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4课《采薇》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薇》
主备人审核人时间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概况能力。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重点难点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概况能力。
方法诵读、讨论
一、自主学习:
1、背景:《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
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
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2、古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折柳送别: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种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教师或学生课堂随笔、后记等。
诗人们以“柳”为自己诗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础。
换言之,是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诗人们心中的“柳”。
如:
1、“灞陵柳"。
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
2、“隋堤柳”。
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
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3、“沈园柳”。
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4、“寒食柳"。
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日,皆折柳插门。
”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
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
”以柳感怀游子乡情。
二、探究部分:自主完成
(一)、精读课文,解释加点的词,并概括每章的内容.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内容概括:)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内容概括:)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内容概括:)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内容概括:)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内容概括: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内容概括: )
(二)、思路脉络: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三)探讨课文:
1、《采薇》一诗表达了戍卒哪些复杂情感?
2、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
受人们的赞赏?
三、应用部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评价)
边愁
崔湜①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②。
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
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①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
②
腓:枯萎。
1、本诗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
析。
(5分)
但从弓箭的使用、掷石器的发明、铁器的煅造、火药的应用、火炮、导弹与原子武器的发明使用、计算机的出现,无可否认,科学的发展无不与战争有紧密的联系,甚至现代国家之间的科技的竞争也是战争的延伸.
战争是各大文明由隔绝走向联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正是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洗礼才使得中原各民族走向了大一统,也使中国历史走向正规,文明开始迅猛发展.
从亚历山大到成吉思汗、从凯撒到拿破仑、从华盛顿到毛泽东,都是旧时代的终结者、新时代的开创者.也许战争在他们的伟大理想指挥下,成了拓荒的犁铧,成了照亮黑暗的火把,整个世界由分散走向联合。
其实政治、军事冲突后面的深层原因是文明的对峙,任何一种文明都会由于多种原因而自我迷失,只有把它们放回到与蒙昧和野蛮交战的第一线,才会临阵清醒,不断地重新体验自己的文明本性.那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的德国,在落伍的疯狂后,又重新找回了德意志。
那一次次从遥远土地上的呼唤,也正是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反复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毕竟文明之所以称的上文明,一定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敌人。
战争收割多少无辜的生灵,破碎了多少幸福的人家。
这注定是千年收不拢的伤口,这注定是千年消不掉的仇恨.
战争毁灭后的复兴除了需要穿越时间外还要穿越大量的人格灾难。
智慧和欲望既带来了市嚣又带来了战尘,最终在一次次毁灭和复兴的轮回中带出的,却是平静。
战争是无法消失的,只能避免,至少现在是,我们所能做
的,只是去向善向真向美,去避免战争.然后学会体味与吸取战
争,不断地优秀,此后,会发现,文明在野蛮与愚昧的交战中,
会胜利的越来越多。
而后暮然回首,战争的烟火也悄然无踪。
答案:
思路:
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探讨课文:
1、《采薇》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服役
士兵思家与卫国的矛盾心理;体现了士兵为国舍家、舍生报国的高尚情操;揭示出在反抗异族侵犯的正义战争中,士兵们的牺牲精神。
2、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春、夏、秋,后面回家时是冬天)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思乡的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3、见练习册
三、内化提升
边愁
崔湜①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②。
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①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
②腓(féi):枯萎。
(1) 本诗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胡天九月,草木枯萎折断,风尘四起,霜雪渐浓,令人生畏(1分)前两联描写了边地凄凉的景象(1分),渲染苦寒的氛围。
(1分)烘托了后两联的客思之“愁”。
(2分)
(2)尾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6分)
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殷勤伫望的形象。
(2分)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2分)由“边书驿骑”而引发的悬想,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巴望着“我",准备迎接我在来年的春色中归来(2分)(如果认为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虚写,最后一联实写,言之成理亦可。
)
《采薇》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