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中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测试题(含答案) 1.《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全球化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C.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D.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2.“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这句话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B.学习中国文化,加强相互交流
C.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D.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3.1798年,拿破仑率法国远征军远征埃及,除携带了2000门大炮外,拿破仑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

他甚至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

拿破仑带领学者们远征埃及主要是为了()
A.掠夺埃及的文化资源B.促进埃及的文化发展
C.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D.笼络埃及的上层人士
4.美国独立之初将欧洲视为美国文化上的对立面,政治上奉行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孤立主义。

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开始突出美欧文化的同源性和一致性,强调美欧休戚与共。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名义上是帮助欧洲经济重建,但通过资本、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

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
A.表明美国与欧洲文化本质上是相通的B.意在与欧洲争夺世界政治和文化霸权
C.标志着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主义D.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5.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这一制度()
A.巩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B.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6.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的许多故事是古希腊罗马
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

据此可知,基督教()
A.与科学精神并无根本性的冲突B.化解了神权与世俗文化的矛盾
C.同文艺复兴存在一定历史渊源D.旨在保存古希腊罗马文明成果
7.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8.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

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9.“必须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与大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不得为大国的对抗提供军事基地”。

这是某个国际组织的一些基本原则,该组织的出现()A.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B.推动了新兴国家的建立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D.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10.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

……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

”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为了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B.促使全球一体化体系正式形成
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
11.结合登山线路,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

对这一仪式三个阶段的保护是对泰山进行保护的重要内容。

这说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
A.确保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B.遵循真实性原则
C.使非物质文化得到优先保护
D.避免采用现代化手段
12.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

元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

这种现象说明()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
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
D.蒙元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
13.“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

人口约有1500多万到4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

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

”其言外之意是()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14.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

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

这种交往()
A.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15.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
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

这反映出()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16.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材料三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
17.文明的交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
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

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运发《略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因成就和世界影响》材料三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材料四哥伦布交流: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
——摘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亚历山大征服战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历史上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哥伦布交流”。

参考答案
1.B2.A3.A4.D5.B6.C7.A8.C9.C10.D11.A12.B13.D14.A15.B 16.(1)以仁为内核。

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礼等同于“天理”。

目的:维护君主专制;思想控制。

(3)运动:新文化运动。

局限: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

17.(1)观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

影响: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②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①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②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③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对西方影响尤为突出,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建立。

(3)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农业技术出入日本;推动了“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4)评价:①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世界的生态面貌;②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③促进了人口的交流,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
④使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⑤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