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哲理诗鉴赏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愁。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诗人回家之后XXX而又闲适的生活。D.上阕 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2、词下阕中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6分)
如: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自故乡湖南的书信,
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
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哲理解读: 全诗喻理警世,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点滴小利,转眼即逝,何必为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解读三四句: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 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 —— 林中鸟 (对照)朝中排挤 —— 放情山水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于自由自在。
3、即事说理
就是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记叙、描述、议论,传达抽象而深刻的道理。
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 心态,"仍旧"则透 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 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照(或“对照”、“呼 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 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到达青 山绿树的理想境域,享受胜利)
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二、课堂探究1.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
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
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乐趣,而宋
诗多理趣。秦观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乐趣
是如何表现的。(5分)
解析:
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 ,但 “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乐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 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的氛围,用“留春” “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 意绪。
赏析: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前四句理趣十足。 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首联用雪泥、鸿爪喻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次联两句又以
“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 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奇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 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给人一气贯通之感。 C.颈联写到了死去的老僧和坏壁上的旧题,意在表
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 D.前四句理趣十足,意境恣逸,后四句于朴素的叙事中,抒发了诗人的
感慨。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谈谈这首诗给你怎样的启示。(6分)
14.C 15、道理:人生充满了偶然性,有太多的不可知,许多事情产生了,留下了印迹, 但很快又不复存在。(3分) 启示:虽然人生不可预知,但不应该放弃努力,应鞭策自己奋发前行。(3分)
(二)哲理诗的类型
1、借景说理
此类诗与写景抒情类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寄寓某种道理或为说
理作铺垫的。例如: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注释:渠:代词,指方塘。
许:这样。)
字面解读: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 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哲理解读:
(1)解读艺术形象:
本诗乍看好像“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本体 ---------------借景说理--------------------喻体清澈的方塘------------------------------------优美的文章源头活水---------------------------------------生活体验
( 四)哲理诗的命题方式1、告知人们一个什么 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 样的人生哲理。
评讲河南省十所名校202X届高中毕业班尖子生第二次考试诗歌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 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 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 灰已安置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 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 墨迹了。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 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答案:1、C.“实写诗人回家之后XXX而又闲适的生活”分析不正确。“何 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 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 炉里心字形的盘香?这三句是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情景,属于虚写。故答案为C。 2、①“抛”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②“红”“绿” 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 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 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 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 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 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三尺地”而败坏自己的品德!
(三)方法点拨1、哲理诗特点归纳:
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 ,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 2、表达哲理的情势:
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 修辞:
3、哲理诗常见手法及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借古喻今、比喻、对照等。 4、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哲理解读------(由浅入深) -----隐含理趣:原意------(由此及彼)------新意
哲理感悟类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 了解哲理感悟类诗歌类型
学习重难点: 理感悟类诗歌的具体解题思路以及答题模板
(一)何为哲理诗? 哲理诗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 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苏轼的 《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 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 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2.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
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仍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
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2分)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描画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
味,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
泥上偶
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①。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②嘶。【注】①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
题老僧奉闲之壁。”②蹇驴:跛脚的驴。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人生这一大问题着眼,但不空泛,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效果。B.前两联使用设问、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爱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 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 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三、课后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1、2)题。(9分)一剪梅 蒋捷一片 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
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秋 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隋,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
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 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鼓励未来之意, 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巨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 光明,更要保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 到了展示。
(2)解读隐含理趣:
原意: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新 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的。 例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便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