重病的”,没有不失去性命的。
既然这样,那么陶渊明只可说是明白事情轻重缓急,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的人罢了。
像萧统、魏了翁诸位所赞誉的,很是过分了。
陶渊明通达的话,也不肯接受这样不近人情的赞誉。
然而自古以来高洁之士,超过常人万倍的,正在于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
为什么呢?认识事理透彻是“识”,选择放弃爽快是“才”,他隐藏
自己的才识如此,抓住时机辞官引退,其才识值得尊崇。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故乡中的“异乡人”
林少华
我前不久去了北大,去了清华。
校园未必多么漂亮,一样的月季,一样的垂柳,一样的草坪和蒲公英。
学生也是随处可见的男孩女孩,一样的衣着,一样的步履,一样的笑声。
既没多生一只眼睛,也没增加半个脑门儿。
但细看之下,眼神或许略有不同,如未名湖,沉静,而又不失灵动;清澈,却又不时掠过孤独的阴影。
于是,应邀前来演讲的我首先从孤独讲起。
李白的孤独:“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杜甫的孤独:“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辛弃疾的孤独:“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鲁迅的孤独:“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陈寅恪的孤独:“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以及当代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孤独:“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
”
当然,作为日本文学教授和村上作品译者,我讲得多的还是村上春树的孤独:“不错,人人都是孤独的。
但不能因为孤独而切断同众人的联系,彻底把自己孤立起来,而应该深深挖洞。
只要一个劲儿往下深挖,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
”一句话,孤独是联系的纽带。
为此必须深深挖洞。
而我的北大清华之行,未尝不可以说是“挖洞”之旅,“挖洞”作业。
换言之,挖洞挖到一定程度,孤独便不复存在,甚至得到升华。
用北大一位女生的话说:“因孤独而清醒,因孤独而聚集力量,因孤独而产生智慧。
”
最后经久不息的掌声也说明“挖洞”获得了成功。
说实话,清华大学西阶报告厅里的掌声是我历次演讲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掌声。
如果我是歌手,势必加唱一首;如果我是钢琴家,肯定加弹一曲。
在这点上,我非常羡慕北大清华的老师同行——因为这里汇聚了全国众多极为优秀的青年。
毫无疑问,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每一个教师最大的渴望和快慰。
不过总的说来,我也还是幸运的。
至少,在这里讲孤独的我,实际上一点也不孤独——孤独这条纽带把我和北大清华学子连在了一起。
演讲完后,正赶上“五一”小长假,我就从北京直接回到乡下老家。
今年东北气温回升得快。
去年“五一”我回来的时候,到处一片荒凉,而今年已经满目新绿了。
邻院几株一人多高的李子树、樱桃树正在开花。
未叶先花,开得密密麻麻,白白嫩嫩,雪人似的排列在木篱的另一侧。
自家院内去年移栽的海棠也见花了,一朵朵,一簇簇,有的含苞欲放,有的整个绽开。
白色,粉色,或白里透粉,或粉里透白;洁净,洗练,矜持,却又顾盼生辉,楚楚动人,难怪古人谓“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还有,同是去年移栽的一棵山梨树也开花了,只开一簇。
数数,有四五朵。
白色,纯白。
白得那么温润,那么高洁,那么娇贵。
为什么只开一簇呢?而且开在树的正中,开在嫩叶初生的枝条顶端。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古人对花、对梨花之美的感悟和表达真是细腻入微、出神入化。
弟弟妹妹们来了,来见我这个大哥。
多少沾亲带故的乡亲们也来了,来见我这个远方游子。
大半年没见了,见了当然高兴。
聊天,吃饭,喝酒,抽烟,聊天。
一人问我北大清华演讲有什么收获。
于是我讲起那里的男孩女孩对我讲的内容多么感兴趣,反响多么热烈,多么让我感动……讲着讲着,我陡然发现他们完全心不在焉。
怎么回事呢?不是问我有什么收获吗?一个妹妹开口了:“大哥,人家问你收获多少钞票?你看你……”接下去,他们索性把我晾在一边,开始谈麻将,谁谁赢了多少,某某输了多少,谁谁脑梗后
脑袋转动不灵输了四五千,某某输了又不认账结果不欢而散……忽然,我涌起一股孤独感。
我悄然离席,独自面对海棠花、面对蒲公英久久注视……
或许还是村上春树说得对:“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
”是的,我有可能正在成为之于故乡的“异乡人”,成为亲人中的孤独者。
抑或,故乡的某一部分正在化为“异乡”。
(略有删节) 1.文章开头写北大清华校园和学子,用了六个“一样”,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出了校园和学生的普通平常的外在形象,在对比中突出(衬托)这里的学生内在精神的独特。
②为下文“我”演讲后获得的共鸣做铺垫。
2.一、二两段为什么要写一系列名人的孤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名人为典型,说明人人都有孤独感(孤独感是普遍存在的)。
②为下文“挖洞”的议论做好铺垫。
