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阅读精炼之思想感情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感情题(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宿楚国寺①有怀
赵嘏②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③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①据《酉阳杂俎》记载:楚国寺在长安晋昌坊。
②赵嘏,中唐诗人。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833)预省试进士,下第,寓居长安8年,与牛、李两党的达官显贵均有接触,为求功名而奔走。
本诗写于赵嘏为糊口远去岭表做幕府前。
③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用典型意象〃衰荷〃〃断烟〃〃残月〃,勾勒m—幅秋意萧瑟、清冷凄惘的夜景图。
B."寂寞〃一词既写出了衰败的荷花的香气无人赏识,也写m了作者对朋友相伴的渴盼。
C.颔联用池水反射在墙壁上的波纹、落满井边围栏的红叶,表现诗人难眠时纷乱的心绪。
D.南浦的棹声惊起了大雁,阴云遮住了北楼顶上的白霜,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E.尾联使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实写江边松菊犹存的景象,虚写八月长安的漫漫长夜。
2.这首诗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
王安石
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金陵古都的帝王气象早已消失,连当地的百姓都不知道前事,充满浓厚的历史沧桑
感。
B.颔联是实写,寓情于景,上句写金陵的园林已荒芜废弃,下句写群山倚靠扬州,更显得荒寂
冷清。
C.颈联上句中的“荒”“暗”两字营造了一片昏暗的景象而“月晓”则生发出一丝光亮,
令人顿生喜悦之感。
D.尾联落笔帝王陵墓,抒发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感叹,揭示了本诗的主题。
2.“空场老雉挟春骄”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古代诗歌阅读
之广陵①宿常二南郭幽居
李白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②。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
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①广陵,即扬州,唐时隶淮南道。
②萱草,又呼为忘忧草。
吴中书生呼为疗愁草,嵇中散《养生论》云:萱草忘忧。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海言〃借夸张比喻手法来表情达意,与《赠汪伦》中〃水深千尺〃异曲同工。
B."诗酒别〃点出了与友人乍见又分别的惆怅,又使全诗充满了田园隐逸的情调。
C.结尾两句直接告诉友人自己第二天早上出发,并会永远记住今晚的这场送别宴。
D.这首五言古诗语言风格清新:写景精准,不事雕饰;感情自然流露,真率感人。
2.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突出友人居处特点的,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翁灵舒①冬日书事
宋•徐照
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
梅迟思闰月,枫远误春花。
贫喜苗新长,吟怜鬓已华。
城中寻小屋,岁晚欲移家。
【注】①翁灵舒:翁卷,字灵舒。
与徐照同为“永嘉四灵”之一。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是“冬日书事”,首联就点出时令,带出“事”来,叙写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凿冰取水,煮茶品茗。
B.诗中“思闰月”、“误春花”都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C.冬日漫长,年关将近,诗人双鬓花白,因此感叹岁月流逝,愁思无穷。
这一切,使他产生了想要搬家的念头,避免眼前景致,触动忧愁。
D.四时代序,流光转移,诗人有感于内,往往借吟咏来寄托怀抱。
徐照这首冬日书事诗,虽然是和作,但不为和韵所囿,自抒真情,精心锤炼,词巧意新。
2.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醉后赠张九旭①
高适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②?
【注】①张九旭:张旭,因张旭排行第九,故称张九旭;盛唐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以草书著称,人称“草圣”;又喜饮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
高适作为后生晚辈,这首赠张旭之作,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入长安与张旭相见共饮醉后所写。
②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化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孔文举即孔融)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首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在世人与张九旭的比较中体现出张九旭的与众不同,一抑一扬,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B.该诗颈联把主人公张九旭写得十分传神,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
C.尾联通过用典张九旭的生活情形,突出了酒对张九旭的重要意义;使用问句,避免了平铺直叙,语气带着调侃,显得格外亲切。
D.全诗在章法上虑实结合,首联只是诗人对张九旭的总的印象,是实写;以下各联即转入了对张九旭形象的具体刻画,是虛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①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②。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红。
②芸香:书香。
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1.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王威古
崔颢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以“三十羽林将”起兴,介绍了诗中主人公的身份,衬托出王威古在边塞地区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
B.从“春风吹浅草”到“鸣弓新上弦”,这四句诗清新俊逸,充满着新生力量的蓬勃朝气,流动着轻盈新爽之美。
C.从“春风吹浅草”到“野中聊割鲜”,这八句诗先写了王威古及其战友走在去游猎的路上然后叙述游猎的经过。
D.“烽火”“胡尘”等意象跟战争有关两句诗写出敌人气焰之盛,又从反面衬托出主人公及其战友的勇敢善战。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枋口作①
