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第2课时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批注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品读、批注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中国红军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过渡:万里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就这样被英勇的红军战士征服了。
作者是怎样把红军征服老山界的经过叙述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的?是怎样把红军战士的精神描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沉潜文本,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展开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二、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老山界》一文中,有些词语初读奇怪,但却暗含深意;有些词语看似普通,但却意味深长。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这些词语,在旁边做批注,谈谈你的理解。
2.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圈画词语。
(2)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含义,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并在旁边做批注。
(3)全班交流,分享阅读成果,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归纳。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字初读时感觉很奇怪。
通过分析,我发现“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不是说去抢别人的饭。
因为当时军情紧急,时间仓促,为了抓紧时间登山,顾不得别的了。
“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预设2: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
..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是“庞大沉重”的意思,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行动比较困难,由此才更能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预设3: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
....,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
瑶民家的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了。
这反衬出红军关心群众、团结群众的品质。
预设4: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里是在用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来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预设5:
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
..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
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
..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生怕”是“很怕”的意思,表达了红军深切爱护群众利益的心情。
“显眼”是“突出,醒目”的意思,说明红军考虑周到,也体现了红军对群众的关心。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特别注重词语的选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词语,启发学生从平常的词语中品出不平常的意味。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12、18、22自然段,说说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品析描写的表达效果,并在旁边做批注。
2.探究过程
(1)全班分为4/8组,默读课文第12、18、22自然段,说说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2)每2/4小组选择一幅画面,结合关键词句、写作手法,品析表达效果,并在旁边做批注。
(3)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结论,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归纳。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第12自然段和第18自然段描绘了一幅星夜翻山图。
第22自然段描绘了一幅夜宿山腰图。
预设2:第12自然段中,“之”字形写出了山路的曲折。
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种以仰视的视角所进行的描写突出了山的险峻。
“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预设3:第18自然段中,“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这种以俯视的视角所进行的描写再现了山的陡峭。
预设4:第22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些比喻写出了山的高大、陡峭。
再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运用了连续比喻(博喻)和排比,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
以上这些句子短小而整齐,形象丰富而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
义精神。
预设5:第22自然段调动了多种感官进行描写。
这一自然段先写的是视觉感受,后写的是听觉感受。
写视觉感受时,是按照“看”的自然顺序来写的,即先写醒来时首先看到的星空,再写四周的山峰,最后写山路上的篝火,由此自然过渡到听觉。
作者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来写听觉感受,突出了山的寂静,还能引发读者的种种联想和想象。
预设6:第22自然段多角度运用对比手法。
有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还有大与小的对比。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突出了山的寂静。
4.活动小结
第12、18自然段中的这些场景描写以山的险峻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表现了红军在艰难征程中的昂扬斗志。
第22自然段所描写的环境寒气逼人、刺入肌骨,令人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凸显了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刻画出了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味关键的场景描写,旨在引导其逐步深入涵泳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巍巍老山界,传奇英雄山。
作者在文中写到:“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遗憾的是,作者未能如愿。
假如你今天重走长征路,重登老山界,想在山顶立一块石碑作纪念,你准备在石碑上写什么?
资料链接:
毛主席虽然也未能在老山界山顶立石碑作纪念,但他为纪念这次壮举,专门写了一首词。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首《十六字令三首》,描写了长征路上红军征服高山的英雄气概。
其中第一首是毛泽东翻越老山界,登上老山界主峰猫儿山的山顶时写下的。
现在看来,这两句当作碑文很合适,那你打算怎么写呢?
2.探究过程
(1)阅读资料链接,说说从毛主席的第一首词中读到了哪些内容和情感?
(2)结合第一首词的内容和情感,联系课文,思考碑文内容。
除此之外,碑文还可以写自己对重走长征路、重登老山界的感想。
(3)完成写作,小组内交流分享。
(4)小组内选取写得最好的1至2例,在全班内分享,师生共同点评。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从“山,快马加鞭未下鞍”中,我读出了红军战士们连续行军,时间紧迫。
从“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中,我读出了老山界高而险峻。
结合课文内容,我从词中感受到了蔑视一切苦难的英雄气概以及战胜困难后的胜利豪情。
结合词和课文,我的碑文是这么写的:北上抗日何惧艰难万险,穿越老山界红军意志坚。
预设2:星夜翻山不怕险,革命意志高如天。
预设3:追寻红军足迹,传承长征精神。
预设4:今日重登老山界,红军精神记心间。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相关词作、拟写碑文等活动,让学生再次咀嚼文本,旨在强化其对红军战士精神品质的认识,抒写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老山界》是一篇叙事文,你们通过此文的学习,学到了哪些阅读叙事文章的方法呢?
