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湘教版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备知识·导学思练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读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关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_元__古__代__→古生代→_中__生__代__→新生代(可用首字 “_太__元__古__中__新__”来记忆)。 (2)动物变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_无__脊__椎__动__物__时代
第(3)题,要有种子,岳桦林才可以生长。材料中说到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 种子借助风力只能传播一定的范围,因此林线近年也趋于稳定。即使山顶温度 升得再高,种子也没办法到达,岳桦林仍然是没办法生长。全球变暖,温度继 续升高,但岳桦林却停止了继续向上攀登的脚步。降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 都是“外因”,主要影响岳桦林生长的好坏,但影响岳桦林能不能生长的主要 是“内因”,结实线稳定,难以提供更多的生力军——“种子”向上扩张。
1选A,2选C。第1题,胶东半岛附近为温带季风气候,且受海洋影响,夏季高 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海草房用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冬季可以保 暖;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有50度角),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 屋顶,夏季可以避雨防晒。第2题,由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沿海地区大量生 活、生产废水排放到海洋,加之人类不合理开发,导致海水污染严重,不利于 海草的生长。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2020·北京模拟)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 5题。
3.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4.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5.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范围→林线近年也趋于稳定→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 ___ 的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 ___
【解析】(1)选A,(2)选C,(3)选D。第(1)题,根据题目可知,90年代以来, 林线海拔迅速提升70~80米,林线不断上升直至近年趋于稳定,说明林线附近 的岳桦是最近几年才生长的,还是幼树。第(2)题,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 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 明生长季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 导致林线快速上升。
) D.生物
)
【解析】3选A,4选D,5选B。第3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 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 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第4题,湖泊演变 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 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 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第5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 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相互影响
气候→土 壤
土壤→气 候
地貌→水 文
水文→地 貌
典例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 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 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 众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 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2)资源综合利用。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 降。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长期的流水侵蚀使 沟谷不断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自然植被的 高度和覆盖度随着水土流失持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地方气候 趋于干旱化。河流挟带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形成 泛滥平原。
典例
地貌 与生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 坡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 生物→地貌 的风化过程,改变了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
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关联2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
地理 要素
气候 与水

相互影响
气候→水 文
水文→气 候
典例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的河流水位变化小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
气候 与生

气候→植 物
和动物
植物→气 候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 叶林,动物耐寒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地理 相互影响 要素
1. 当 地 居 民 几 百 年 以 来 都 修 建 海 草 房 作 为 住 房 , 民 居 从 气 候 因 素 考 虑 的 是 ()
A.冬季保暖避寒,夏季避雨防晒 B.终年高温少雨 C.终年多雪寒冷 D.年温差很大
2.近三十年来,海草的产量在大幅度减少,主要原因是 ( ) A.大量海草被作为鱼类饵料 B.当地居民改善了住房条件,以修建砖混楼房为主,对海草的用量在大幅度 减少 C.近海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不利于海草的生长 D.浅海地区已经被人们全部填海造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 _______
【解析】(1)选D,(2)选C,(3)选A。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直接看出图示海 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第(2)题,从图中可知,图示海域自西向东浮 游植物密度递增。由于夏季河流水体含沙量大,水体通光性差,抑制了西部浮 游生物的生长,故西部浮游植物密度小于东部;河口地区水体营养盐应优于东 部地区,故其不是导致夏季该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该 海域太阳辐射和洋流流向差异不大。第(3)题,与夏季相比,冬季该海域水温 较低,营养盐较少,故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同时,由于冬季河流含沙量低, 故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3) 在 气 候 变 暖 背 景 下 , 长 白 山 北 坡 林 线 近 年 却 趋 于 稳 定 , 原 因 可 能 是
土 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 壤沃
生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 物 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对点训练】 (2020·枣庄模拟)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近海边缘,至
今仍存在着大量的民居村落——海草房。它是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 的屋墙上,建有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有50度角),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 网的奇妙屋顶。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海草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藻类。 读图,完成1、2题。
()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思路分析】
①林线的变化:海拔迅速提升,直至近年趋于稳定→说明最
材 料 解 读
近几年才生长→幼树 ②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生长季 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北坡冬季升温幅度 大 ③有种子岳桦林才可以生长,种子借助风力只能传播一定的
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 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知识拓展】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 布特征
大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 气 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备选例题】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
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 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 (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关联知识】 关联1 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 要素
气候 与地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 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 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地理 要素
气候 与土

地貌 与水
【探索应用】 如图是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CO2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图。CO2含量 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CO2含量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从而使得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会淹没沿海低地,海水倒灌。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示意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当地和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鱼类时代→_两___物__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_陆__上__孢__子__植__物__时代→裸子植物时代→_被__子__ _植__物__时代。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特点: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并 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_改__造__的能力。 (2)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_温__室__效__应__增强,导致全球变暖, 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3)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_社__会__经__济__建__设__与_环__境__生__态__保__护__的关系。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要 素
对土壤的物作质基用础

水土热壤状形况 成的_________

母 质
微生物 影岩石响风土化 壤的物外理力地性貌状形态和化学动组植物成
有机物质
直接影响土壤物的质_、_能__量_____和土壤中物理、化
学过程的性质与
3.整体性的意义与资源综合利用: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给黄河下游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形成“地上河”,使黄河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2)此材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性? 提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关键能力·层级突破
基础考点1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研析考题】 例题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2020·全国Ⅰ卷)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 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 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 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 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
【思路分析】
材 ①影响浮游植物数量的因素: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 料 正相关 解 ②不同季节、海域→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浮游植 读 物密度的水平分布不同
图 ①图名:长江口附近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像 ②水平的变化:自西向东逐渐增加 解 ③长江口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8月份,气温高,降水 读 丰富,河流含沙量大,浮游植物繁殖加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