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测试题教师版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
1. 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弃甲曳(yè)兵饿莩(fú)养生丧(sāng)死
...
B. 鸡豚( t ún)不入洿(wū)池畜(chù)养
...
C.数罟( shùg ǔ)狗彘(zhì)不行胜(shēng)食
...
D.孝悌( t ì)衣帛(bó)庠(xiáng)序之教
...
分析: A 项“莩”读“ pi ǎo”; B项“畜”读“xù”; C 项“数”读“ cù”。
答案: D
2.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
B.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 ,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责怪。
.
分析: C 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意思是“(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品,殊不知道制
止”。
“检”,应解说为“拘束” 。
答案: C
3. 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解说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
②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③请以战喻(用,介词)
.
④能够无饥矣(能够,动词)
.
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
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
A. 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⑥⑦⑧
C.②③④⑥⑧
D.②③⑤⑥⑧
分析:本题考察要点虚词“于” “以”“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寡人之于国(关于,介词);④可以无饥矣(依靠,介词);⑦填然鼓之(助词,没有实在乎义的衬字)。
答案: D
4. 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填然鼓之
.
B. 树之以桑
.
C. 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D. 谨庠序之教
.
分析:考察词类活用:
答案: A
5. 以下各句中加点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可是”。
.
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不要。
.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戴,通“载” ,肩负。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 ,道路。
.
分析:本题考察通假字, A、B、D 三项的解说均正确, C 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中的“颁”,通“斑”。
而“戴”意思是“顶在头上” ,不是通假字。
答案: C
6.填写《孟子》中的名句。
( 1)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 。
(《孟子·悉心上》)(2)荣华不可以淫,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分析:这些都是《孟子》中的经典名句,考试经常波及,要注意累积,可查阅相关资料作答。
答案:( 1)达则兼济天下(2)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是说作战时退后了50 步的人耻笑退后100 步的人,说他不顶用。
比
喻自己和他人有相同的弊端和错误,不过程度上轻一些,却去耻笑他人。
课文运用“五十步笑
百步”这一比喻说了然什么道理?
分析:梁惠王自认为关于国家比其余国家国君悉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来投
靠他。
但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公民不见增加。
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添兵源,老百姓
看破了他,又怎么会来送命呢?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或百步尔后止,或五十步尔后止。
以五十
步笑百步,则何如” ,幽默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实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
不用希望民之多于邻国。
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力量。
答案:说明梁惠王
“移民移粟”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悉心并无质的差别。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8— 11 题。
不违农时,谷不行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行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
名词作动词,鼓
噪起来。
名词带宾语“之” ,作动词,栽种。
名词带宾词“帛” ,作动词,穿上。
形容词作动词,仔细从事。
A 项中“填然鼓之”的“鼓”作动词,击鼓。
用也。
谷与不行食,材木不行用,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
养生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①五之宅,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七十者能够食
肉矣。
③百之田,勿其,数口之家,能够无矣;④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白者不戴于道路
矣。
⑤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
8. 加序号的几句次区分正确的一是()
A.①②③ /④/⑤
B.①②③ /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⑤
9.要明画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种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10.填空。
孟子所主的“德政”的内容,归纳地包含两个方面,即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 。
孟子在述中重于____________一方面。
11.将“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白者不戴于道路矣”翻成代。
8.分析:本段内部次特别清楚,前四句组成排比,养民教民,使民心的政治主。
最
后一句得出。
故可分两。
答案: D
9.分析:本段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以三句子,提出了展生的三种举措以及采纳些举措后
所生的成效。
从言形式上看,组成排比、偶。
从表达成效上看,气充足,增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服
力。
答案:排比与偶。
用“不行⋯⋯也”的句式,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大大增了文章的服力和
感染力。
10.分析:孟子王道之始、王道之成的详细举措,第一、二段前三句都写“养民” ,第二段第四句写“教民” 。
从“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 的
可知,孟子重于“养民” 。
答案:养民教民养民
11.分析:( 1)注意关。
,慎,里指真从事。
庠序,是指学校。
申,频频述。
孝
悌之,指孝顺父亲母亲,敬兄的道理。
白者,“ ”同“斑” ,指花白的人。
(2)注意特别句式。
“申之以孝悌之”和“不戴于道路”都是状后置句,翻序
整“以孝悌之申之”和“不于道路戴”。
答案:真地学校教育,把敬爱父亲母亲、敬兄的道理频频百姓听,()花白
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或重物了。
二、言运用
16.(2006江西高考,22)“写得好”加上必定的上下文,使它分切合下边的表达要求。
(可以只有上文或下文,字数不限)
例:表达的是“ ” :文章有气,有文采,写得好!
(1)表达的是“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达的是“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言复性的一个原由就是一个经常要依上下文境来理解,个就是考在详细境来理解
的能力,考言灵巧运用的能力。
答案:( 1)篇文章是写得好,好得作者自己都看不懂。
( 2)他指着自己的人:“你的信写得很好,我走着瞧。
”
17 .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目。
不久以前,吴某的“安全”号船 (吴某已在保企业船只投了保)在装翻船淹没。
吴某
随后与某打企业了沉船打合同,定打用7 万元,合同并附有充条款“打完先付打 1 万元,余款由保企业理一次性付清”。
打企业将船打出水,吴某支付
了 1 万元打款。
以后,保企业以事故失不属承保范由拒吴某索。
吴某以此由拒支付余下 6 万
元打打企业。
于是打企业将吴某告到法院。
法院开庭理此案。
吴某,自己与打企业的合同属于附条件奏效的合同,合同充条款定“余款由保理一次性付清”,因为保企业没款,所以条款奏效期未到,所以拒支付节余打用。
站在打企业的立上,你将怎吴某的点行?写一段有益于打企业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保企业拒,而不是还没有,所以“ 条款奏效期未到”不建立。
(2)保企业能否款,是保企业与被保者之的事,不可以作吴某拒支付打的
原由,吴某按合同定支付节余打用。
(写文字,第一要找到中的与破,
只有找到了靶子,才能有的放矢。
吴某拒交6 万元打存在两点无理:一是等保企业理
一次交清;不等于保企业交托, 6 万元打仍需由吴某交托;二是吴某与保企业的关系,与吴某与打
企业的关系其实不组成任何因果关系,是两个独立的关系。
所以,吴某拒
付是无理的。
)
18.青少年加保意,当你看到境被染或损坏的候,你有何感觉?用两个构
大概相同的句子,列境被染或损坏的象,运用比修辞描绘你心中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我看有人捕珍稀物,有人任意砍伐丛林,我心中便燃起了熊熊怒火;当我看有人坏花
草木,有些工厂染河流湖泊,我的内心就像了一大石一深重。
课外阅读《中山猫》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隐士给了他猫。
这猫既
擅长捉老鼠,也擅长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忧,
对他父亲说:“为何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
具,我就会短吃少穿,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没有鸡,只可是不吃鸡罢了,走开短吃少穿还很远,为何要把那猫赶走呢?”
答案:
1. 解说以下加点字;
(1) 患(忧愁) (2)去(赶走)
(3) 是(这件事) (4)病 (担忧)
2.联系上下文,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 ( 假如 ) 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3.对上边这则寓言剖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