明确:
阅读叙事文,方法要掌握。
首先抓线索,理事明内容。
其次析人物,形象要把握。
揣摩词句段,咀嚼精彩处。
穿行文字间,涵泳真意现。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四、拓展延伸
课文最后写到“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其中,夹金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阅读《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节选),说说红军翻越夹金山时都经历了怎样的困难,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
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节选)
杨成武
九时许,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河旁的小路,向夹金山麓进发了。
来到山下,气温骤降,脚下的路冻得邦硬,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
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山腰。
举目环视,险峻情景,使人怵目惊心。
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立险峻的雪壁,路中间是晶亮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越陷越深。
先头班用刺刀在雪上挖着踏脚孔,后面的就手拉着手,踏着他们走过的脚印,谨慎地前进。
行进间不时响起惊喊声,喊声起处,立刻就有成群的人用木棍、绑腿帮助掉进雪岩的同志往上爬。
救出来的人,很快拍打干净身上的雪块,又继续前进。
山上雾霾弥天,时浓时淡,人行其中,宛如腾云驾雾。
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
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刮着。
我们浑身哆嗦,牙齿打战,就是把所有能披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也无济于事。
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
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
这时候,要是有谁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
因此,每人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
将到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大的雹子劈头劈脑地打来,打得满脸肿疼。
我们只好用手捂住脑袋向前走。
冰雹过后是万里晴空,阳光耀眼。
到了山顶,举目一望,只见千里冰雪,银峰环立,是一片琼玉世界。
俯视山下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蜿蜒而上,把这个一望无边的琼玉世界划成两半。
此一情景真是:
天空飞鸟绝,群山兽迹灭。
红色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山顶上的一段道路是曲折的盘道,绕着夹金山的主峰,蜿蜒而过。
经过四五个小时的
紧张搏斗,我们全团人马都安全翻过山顶,无一掉队。
下山时,已不像上山那么吃力,山歌声此伏彼起,荡漾山谷。
战士们好像要让高傲的夹金山认识认识它的征服者的英雄气概。
下至半山,在路边的山坡上,有一群群的长牦牛在悠然戏逐。
这是我们在跨越夹金山的过程中第一次看见的动物。
它们发觉浩浩荡荡沿山而下的队伍,吓得四散奔跑。
将到山脚,一条深沟切断去路,我们只得沿着沟边绕道而下。
突然山脚下响起一阵枪声,战士们一个个警惕地注视着前方,握紧手中武器,准备向前冲杀。
团长和我跑向前卫班,观察前面的情况。
从望远镜中看见山下不远是一个颇大的村庄,在村子周围的树林中,影影绰绰地有不少人来回走动,他们身上背着枪,头上戴军帽,显然是一支军队。
是什么军队?说是敌人吧,他们并没有向我们射击;是自己人?我们是前卫团,前面再没有自己的部队了。
这一情况着实使我们纳闷。
团长和我研究后,立即派出三个侦察员去探明情况,并试着叫司号员用号音同他们联络。
他们回答了,但从号音中也判断不出是敌是我。
我们又叫人大声向他们喊话,因距离太远,对方听不见,我们只得以战斗姿态向前推进。
忽然,山风送来了一阵很微弱的呼声,我们屏息细听,还是听不清楚字句。
于是我们加快速度前进。
渐渐地,这声音越来越大了,仿佛听见是“我们是红军”,红军?真的是红军?我正在半信半疑,一个侦察员飞奔回来,他边跑边喊:“是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呀!”
“红四方面军的同志来了!”
与此同时,山下也传来了“我们是红四方面军”的清晰喊声。
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震得山谷抖动。
万想不到就在这个夹金山下,会见了我们日夜盼望着的亲人——红四方面军的同志!
我们蜂拥而下,同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紧紧握手,热泪夺眶而出,长时间地沉醉在欢乐中。
二百多天,一万多里的征战,我们遭遇到的是敌人的层层堵击和想象不到的重重困难。
此刻突然和另一红军主力,最亲密的同志会合了,我们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欢欣若狂!
明确:夹金山山路险峻,路的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一旦滑落就会越陷越深;路的右面是陡立险峻的雪壁;路中间是晶亮硬滑的积雪。
夹金山山上雾霾弥天,山风凛冽,气温极低。
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
将到山顶时,还下起了冰雹。
红军战士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越过了夹金山,登山过程中他们团结互助,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体现了他们那坚强的革命意志。
设计意图: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当堂演练
基础过关: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也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
2.课后作业
能力提升: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一处景物,写出感受。
参考答案:漫步着回到家,四处竟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才发现桂花已悄悄绽放了。
那小小的花朵,好似一张张甜美的笑脸。
好香!我贪婪地嗅了几口,花香顿时在我口鼻中漫延开来,渐渐浸润了我的心扉。
我陶醉在这花香中,也沉浸在这美好的秋日里。
这纯纯花语属于秋季,这幽幽花香属于秋季。
秋,竟是如此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阅读叙事文,方法要掌握。
首先抓线索,理事明内容。
阅读叙事文章的方法其次析人物,形象要把握。
揣摩词句段,咀嚼精彩处。
穿行文字间,涵泳真意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