3.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描写角度看,采用多角度的描写,写出了花的形态、颜色和气质。
②从修辞看,运用比喻(如“雪人似的”)、拟人(“顾盼生辉”)、引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白嫩”“楚楚动人”,以及对花的欣赏与喜爱。
③从语言风格看,多用短句和叠词,表达灵动。
④从结构看,与后文的梨花寂寞作对比,以繁华的热闹衬托山梨的孤独。
4.本文为什么以“故乡中的‘异乡人’”为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上,突出核心事件,文章主要叙写自己在故乡的经历以及“异乡人”感受。
②主题上,体现了深刻含义,表明作者在故乡体验到的如同“异乡人”一样的精神隔膜与孤独感。
③效果上,“故乡”与“异乡”形成反差(对比),增强了标题的艺术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9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3)
李仕才
一、古诗词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CE [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E项“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理解有误,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诗人心中的悲苦。
]
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白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
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二、文言文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曰:“吾既造《后汉》,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
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唯志可推耳。
博赡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
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五) 答案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
参考译文
范晔在狱中时,给他的外甥和侄子们写信道:“我已经写成了《后汉书》,细看古今的著述及有关的评论,很少有符合自己心意的。
班固的名望最高,全是随意写的,毫无体例,不值得评判其优劣,只是他著述的
志向可嘉罢了。
在材料的全面和丰富上我可能比不上他,如果看材料的整理,我却未必感到惭愧。
我写的杂传的末尾的议论文字,都有精深的意旨。
至于《循吏》以下及至六夷部分的诸篇序论,笔力雄健,尽情挥洒,实在是天下的奇作。
其中适当的篇章,往往不低于贾谊的《过秦论》。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插曲
[美]威廉·福克纳
每天中午他们都从这里路过。
他穿着一套刷净的西装,戴一顶灰色的帽子,从不扣上衣领,也不扎领带。
她穿一件雅致的棉织花布上衣,戴一顶阔边太阳帽。
我坐在密西西比州我自己的在小山中那所粗糙简陋的小别墅前,或在木头门廊上摇摇晃晃时,见过他们好多次。
他们都至少有60岁了。
他是位盲人,步履蹒跚无力。
她每天带他到那座大教堂去乞讨,像平稳的水流一样说着话,用她那多节的手做着手势。
日落时她又带他回来,把他带回家。
直到斯普拉特林从阳台上对她打招呼,我才看到了她的脸。
她左顾右盼,然后又向后面看看,没有发现我们。
听到斯普拉特林第二次叫她时,她才仰起头向上看。
她的脸是褐色的,永远美丽得像个妖魔。
她没有牙齿:鼻子和下巴之间可以相互一览无余。
“你很忙吗?”他问道。
“你有事?”她欢快地答道。
“我想给你写生。
”
她没听懂,热切地看着他的脸。
“我想给你画一幅像。
”他解释道。
“跟我来。
”她立刻笑着对和她在一起的那个男人说道。
他顺从而艰难地想在院子围栏那狭窄的混凝土地基上坐下,却重重地摔倒在地上。
一位过路人帮她扶他站了起来。
我找了一支铅笔,就兴奋地离开了斯普拉特林,去为他找一把椅子。
我看到她实际上正在哆嗦——不是因为年老,而是因为愉快的虚荣。
“艾绥斯·乔。
”她命令道,他坐下了,他那无视力的脸上充满了只有盲人才了解的那种冷淡的上帝般的平静。
斯普拉特林带着他写生的本子来了。
她坐在已就座的那个男人旁边,把手放在他肩上。
人们立刻明白他们要拍在结婚纪念日上拍的那种照片。
她又是一位新娘子了,倚仗着只有死神才能剥夺我们的优秀神话的魔力,她又一次穿上了丝织衣服(或者类似的东西),戴上了首饰、花冠和面罩,或许还有一束鲜花。
她又是一位新娘子了,年轻而且美丽,她那颤抖的手放在年轻的乔的肩上。
她身旁的乔又一次成为震撼她那充满恐怖、崇拜和虚荣的心灵的某种东西——有点令人害怕的东西了。
一位偶然路过的人觉察到了这一点,停下来看着他们。
就是看不见的乔,通过在他肩上的她的手也感到了这一点。
她的梦想使他变得年轻而且骄傲了。
他也设想着在1880年那时候的男子和他的新娘拍照时的固定可行的姿势。
“不,不,”斯普拉特林告诉她,“不要那样。
”她的脸色阴沉了下来。
“转向他,看着他。
”他赶紧补充道。
她服从了,但仍然面对着我们。
“把头也转过去,看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