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仅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包括人的由来、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7章。
本单元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是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题展开的人类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等学科的综合。
单元页插图的背景前面是3个人种的少年;单元引言用《女神》中饱含对地球感激之情的诗句引入,并指出“既要了解人体的构造和生理,还要关注人和生物圈的关系”。
这都体现出本单元要研究的是“生物圈中的人”。
一、第一章人的由来
本章包括《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计划生育》等4节,是按照课程标准中二级主题“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下的“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以及二级主题“人的生殖和发育”、“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经重新组合而构成的。
本章试图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问题放在生物圈的大背景下思考,内容跨度大,既有人类的由来(起源和发展)、又有个体的人的由来(生殖)的内容,还有作为社会的人的责任(计划生育)的内容。
课程标准将课程具体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阐述,本文对各章的分析也从这3个方面展开。
1. 知识方面
第一节是有关地球上人类由来的内容,第二节介绍个体的人的由来,第三节、第四节安排了青春期、计划生育等与学生发育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内容。
“镜头”由远(人类的由来)拉近(个体的生殖),又逐渐拉远——社会中的人。
第一节从回顾有关人类起源的争论引入,简要介绍了由森林古猿演化成人类以及人类的发展过程。
在介绍人类的起源时,突出了环境变化与人类起源的关系;在介绍人类的发展时,突出工具的进化。
第二节研究的是个体的人的由来。
有关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等内容,教材用直观的插图,配以少量文字的形式进行组织。
由于现在学生的发育提前,青春期的内容在七年级安排确有必要。
但是,青春期教育的内容非常多,远不是一节课文就可以解决的,因此,教材只选取最基本的内容,不求全面。
有关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以及遗精和月经的内容,教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组织;对于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教材只是通过对生活中某些场景的描述,点到其中的一些表现,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第四节的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说,重点在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以使学生认同这一基本国策。
教材精选了知识内容,同时注意体现弹性和开放性、注意反映科技进展。
教材将一些学生感兴趣,但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用其他
方式呈现。
例如,将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争论作为技能训练的素材呈现;关于胎盘的知识,用楷体字处理,供有兴趣的学生选学;关于青春期发育指标的内容,用课文后练习题的形式作为课文的延伸和补充。
教案内容的开放性方面,如生殖系统结构的内容,让学生根据正面图,在侧面图上填出各器官的名称,让学生参与学习;各节的练习题中,都安排了和课文内容相关,但需要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去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学习的内容由教科书延伸到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
在体现科技进展方面,教材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安排了试管婴儿的内容。
这些特点在其他章节也都有体现,以下各章的分析中就不一一叙述。
教材中各个栏目的内容,包括进一步探究、练习题、科学·技术·社会等,都和正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在教案中灵活掌握。
以下各章节也是如此。
2. 能力方面
本章共有2个观察与思考、3个资料分析、1个探究实验、1个技能训练等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并不都是直接告诉已有的结论,而是用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栏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从而构建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探究实验“晚育的意义”,事实上是根据设置的数字情境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这是科学研究和社会
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方法。
技能训练“区分事实和观点”,难度不是很大,但却是学生在今后实际生活中会经常碰到的。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本章注意利用多种方式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这也是全书的共同特点)。
第一节课文的最后,用“人类是否应当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呢?”作为结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第二节的课文也以一段既结合本节主题,又引导学生应该尊重母亲的文字作为结尾。
在练习题、科学·技术·社会等处也都注意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第一节的练习题第5题告诫人类不应对现代类人猿“相煎何太急”。
有关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的阅读材料,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科学家奉献、敬业精神的教育。
第二节练习题的第3题,在让学生了解孕妇的身体负担并不仅仅是胎儿体重的增加的同时,渗透了尊重母亲、关爱孕妇的情感教育。
有关试管婴儿的阅读材料,既注意了反映科技新进展,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方面的思考。
第三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并思考应该怎样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第四节主要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立意,目的是让学生认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本章是依据课程标准中“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二级主题的要求展开的,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关注合
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等3节,力求结合环境、社会去探讨有关营养的话题,而不是仅仅讲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 知识方面
本章按照“人从环境中获取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食物需要经过消化,其中的营养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的思路编排内容,随后,又将视野投向生活中和食物有关的现实问题——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关于营养物质的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以及它们在细胞生活中的主要作用。
关于消化系统组成的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描述),是为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提供知识基础。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内容,立足点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地讲述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注意事项,而是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这一节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现实情况、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教案。
本章在内容的编排上,也注意体现弹性和开放性,注意反映科技进展:维生素的发现的内容作为选学;第三节资料分析的材料(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放开由学生自己收集、提供;“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反映了膳食纤维、绿色食品等比较新的内容;教材还介绍了近些年才在国内出现的职业——营养师。
2. 能力方面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分别是本书的第二、三个探究,它们比第一个探究提高了要求,表现在:注重“讨论和完善计划”,重视对探究方案和探究过程的反思——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的不一致时,要分析原因。
第二个探究没有直接列出要探究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给出的提示自己提出问题(实在提不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的学生,也可选用提示中的问题探究);还以色块的形式提出是否每个探究都需要作出假设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提出重复组设置的必要性。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和阅读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的资料分析,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本章在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的资料分析,明白查阅资料、进一步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本章安排了“解读曲线图”的技能训练,训练学生解读较为复杂的曲线图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以后要经常用到的。
“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的设计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第三节出发点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问题;“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应落实在“为家长”,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关心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