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三种文体阅读理解重点题型万能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中考语文三种文体阅读理解重点题型万能答案
班级姓名
一、记叙文阅读:
1、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
2、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3、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
4.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一看修辞,修辞+效果+感情。

二看动词、形容词、叠词,运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表现人物……感情(心理或性格),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三看句式,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从句式上答。

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中间):承上启下。

承上总结了……,启下引出……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6、人物的描写方法与作用(该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刻画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主要有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而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区别在于肖像描写反映的是静态,而神态描写表现的是一种动态。

此外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其他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①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
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④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小说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

小说、散文、记叙文等文体一般都具有贯串全文的线索。

抓住文章中的语言标志理清思路。

(一)文章中的关键标志词:
(1)衔接上下文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2)表递进关系的:如“更、而且”(3)表转折的:如“但是、相反、与此不同”
(4)表总结的:如“因此、总之、由此可见”(5)文章标题。

(二)文中的关键句: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总领句、总括句、观点句。

(三)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有:象征、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0、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
插叙及其作用(插叙在文中间,倒叙是开头段)
模式:运用了插叙,交代了……的原因,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说明文阅读
1、说明方法的含义和作用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据)、作比较、列(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

题型及答题模式:
(1)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概括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3)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或:对事物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5)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等,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2)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3)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

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3、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具体分析其作用。


套话: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2)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3)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
A、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作用: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

题型:XX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如:①开头通过写……事例,引出说明对象XX。

(或引出XX事理)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说明对象XX。

(或引出XX事理)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XX的趣事(或的奇闻趣事),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

引起读者
在说明文阅读考查中,链接一则材料或几则材料,探究结果。

1.读清题。

把握题干中关键删或短语,理解题意。

2.析材料。

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把握材料的个性共性。

抓筛选点提炼点。

3.看原文。

把握文章内容主旨。

4.精表述。

结合原文和材料的内容、中心写出探究结果。

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洁、明了。

(一则材料:谁+做什么+结果怎样;多则材料:求同存异,同作主语+每则材料的不同点)
三、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的论点及作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
A、看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B、看文章开头:多数文章在文章开头(第一段)便提出中心论点。

C、看文章结尾:有些文章在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D、看文章中间:文章中间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

E、自己归纳: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2、论证方法的含义和作用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3、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找本段中心句或总写句或关键词。


4、议论文的论据:分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两种。

为本文/本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题格式:按照“人物/事物+体现该文或该段观点的关键词+具体事+结果”的公式,最好是名人事例,切忌张冠李戴、细节失真。

还要注意字数简洁。

5、议论文某段或全文的论证思路
答题模式: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或话题,接着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然后在从……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6、议论文中的“这”指代什么内容
某某代词指代什么内容?答题思路:(1)一般往所在句的前边找,往往是前边的那句话,或那句话的一部分。

7、链接材料题
找出链接材料和原文所存在的共同点,答题时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顾材料内容,还要谈出自己感
受,并注意字数要求。

中考语文古诗词的鉴赏
班级姓名
一、常见的七种古诗类别分析
(一)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庙、五柳、明月、渔歌等。

2.常用手法: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反衬(乐景哀情)、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色彩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
3.内容感情: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闲适自得,向往田园,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③歌颂劳动生活以及与农民的深情厚谊;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二)边塞军旅诗
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戍”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烽火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楼台、龟兹、夜郎、安西、胡羌等)。

3. 常用手法:修辞手法(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铺垫、烘托,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等)
4. 内容情感:①建立功业、保家卫国的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久居边关的乡愁;⑥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⑧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和将军贪功启衅的不满;⑨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三)咏史怀古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

2.表达方式:怀古咏史(手段),抒怀讽今(目的),借景抒怀,对比,用典,衬托。

3.结构特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内容情感:①缅怀前贤,表达惋惜或敬仰之情,想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②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类比古人,借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四)咏物言志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2. 标志:①直接以物象名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③“某物吟”。

3. 常用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托物言志。

4.内容特点:①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或寓高尚的节操、品质,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②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5.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象征意义;②寄托作者的什么志向。

(五)送别怀人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劳劳亭、灞桥、阳关、舟。

3.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想象(以己度人)、虚实相生(结合)、衬托、烘托。

4.内容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
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某种人生的感慨。

或者: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六)羁旅思乡诗
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有“客”“望”“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冬至等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子规、布谷)、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落叶、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3.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哀情,侧面落笔(想象),因梦寄情、虚实结合,即事写景等。

4.内容情感: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怨;④年华易逝之悲;
⑤厌战思亲之情。

(七)爱情闺怨诗
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有“怨”“怀”“思”“别”“忆”或直接以“无题”等字眼。

2.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紗、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雁声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3.常用手法:比兴、衬托、抑扬结合。

4.内容情感:①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③思妇空闺渴望团聚的哀怨之情;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情。

特别注意:有的诗歌表面上看像闺怨诗,实际上是借怨妇之口委婉诉说自己不被君王恩宠重用的怨怼之情。

所以还要注意写给谁和诗歌后面可能有的注释里对背景的介绍。

如《泊秦淮》。

答题模式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形象的意义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程式“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