[宋]文彦博②
下马入枋口,漾舟缘碧溪。
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
数里复登岸,群贤俱杖藜。
徘徊岩石畔,寻觅退之题③。
【注】①枋口,又名沁口,是沁水的出山口,地处风景秀丽的太行山南麓。
②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四月己亥,文彦博由于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变法派的排挤,被罢相,出判河阳。
③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冬,韩愈因仕途不顺,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移步换景,将枋口的山光水色呈现在读者眼前。
“碧”字凸显了溪水的灵气与生机,又为雪后的寒冬平添几分绿意。
B.颔联前一句写意渲染,后一句直叙所感,写远方雪后苍茫的群山及舟边相逐嬉戏的微风细
浪。
“山骨”生动地描绘出冰雪覆盖下的山之貌。
C.颈联实写自己与同行者行至盘谷寻访题刻的情景。
“群贤倶杖藜”既是对前人登岩题刻的
回想,也是对诗人及同行者行动的描述。
D.尾联将笔锋宕开,卒章显志。
“徘徊”“寻觅”等字眼既描述寻访先贤石崖题刻时的情状
又烘托出诗人在情感上的闲适与喜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董判官
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一餐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
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于此
同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
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
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
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关山月
陆游
和戎①诏下十五年②,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③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①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
②十五年: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约近十五年。
③遗民:指金占领区的宋朝百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两句,深刻揭示了南宋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导致边防
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
B.“将军不战空临边”与“沙头空照征人骨”中的两个“空”字,虽然一个写人,一个写景,但都抒发了诗人的失望之意,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C.“戍楼刁斗催落月”与“沙头空照征人骨”两句描绘了一幅月照战场、尸骨纵横、鲜血染红了沙草的凄惨画面,可谓情景交融,动人心魄。
D.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军们废弛边备与戍卒们盼望杀敌、遗民的亟想恢复是一重对比,将军们的歌舞狂欢也与戍卒、遗民的痛苦生活形成二重对比。
诗人借此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奉行的
投降路线所造成的恶果。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问题。
自白土村入北寺
王安石
雨过百泉出,秋声连众山。
独寻飞鸟外,时渡乱流间。
坐石偶成歇,看云相与还。
会须营一亩,长此听潺湲。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使用了什么手法?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独坐①
杜甫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①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
孤单落寂。
B.“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
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C.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符合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D.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安-O
c答^案:;2.
①有志难骋的落寞,作者借“衰荷寂寞香”写自己空有才华、志向却无人赏识。
②飘零无依的伤感。
作者以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白喻,表现出四处漂泊的伤感。
③对自己政治前途的迷茫。
作者即将远去岭表,前途未知,如断烟残月的苍苍之景。
④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用大雁、江边松
菊等意象,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惦念。
解析: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2.既有对金陵王气消失的伤感与无奈,又寄寓了对盛衰无常、昔盛今衰的无限感喟。
本句表面写景,“空场”突出金陵的空荡、荒芜,“挟春骄”写出野雉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自由自在飞翔的情态,实则借景抒情,金陵原为繁华帝都,如今荒芜一片,只有野雉在空寂的场地自由飞翔,突出金陵王气消失,也寄寓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解析:“而‘月晓'则生发出一丝光亮,令人顿生喜悦之感”分析有误,“催月晓”说的是昏暗中啼叫的公鸡催落了残月,体现的是时间流逝的速度之快,抒发了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感叹,“生发出一丝光亮”与全诗的整体风格不一致,也看不出喜悦之感。
3答案及解析:
答案:;2.①比喻,诗人以桃花源喻指友人住处之幽;用典(借代),借萱草表现远离尘俗;白描,天色已晚细雨飘进南窗,归鸟栖息在杨园中茂密的枝头,突出了静。
②表达作者对友人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或对友人幽居的喜爱之情以及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解析:“充满田园隐逸情调”错
4答案及解析:
答案:;2.第一问:园苗新长而欣慰,园鬓已华而哀伤。
(由喜而哀,起伏变化)第二问:(1)诗歌塑造了一位儒雅贫穷,品性高洁,多愁善感的诗人形象;(2)诗歌叙写敲:煮荼,思梅赏枫、麦苗新长,传递了悠闲自适的生活追求;两鬓花白、寻屋移家事件传递了园年华己逝不愿睹物伤情的内心情感。
解析:诗人希望凛冽严寒的冬天早些过去,温暖的春天早些到来。
5答案及解析
答案:
2•①表达了诗人对张九旭嗜酒酣饮、淡泊名利、遗世旷放的独特性格的赞美。
