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知春里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三模)语文试题(附带超详细解析及作文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知春里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三模)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第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
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
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
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
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
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
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
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
试卷第2页,总11页
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
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
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
瀹饮法,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
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
(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从词义上说,茶道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
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
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联角度上看,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
三者统一到人,媒介是茶。
“闲”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功夫,茶因闲得以成就,闲因茶得以充实。
时间上的闲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闲,关键在于一种生活态度,即从容应对,等闲看待苦难沧桑,视荣辱或声誉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将我融于茶,将茶化作我。
这样的“闲”正是精神成长、自我发掘和自由意志伸张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得闲之真谛的人才会在意向内观照,求取独立的自我。
茶道中的“隐”揭示的是茶人、饮者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的大问题。
隐后返本,身处闹市求心安,身处高位知进退,隐与显是一对相互依托的对立统一,隐后再显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为人处世不忘己身。
“隐”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嚣而处落寞,离繁华而安清贫,这非一般人可为。
陆羽在《茶经》里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他不是说喝茶后,人就自动获得了“精行俭德”,相反,那些本就“精行俭德之人”是最宜饮茶的,陆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选择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显,饮者之品性投射到茶这一实物上。
“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主张。
孔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提出“与民同乐”,《太平经》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
”中国文化传统更加倾心于“德乐合一”,如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乐善好施,都是将行善、助人与快乐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因所认同的价值得到实现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一种精神快乐,体现了“众乐乐”般的精神快感。
中国茶道之乐重申了对人身处其中境遇的关切,因此,中国茶道具有平实的表现形式和生活化的现实关怀。
(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材料三
明代的书画家徐渭被世人称为“茶痴”,他明确提出了宜茶境界说,认为物境、艺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
物境指饮茶的环境,主要指不是人为建造的居室、楼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静清雅的场所,如竹海、梅林、泉边、湖畔等。
艺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冲泡或饮用之法的得体、抚琴弄箫的声乐等共同构成的雅致脱俗的氛围。
人境则指嘉宾来客与主人的融洽关系,专心于饮茶,彼此声气相投、趣味相和。
心境指在饮茶中忘却世间万象,人与茶、茶与人合二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两忘、豁然开朗。
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也非道德境界,它只是对生活情趣的关注,在匆忙、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营造出的人为环境中折射当事人的思绪和体悟,这就是生活的闲、人生的隐和现世的乐。
中国传统茶道的四境说所讲的茶道不是在用时间来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间。
中国人喝茶可以从早到晚,时间似乎停滞了,时间的意义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么茶、用的什么茶具、所处怎样的环境和心境,这些都是空间要素。
中国茶道弱化了时间维度,突出了空间维度,饮者共处的空间的属性得到充分阐发。
据说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静静品茶,全身心关注茶主泡茶的一举一动,用心体会茶汤之味、茶器之美、茶艺之精、茶席之雅等等。
品茶过程中茶者的思想沟通不是靠语言传递,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分享与特定的场景及其要素相匹配,它是以彼此共在、身心在场为其表现形式的。
(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
B.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
C.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
D.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
B.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
C.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
D.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
试卷第4页,总11页
3.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淬.
炼:淬,读作“cuì”。
B .载.
体: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丿)。
C .置之度.外:度,义同“气度不凡”中的“度”。
D .众乐乐.
:乐,“快乐”之意。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B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C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田园乐》) D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雨过山村》)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B .茶道中的“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
C .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D .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德乐合一”的乐观精神。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茶道四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徐渭认为饮茶的物境包括使用的器具、冲泡的方法、声乐氛围等。
B .茶道四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情趣,也体现了道德境界的追求。
C .传统茶道的四境只在乎空间要素而弱化了时间维度。
D .真正懂茶的人在品茶的全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
7.阅读下面《红楼梦》片段,回答问题。
①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知道。
这是老君眉。
”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
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
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
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
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④“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
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
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
根据上面《红楼梦》片段,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从贾母等人饮茶的方法可以判断,他们的饮茶法不属于煎茶法。
B.妙玉单叫宝钗、黛玉去耳房饮茶,体现了茶道四境中的“人境”。
C.妙玉给宝钗、黛玉的茶具很珍贵,只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说明男女有别。