②表达了诗人对张九旭超凡入圣的书法造诣的无比钦敬之情。
解析:项,首联是诗人对张九旭的总的印象,是虚写,而其余三联是对张九旭形象的具体刻画,是实写。
2.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
该诗大意是:世上很多人即使天天见面,给人的印象也不深,而张九旭这个人却不一样。
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
头发白了而恬然自乐,不问他事,眼睛里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云。
床头上放着一壶洒,人生能有几回醉呢!然后结合诗歌大意进行归纳概括。
首联用“翁”尊称张九旭,表达敬佩之情;张九旭有两个称号,
一是“草圣”,二是“张颠”,为世人所公认,额联用“圣”“颠”表达对张九旭书法、性格的由衷的赞美;“青云”在这里指隐逸,张九旭不乐仕进,具有隐者的风度和情怀,因而才能够性
情旷放,故颈联赞美了张九旭泊然于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尾联以醉写醉,以自己的旷放衬托张九旭的旷放,使题目中的“醉后”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①交代送别黎郎的原因。
②点明黎郎赴任时的季节。
③以漫山海野开放杜鹃花这乐翠村托黎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2.对朋友的祝贺与赞美之情。
“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
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和关杯之情。
“客程关外长“对朋友路途遥远的牵桂之意。
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尾联写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解析: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2.①表达诗人对主人公王威古的赞叹敬慕之情。
②借主人公之口倾诉了自己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以保卫国家安宁为己任。
解析:项,“以‘三十羽林将'起兴”表述错误,诗歌开头没有“起兴”,“三十”是说王威古的年龄,“羽林将”则是说其身份。
2.“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写出主人公的将军身份和威仪,表达了诗人对其赞慕的情感;“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从表面上看是将军的回答,其实是诗人的内心表达,借将军之口表达自己的心声,传递了自己忠心报国、为国捐躯和保卫国家的强烈愿望。
8答案及解析:
答案:
2.①面对和谐静穆的山水之景的恬淡喜悦之情。
(主要为前四句)
②对前代先贤的追念思慕之情。
诗人游览枋口,看到山崖上题刻的先贤诗文,自然想起前贤勒石记行的情形。
③仕途不顺的抑郁之情。
诗人“徘徊”“寻觅”岩壁上韩愈的题刻,表达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情。
解析:项,“闲适与喜悦”表述错误,应是心怀抑郁不平之情。
2.首联为读者交代了此次的出行工具、游览路线,并将枋口秀丽的山光水色描绘出来。
颔联将目光引向远方雪后苍茫的群山。
颈联写诗人和同行者行至盘谷寻访题刻的经过。
由尾联可看出诗人和同行者登岩的目的是寻觅岩壁上所留的韩愈等人的题刻。
9答案及解析:
答案:2.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解析:1•试题分析: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
“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对比”手法错,应为“先抑后扬”。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赏析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
2•①对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谴责。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写
出了和戎诏下后南宋统治者沉醉于歌舞升平中,忘记国家耻辱,不思收复失地,反而苟且偷安的现状,从中可看出诗人对南宋朝廷的批判与谴责。
②对战士长年戍边,老死边关却无结果,和遗民深盼恢复却无望的深切同情。
“空临边”“谁知壮士心”写出了战士空怀壮志的苦闷与悲愤,“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写出了遗民对收复失地、恢复国土的渴盼,从中可看出诗人对要求收复失地的爱国战士和中原遗民的深切同情。
③对占据中原大好河山的敌人的仇恨。
称敌人为“逆胡”,看出诗人对敌人的仇恨。
解析: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C项,从“和戎诏”“空临边”“弓断弦”等可知,边关已长年无战事,故选项中“鲜血染红了沙草”属无中生有。
2•本题难度大,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从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意象、情感等关键信息入手。
本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诗,诗人描绘了三个场条,也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分为了三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诗人痛心疾首地指出隆兴议和以后南宋朝廷一味求和,苟且偷安的现状,揭发了南宋统治者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行径,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怒谴责;中四句为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老死疆场的场景,隐含了战士们报国无门、蹉跎年华的悲愤心情,表达了诗人对爱国战士的同情;后四句为第三层,描写了中原遗民在金人的铁蹄下忍辱负重,渴望恢复,对月流泪的情景,进一步抨击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投降政策,表达了诗人对遗民的同情,以及对占据中原大好河山的敌人的仇恨。
11答案及解析:答案: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泉流山野图。
大雨过后,山泉迭出,流水潺潺,风声虫鸣,在山间响成一片。
使用了视觉和听觉结合的手法描写画面。
2.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悠闲自适的诗人形象。
他独自山中探幽,小憩石上,看飞鸟流云,听流水秋声。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解析: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2.第一问:黄昏之际,归鸟投林、羽翼轻盈的景象。
第二问:既含有诗人对倦鸟归来
的羡慕,又饱含人生暮年漂泊孤独、仕途失望、思乡盼归的隐痛。
解析:“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析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