D.妙玉深谙茶道,对泡茶的用水非常讲究,表现她恬淡、孤傲、清高的性格。
8.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呢?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提三条建议。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
①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平生最后一个故居,拜谒摩耶精舍是我赴台间的一个心愿。
这心愿缘自遥远的少年习画的时代。
②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托人买来张大千先生的两幅五尺中堂大画:一幅浅绛,一幅水墨。
浅绛那幅花青用得极美,蓝如蓝天一般清澈;水墨那幅更好,消融在水中透明的墨色好似流动着,一如梦幻。
这两幅画我换着挂,过一阵子换一换,挂这幅时便把那幅放在后边。
“文革”时却被“革命小将们”一起扔到院子,扯烂烧掉。
后来画没了,可赏画的感受却牢牢驻在我心里。
此番来看大千先生的故居是为了重温那两幅失不再来的画吗?绝不仅仅如此。
我是想看到他所有画作之外却至关重要的东西,想进一步认识他。
③摩耶精舍在台北正北面,毗邻
..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一边是精深儒雅的人文,一边是天然的山水。
大千先生的故居貌不惊人。
一座朴素的门楼静静地立在一条弯弯曲曲上坡的小道边,倘若不是门楣上悬挂着台静农题写的“摩耶精舍”墨漆木匾,谁知这是一代大师的故居?从墙头上生出的鲜红又秀气的炮竹花,一束束闪闪烁烁悬垂下来,看上去只像是一个喜好野趣的人家。
④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为自己“创作”的作品。
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
据说这后园本无外墙,由于溪谷就在跟前,每有大雨,溪水迅猛,常常涌至屋前,故而修筑一道围墙,很矮,只为防水,不叫它妨碍视线。
大千先生还在园中高处搭了两座小亭,以原
木为柱,棕榈叶做顶,得以坐观山色溪光晨晖暮霭
..林木飞鸟。
⑤大千先生说:“凡我眼见,皆我所有。
”
⑥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
在园林的上,大千先生一任,稍加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
园内的地面依从天然高低,开辟小径蜿蜒
..其间;
试卷第6页,总11页
………………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许怪木奇花栽种其中;水池则利用地上原有的石坑,凿沟渠引山泉注入其内。
大千先生的母亲曾嘱咐他,不要抬头望月,大千先生便常借这水池中的月影来观月赏月,故取名影娥池。
娥,乃姣好的嫦娥。
院中有一长条木椅,式样奇特,靠背球样地隆起,背靠上去很是舒服。
他每作画时间长,辄必背部酸疼,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
⑦细细琢磨,大千先生这后花园构思真是极妙。
院外是一片自然的天地,矮矮的围墙不去截断自然,园内园外大气贯通,合为一体。
那么房子里边呢?也一样融入了这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里里外外到处陈放他喜好的怪木奇石。
一排挂在墙上的手杖,没一根是镶玉包金、安装龙头豹首的名牌拐杖,全是山间的老枝、古藤、长荆、修竹,根根都带着大自然生命的情致和美感。
这情致与美感到了他的画上,一定就是好山水了。
⑧大千先生的画室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这里最惹我注意的是画案下有一小木凳,高约二十公分。
川人身材偏矮,大千先生每作大画便要踩上这木凳。
他住进摩耶精舍已七旬以上,偏偏这时期他多作泼墨泼彩的大画。
画室挂着一张照片,上面大千先生双手握着巨笔,站在木凳上泼墨作画。
我还注意到,铺在画案的纸上有水的反光与倒影,可见他泼墨画中用水颇多。
水多则墨活,也更自然,并且多意外的情景出现。
应该说这幅照片泄露..
出大千先生那些奇妙的泼墨泼彩画的“天机”。
⑨当然,更泄露出大千先生艺术“天机”的还是摩耶精舍,这里是他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
这里既没有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没有文化作秀,而是一任自己的性情。
这就更使我明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其画作堪比洛阳纸贵的张大千,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那个了无人迹的的敦煌,一连两年,终日在那些破败的洞窟中爬上爬下,给洞窟断代编号,还请来藏族画师协助制作颜料与画布,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伟大的艺术遗珍。
⑩现在,我们把敦煌的大千先生与这里的大千先生合在一起,就认识到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
这便是故居的意义,艺术家往往把他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形地放在其中,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
在摩耶精舍,我相信,我看明白了张大千。
(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毗邻,意思是“相邻”,“毗”字读音为bǐ B .暮霭,意思是“傍晚的云雾”,“霭”字读音为ǎi
C .蜿蜒,意思是“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此处可换为“逶迤”
D .泄露,与“泄密”,“泄”字意思相同,且都不可写作“泻”
10.在文中第③段横线处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前园很小,植松栽竹,引溪为池,大小锦鲤游戏其间 ②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
③至于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
④他把一座别出心裁的双层楼式四合院放在这块土地的中间 ⑤房子中间还有小园,立石栽花,曲廊环绕,可边走边赏 A .①⑤③②④
B .②①④⑤③
C .④②①⑤③
D .⑤①③②④
11.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营造 性灵 修饰 B .营造 天然 修整 C .建造 天然 修饰 D .建造 性灵 修整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是 A .摩耶精舍环境优美,外观朴素平常、野趣十足,自外而内弥散着儒雅自然之气,处处映射出主人朴雅散淡的情致。
B .第②段“赏画的感受却牢牢驻在我心里”,一个“驻”字反映出大千先生画作的美感令作者刻骨铭心,作者失去画作后心怀遗憾。
C .作者从张大千先生画室中的照片上,悟出了先生画作取法自然的“天机”,认识到大千先生泼墨泼彩画灵动、自然、鲜活的特点。
D .从全文看,作者对摩耶精舍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推崇备至,因而满怀着渴慕、敬仰之情去“拜谒摩耶精舍”。
E.这篇文章的语言,自然而不失生动,朴素而不失雅致,与文中描写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人物风神相得益彰,可谓文质兼美。
13.第⑨段中描述“敦煌的大千先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作者为什么说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
15.大千先生说“凡我眼见,皆我所有”,根据上下文解说这句话的含义,并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领悟。
(不少于200字)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试卷第8页,总11页
说 难①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
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 .人间.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 .柔可狎.
而骑也 狎:戏弄 1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
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19.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20.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 和 。
21.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2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是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3.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
试卷第10页,总11页
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 D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
24.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四、情景默写
2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寄”有“寄托情感”之意,古人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
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强烈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担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水”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常用来表达情感。
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它来喻亡国之愁: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它来感慨人生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在《菩萨蛮》中用它来表达悲愤之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五、小作文
26.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小吃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能承载着你的经历、记忆或情感。
请你介绍一种北京小吃,与朋友共同分享。
②不久前,《红楼梦》被网友称为读不下去的名著,这让作家王蒙难以理解:“如果连这点累劲儿都没有,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我们就都变成了懒汉、傻子。
”你是否同意王蒙的观点?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自圆其说。
③请以“家”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